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气看完《眼球》,有一种惊心动魄、欲罢不能的感觉。小说在情节营构上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体现了作者很强的驾驭能力。两台电视选秀节目为了炒作抓眼球,可谓不择手段,一个个“构思”,成为一个个陷阱,作者在很多细节上都留下了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读起来大呼过瘾。当然,作者写这篇小说不是为了单纯地“讲故事”,而是为了揭示“眼球”背后的传媒土壤与人格蜕变。小说的“信息量”很大,说明作者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研究,显得比较专业。这样,作者对如今网络炒作的本质,就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更感兴趣的是粉丝文化的本质以及个人在这种媒体生态下的挣扎。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这些是否就构成了自己一切行为的理由?作者精心塑造了丘弥这一角色,她在精神上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弥合,在随波逐流之中,又时时反思警醒自己……正是在这一点上,让我们感同身受,也是我们在绝望之中的一点点希望。
我一直在《新华日报》工作,跑的主要是文化条口,业务时间有文学评论任务。我的身份作用更多的是穿针引线。2012年,听《钟山》贾梦玮介绍,任珏方的中篇小说非常好,可以作一些点评。于是,我读了包括他的《爱别离》在内的一些小说。读后,有一种很惊喜的感觉,但是当时心里面也有别样的感触,觉得我之前并不了解任珏方,有一些惭愧,做记者时没读到这样的小说文本。
我第一篇评论的任珏方小说是《爱别离》。面对《爱别离》这样的小说文本,作评论时有点难度。经过分析,我挖掘了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也是他的小说着力营造的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文化空间。第二个空间是权力空间,与文化空间紧紧相连。第三个空间是人性空间,它切口很小,与个人情感相连,是一个脆弱又永恒的空间。从这三个空间来解读任珏方的小说,我觉得任珏方在这三个空间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可以说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三个空间关系的冲突、融合挖掘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从文学角度讲,自鲁迅开始挖掘这样的空间已成传统,许多作家在这上面毕其一生,也取得了成就。一个作家,把这三个空间讲得比较精细,他离成功就比较近。任珏方的小说,从大的方面讲,都是注重这三个方面的挖掘。
我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讨论过任珏方的小说。汪主席讲,任珏方这样一个基层作家,他的眼光非常开阔,社会、生活、工作当中的事、物、理,包括超越故乡的人物,都在视线的关注之下,做到了游刃有余。现在的小说写作,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在乡式写作,二是离乡式写作,三是返乡式写作。在乡式,就是立在现实上。离乡式,就是身在现实,眼光远离,看得更远。返乡,就是经过远离之后的一种返回思考。汪曾祺就是返乡式写作。任珏方的小说创作,是离乡式写作,题材丰富。一个作家要有这样的超越。通过阅读任珏方的小说,我感到他的文体感很好。每一部中篇小说的调子都不一样。随手翻开任珏方任意一部小说,看一两行字,就可以明确感到这是典型的中篇语调。任珏方的小说厚积薄发、出手不凡,每篇小说的风格和内容都不雷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力和发展潜力。
经过进一步阅读,我发现任珏方在两个方面积累到位:一是生活经历。任珏方身上有两个重要宝贵特质,是成为优秀作家的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任珏方做过很多工作,他没有被工作伤害,反而把它变成财富。有的江苏机关作家写小说,机关文风非常浓,概念先行,八股化的成分非常浓。任珏方身上丝毫没有这些问题,这是非常可贵的。另外一个是任珏方生活经历丰富曲折,但是没有被生活所伤害。许多人一开始都是鲜活的生活,但是被生活伤害,最后陷入哀怨。哀怨对人生伤害比较大,从作家来讲,陷入哀怨,写作是没有前途的。任珏方没这个问题。凭这两点,任珏方可以走得很远。
二是思想准备充分。对一个作家来说,思想准备很重要。任珏方驾驭小说的能力,语言跟叙事都非常强。这跟思想准备有关。说到任珏方写作中思想准备比较充分,我延伸开来讲一下。当代创作不能回避的主题是一个转型期社会、一个多元化社会。冲突的几大矛盾,无非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一个优秀的作家,在理解这种冲突时,一定不能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平常我在阅读中发现,有些小说很多问题表现在二元对立上。当然可能某些作家对传统理解不一定深刻,讲传统容易陷入怀旧,把很多东西抹上非常美妙的色彩,而讲现代美妙时又忘记了传统。这两者对立非常厉害,没有超越性想法。尤其是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从小说创作来讲,要有超越性,两种文明的划分只是为了延续的方便,两者到底有没有截然区分,很难讲。看任珏方的小说,我注意到他处理这些思想文化冲突时,做到了超越性、终结性的思考。进一步往前走,真正理解传统与现代等,还有许多路要走。
