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文教学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三种方法: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的障碍心理;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索然无味的使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关键词】换 方法 教古文
“换个方法教古文!”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自己:古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课堂上的讲解分析,而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主张古文课堂应该换个方法来教授,才能改变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冷淡,气氛沉闷的古文教学课堂。那么从何下手?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障碍的畏惧心理
如《陈情表》,是写作者身世的一篇文章。笔者在教授此文时设计了让学生讲述李密身世的练习。要求只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练习的难度不大,经过教师的导入,学生对李密的身世很感兴趣,于是借助课文的注释把文章通读一遍,感知李密是一个有着一片诚挚的孝心的活生生的古人。课堂中,教师随堂检查或让学生当堂讲述,学生没有往日拿翻译书照念的情况。因为教学的要求是“讲述”不是“翻译”,学生不受规范的书面语限制,可以有更多的语言空间提供选择。这就消除了学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古文的课堂自读得以顺利进行。
检查发现学生对李密为官前的那段身世的讲述非常清楚,但对他为官时及为官后那段身世的讲述却模糊不清。主要原因是李密把他在蜀国为官的事情,零星的穿插在向晋武帝讲述白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打断了叙述上的时空顺序,学生难以理清。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切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等关键文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李密是被逼写此文的。再插入背景的介绍,学生就能明了文章的大意。然后再有选择地讲解文中出现的语法,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学生使用的语言非常口语化,甚至有时用方言和俚语,笔者都没有过多的追究。如果方言和俚语用得恰倒好处,笔者会赞赏他们,让他们在有收获的同时,还带着万分的喜悦,这愉悦的学习情景同样也激励学生对下一节古文课堂的期待。
方法二: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乏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
如《愚溪诗序》,作者方位清晰地描摹了其隐居地的景物。笔者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要求画出文中提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学生很快完成,显然教学上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第一步完成。第二步检查练习完成的情况,主要是从发现学生阅读困难的地方找出教学的切入口。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把除愚溪之外的七景,画在愚溪的南面,而有的则画在愚溪的北面。经过分析发现作者所用的“上”字有多种解释的可能:①可能是地图上常用的“上北下南”的北。②可能是事物的上方。③可能是流水的上游。④许多翻译书上都译为“岸边”。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用第④种朦胧一些的意思比较好。有一位学生不仅画出了“八景”和其它水域,还画出了溪里的“坻石”,并想象性的画出了作者居住的房子,戏称之为“愚屋”。学生不仅在读,还在根据课文的语境,想象性的将古文简约之处补全,这是古文阅读的一个好开端。
众所周知:首先,古文行文简练,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且多省略,省去土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使古文形成了严密简洁的风格。其次,古文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使得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要求古文的阅读者要具有根据语境进行推测的勇气、智慧和知识,我们的古文教学需要鼓励并培养学生拥有这种勇气和智慧,促进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方法三: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阅读,使索然无味的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字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也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应该一切要从零开始。因此,古文教学进行“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可行的。
如《赤壁赋》,课后练习二要求: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此练习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设计练习,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为引导学生自觉的进入文本,笔者从阅读的角度对此练习作了修改。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从第三段中找出写景和说理的句子,并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目标明确的进入阅读状态,古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被突破。检查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地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而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绩差的学生较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績好的学生更能快速准确的找到。三个内容的难点在说理的句子里寻找,学生一时无法找到,主动向老师发问:什么是理?此时教师只要作出恰当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哪怕平时从不听课的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古文,使学生自读导入文本,把索然无味的古文教学变得有了一些趣味。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数量基础较差,长期以来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毫无兴趣。为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笔者除上述方法外,还常常给他们一些时间上的奖赏。比如,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在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自由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毕竟许多事情比古文有趣得多。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心”有收有放,教学既有成效又不引起学生的厌倦。
★作者简介:管玉杰,辽宁省建平第二中学教师。
【关键词】换 方法 教古文
“换个方法教古文!”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自己:古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课堂上的讲解分析,而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主张古文课堂应该换个方法来教授,才能改变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冷淡,气氛沉闷的古文教学课堂。那么从何下手?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障碍的畏惧心理
如《陈情表》,是写作者身世的一篇文章。笔者在教授此文时设计了让学生讲述李密身世的练习。要求只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练习的难度不大,经过教师的导入,学生对李密的身世很感兴趣,于是借助课文的注释把文章通读一遍,感知李密是一个有着一片诚挚的孝心的活生生的古人。课堂中,教师随堂检查或让学生当堂讲述,学生没有往日拿翻译书照念的情况。因为教学的要求是“讲述”不是“翻译”,学生不受规范的书面语限制,可以有更多的语言空间提供选择。这就消除了学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古文的课堂自读得以顺利进行。
检查发现学生对李密为官前的那段身世的讲述非常清楚,但对他为官时及为官后那段身世的讲述却模糊不清。主要原因是李密把他在蜀国为官的事情,零星的穿插在向晋武帝讲述白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打断了叙述上的时空顺序,学生难以理清。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切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等关键文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李密是被逼写此文的。再插入背景的介绍,学生就能明了文章的大意。然后再有选择地讲解文中出现的语法,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学生使用的语言非常口语化,甚至有时用方言和俚语,笔者都没有过多的追究。如果方言和俚语用得恰倒好处,笔者会赞赏他们,让他们在有收获的同时,还带着万分的喜悦,这愉悦的学习情景同样也激励学生对下一节古文课堂的期待。
方法二: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乏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
如《愚溪诗序》,作者方位清晰地描摹了其隐居地的景物。笔者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要求画出文中提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学生很快完成,显然教学上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第一步完成。第二步检查练习完成的情况,主要是从发现学生阅读困难的地方找出教学的切入口。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把除愚溪之外的七景,画在愚溪的南面,而有的则画在愚溪的北面。经过分析发现作者所用的“上”字有多种解释的可能:①可能是地图上常用的“上北下南”的北。②可能是事物的上方。③可能是流水的上游。④许多翻译书上都译为“岸边”。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用第④种朦胧一些的意思比较好。有一位学生不仅画出了“八景”和其它水域,还画出了溪里的“坻石”,并想象性的画出了作者居住的房子,戏称之为“愚屋”。学生不仅在读,还在根据课文的语境,想象性的将古文简约之处补全,这是古文阅读的一个好开端。
众所周知:首先,古文行文简练,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且多省略,省去土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使古文形成了严密简洁的风格。其次,古文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使得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要求古文的阅读者要具有根据语境进行推测的勇气、智慧和知识,我们的古文教学需要鼓励并培养学生拥有这种勇气和智慧,促进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方法三: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阅读,使索然无味的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字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也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应该一切要从零开始。因此,古文教学进行“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可行的。
如《赤壁赋》,课后练习二要求: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此练习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设计练习,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为引导学生自觉的进入文本,笔者从阅读的角度对此练习作了修改。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从第三段中找出写景和说理的句子,并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目标明确的进入阅读状态,古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被突破。检查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地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而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绩差的学生较平时学习态度和成績好的学生更能快速准确的找到。三个内容的难点在说理的句子里寻找,学生一时无法找到,主动向老师发问:什么是理?此时教师只要作出恰当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哪怕平时从不听课的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古文,使学生自读导入文本,把索然无味的古文教学变得有了一些趣味。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数量基础较差,长期以来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毫无兴趣。为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笔者除上述方法外,还常常给他们一些时间上的奖赏。比如,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在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自由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毕竟许多事情比古文有趣得多。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心”有收有放,教学既有成效又不引起学生的厌倦。
★作者简介:管玉杰,辽宁省建平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