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知识的选择上,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在课程实施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随着教学进度的逐步深入,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也有了以下更深刻的认识。
一、新课程的优点
(一)新课程更贴近生活
无论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学理论部分,还是在我国经济制度方面,新课程都更加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实来阐述某种经济学道理,而不再是把经济学中的理论搬到课本上,搬到课堂上,这样方便了教师们的教学,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老教材一上来就直接介绍商品的产生及商品的含义。其实学生也很纳闷,为什么商品的含义要用那么别扭的话来解释呢?而新课程开门篇是讲消费,讲货币,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前我们只讲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很笼统。但是新教材中,不仅讲到了这些,更将价格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从一般而言对生活的影响谈到生活必需品与非生活必需品,再谈到对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影响。这是旧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的教材,在教学中只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比较抽象。在每一单元后面有一份练习,用于学生考查自身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特征。而新课程中取消了这一份练习,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作为问题放在了课本中,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现象,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的机会,可以不再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
(三)新课程知识更全面
教了两年经济学常识,刚接触新课本,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知识连我们做老师的都没有接触过。新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非理论知识,甚至还介绍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内容,并及时删去了一些比较陈旧的、过时的材料。经济理论毕竟是要用于指导现实生活的。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并不是希望他们个个成为经济学家,而是通过掌握一些常识来指导他们的经济活动,所以经济学常识不宜过于理论化。新课程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将很多专门理论用更平实的语言、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概括了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新教材的不足
(一)教学进度不适应
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课时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知识是不可以省略的。没有这些知识做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只会更加糊涂,可是要将必要的知识都补充进去,一个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所以,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感觉只是将知识带过一遍,至今仍有同学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事实上,却让知识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雾中,学生拨不开,也看不清。
(二)教学内容不协调
这个不协调更多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很多教师不能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知识教给学生,更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知识是不可以孤立地去认识的,不能认为这部分知识有道理,就把这部分知识拿过来用。“大杂烩”的知识根本就不是严密的知识。尽管课本将矛盾之处避开不讲,但课本知识一旦详细讲解,有些知识是无法避免的。
(三)知识条理不够清晰
我认为,在知识条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知识变得异常跳跃。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生了脱节,缺乏连贯性。比如,讲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时,学生会产生疑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呢?而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自然的过渡引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它的含义与相关内容,可是新教材中却很突兀地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上想法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见。对于课程的改革我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也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怎么改革才能更符合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探索,不断完善。
(责编 张晶晶)
一、新课程的优点
(一)新课程更贴近生活
无论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学理论部分,还是在我国经济制度方面,新课程都更加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实来阐述某种经济学道理,而不再是把经济学中的理论搬到课本上,搬到课堂上,这样方便了教师们的教学,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老教材一上来就直接介绍商品的产生及商品的含义。其实学生也很纳闷,为什么商品的含义要用那么别扭的话来解释呢?而新课程开门篇是讲消费,讲货币,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前我们只讲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很笼统。但是新教材中,不仅讲到了这些,更将价格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化,从一般而言对生活的影响谈到生活必需品与非生活必需品,再谈到对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影响。这是旧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前的教材,在教学中只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比较抽象。在每一单元后面有一份练习,用于学生考查自身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特征。而新课程中取消了这一份练习,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作为问题放在了课本中,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现象,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的机会,可以不再单纯机械地记忆知识。
(三)新课程知识更全面
教了两年经济学常识,刚接触新课本,就发现了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知识连我们做老师的都没有接触过。新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非理论知识,甚至还介绍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内容,并及时删去了一些比较陈旧的、过时的材料。经济理论毕竟是要用于指导现实生活的。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并不是希望他们个个成为经济学家,而是通过掌握一些常识来指导他们的经济活动,所以经济学常识不宜过于理论化。新课程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将很多专门理论用更平实的语言、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概括了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新教材的不足
(一)教学进度不适应
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课时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知识是不可以省略的。没有这些知识做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只会更加糊涂,可是要将必要的知识都补充进去,一个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所以,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感觉只是将知识带过一遍,至今仍有同学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事实上,却让知识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雾中,学生拨不开,也看不清。
(二)教学内容不协调
这个不协调更多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很多教师不能把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知识教给学生,更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知识是不可以孤立地去认识的,不能认为这部分知识有道理,就把这部分知识拿过来用。“大杂烩”的知识根本就不是严密的知识。尽管课本将矛盾之处避开不讲,但课本知识一旦详细讲解,有些知识是无法避免的。
(三)知识条理不够清晰
我认为,在知识条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知识变得异常跳跃。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生了脱节,缺乏连贯性。比如,讲到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时,学生会产生疑问: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呢?而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自然的过渡引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它的含义与相关内容,可是新教材中却很突兀地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上想法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见。对于课程的改革我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也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怎么改革才能更符合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探索,不断完善。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