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很多人都有凄惶心态。一个作家,内心也有对身份角色、命运前途、生活工作的凄惶。作家与普通人有区别。任珏方在凄惶的基础上,有他的内在高傲,这内心的高傲,会推动任珏方创作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杨静南
我一直在《新华日报》工作,跑的主要是文化条口,业务时间有文学评论任务。我的身份作用更多的是穿针引线。2012年,听《钟山》贾梦玮介绍,任珏方的中篇小说非常好,可以作一些点评。于是,我读了包括他的《爱别离》在内的一些小说。读后,有一种很惊喜的感觉,但是当时心里面也有别样的感触,觉得我之前并不了解任珏方,有一些惭愧,做记者时没读到这样的小说文本。
我第一篇评论的任珏方小说是《爱别离》。面对《爱别离》这样的小说文本,作评论时有点难度。经过分析,我挖掘了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也是他的小说着力营造的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文化空间。第二个空间是权力空间,与文化空间紧紧相连。第三个空间是人性空间,它切口很小,与个人情感相连,是一个脆弱又永恒的空间。从这三个空间来解读任珏方的小说,我觉得任珏方在这三个空间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可以说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三个空间关系的冲突、融合挖掘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从文学角度讲,自鲁迅开始挖掘这样的空间已成传统,许多作家在这上面毕其一生,也取得了成就。一个作家,把这三个空间讲得比较精细,他离成功就比较近。任珏方的小说,从大的方面讲,都是注重这三个方面的挖掘。
我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讨论过任珏方的小说。汪主席讲,任珏方这样一个基层作家,他的眼光非常开阔,社会、生活、工作当中的事、物、理,包括超越故乡的人物,都在视线的关注之下,做到了游刃有余。现在的小说写作,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在乡式写作,二是离乡式写作,三是返乡式写作。在乡式,就是立在现实上。离乡式,就是身在现实,眼光远离,看得更远。返乡,就是经过远离之后的一种返回思考。汪曾祺就是返乡式写作。任珏方的小说创作,是离乡式写作,题材丰富。一个作家要有这样的超越。通过阅读任珏方的小说,我感到他的文体感很好。每一部中篇小说的调子都不一样。随手翻开任珏方任意一部小说,看一两行字,就可以明确感到这是典型的中篇语调。任珏方的小说厚积薄发、出手不凡,每篇小说的风格和内容都不雷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力和发展潜力。
经过进一步阅读,我发现任珏方在两个方面积累到位:一是生活经历。任珏方身上有两个重要宝贵特质,是成为优秀作家的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任珏方做过很多工作,他没有被工作伤害,反而把它变成财富。有的江苏机关作家写小说,机关文风非常浓,概念先行,八股化的成分非常浓。任珏方身上丝毫没有这些问题,这是非常可贵的。另外一个是任珏方生活经历丰富曲折,但是没有被生活所伤害。许多人一开始都是鲜活的生活,但是被生活伤害,最后陷入哀怨。哀怨对人生伤害比较大,从作家来讲,陷入哀怨,写作是没有前途的。任珏方没这个问题。凭这两点,任珏方可以走得很远。
二是思想准备充分。对一个作家来说,思想准备很重要。任珏方驾驭小说的能力,语言跟叙事都非常强。这跟思想准备有关。说到任珏方写作中思想准备比较充分,我延伸开来讲一下。当代创作不能回避的主题是一个转型期社会、一个多元化社会。冲突的几大矛盾,无非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一个优秀的作家,在理解这种冲突时,一定不能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平常我在阅读中发现,有些小说很多问题表现在二元对立上。当然可能某些作家对传统理解不一定深刻,讲传统容易陷入怀旧,把很多东西抹上非常美妙的色彩,而讲现代美妙时又忘记了传统。这两者对立非常厉害,没有超越性想法。尤其是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从小说创作来讲,要有超越性,两种文明的划分只是为了延续的方便,两者到底有没有截然区分,很难讲。看任珏方的小说,我注意到他处理这些思想文化冲突时,做到了超越性、终结性的思考。进一步往前走,真正理解传统与现代等,还有许多路要走。
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很多人都有凄惶心态。一个作家,内心也有对身份角色、命运前途、生活工作的凄惶。作家与普通人有区别。任珏方在凄惶的基础上,有他的内在高傲,这内心的高傲,会推动任珏方创作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杨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