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的维度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来到美国。对美国毫无概念。先前对萨金特也有些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美国画家,专画些漂亮的裙装白种女人,画面十分漂亮、美丽。我不喜欢。我不喜欢过于美丽的东西。我总喜欢在事物中找出一点“瑕疵”来。我以为“瑕疵”是真理。
  没有想到,我的这个印象,马上被纠正和改变。在我第二次去波士顿美术馆时,萨金特的水彩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被如此舒服、惬意、恬淡、又奔放、且知道适可而止的水彩感觉所打动。
  展厅设在地下一层。墙面是暗紫色的。配着他的那些色调温暖、阳光,感觉明冽、清醒、奔放的配了框的小幅水彩画。彼此相得益彰。来看的人很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先生、老太太。顶着一头白发。或拄着拐杖。或是推着助行走的车。一个个看得很认真。我不知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驱使他们如此,感觉是些衰老的灵魂在热烈、忠诚地汲取这过于明媚、醇厚的清香似的。尽管这酿造“清香”的劳作者离我们而逝已八十八年。我这个挑剔的、一心想着“绘画应该表达更多”的人也像个魂灵,如他们一样游荡在这个暗紫色的、深沉如地穴般的空间。作品太多。空间又如迷宫。很快就晕头转向。看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我对自己说,都差不多了。都一个样了。尽管如此,我心底另一个声音还是跑出来:好就是好。是绘画本体语言上的好。无需别的思想来支撑它。
  自己在去年也尝试画了几幅水彩,和我画油画的感觉相比较,它们非常互补。像海滩的岩石和水。像rever beach的海滩与海鸥。有时候,你面对绘画有太多想法,那会非常累,就像你面对人生时有太多想法会很累一样。水彩会让我停一停。很惬意地停一停。像走在海边。或者只是坐在远远的堤石上。远远地看着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海边走来走去。也如在一个室内有暖气的温暖如春的冬日傍晚,为客厅、或者是画室里陆续赶来的朋友们准备一桌丰盛的晚宴。在那个过于死沉的村庄生活久了的人们有时是多么需要这样寂静、而喧闹的聚会来相互取暧。然后一回到内心的墓穴。那是多么难以磨灭的一长段生活。偶尔在外面呼吸到一口过于新鲜的空气,都会被呛到。时光有时就是枪口,你我都是臣民。
  之前,我看过的唯一好的水彩作品,是怀斯的。他的作品,每一笔都充满着有节制的感情。我一直记得他画的一个穿绿大衣的女人的背影。似乎在冬季。这个女人扎着两只短辩子。有些凌乱。他只寥寥几笔,就把这个绿大衣女人的所有情状—时间的痕迹,内心深处隐密的忧伤,无可变更的生之质,画了出来。我看着整个画面。目光贪婪。
  而水彩画得如此奔放、又深沉的似乎又只见萨金特。他在美国以肖像画家著称,在英国水彩画史上,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恕我个人所见,他的油画感觉技法不错,但是那多少有点匠气。很多時候画面的质感,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上的质感,让人无法进入灵魂内部。我们被那些拙劣的质感所阻挡。
  他的水彩或画如一堵寂静的、上面落了阴影的屋墙,或画一座结构复杂的建筑,似乎只几笔草就,但质地又显凝重。一座复古的、有繁复花纹装饰的建筑就那么拔地而起,并且似乎可以窥见其灵魂。它是如此坚实。像一个人屹立在那里。高高地、低着头,不知它的脚下有多少人在仰望它。它似乎只沉缅于它的个我世界中。看他画的水,船下面的水,红、黄、蓝、绿—这些如此鲜艳的颜色,他直接有力、而又灵动、轻松地划在纸面上,显得居然不跳,倒像生气时用一根棍子抽打在空气中一样,坚实,肯定,调子激越,令看者想到一出交响乐高潮部分的那种情感的饱满、亢奋、力度。紧接着是嘎然而止。有效的收场。绝不拖泥带水。他也许更像一个交响乐演奏家。一个懂得绘画的演奏家一定会爱上他。鲜艳、明丽与直渗入内部的氤氲缭绕,激越与短得如一根兔子尾巴似的嘎然而止,仿佛一声紧急刹车声,透明与凝重、浑厚,这些特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去想,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再看他以百姓劳作为题材的作品,他也会用铁般的力度画那些底层人们在工场上的集体劳作之景。他们的姿势是吃力的。但他们是默无声息的。悲天悯人的气息在这里也许没有、或者是隐藏的。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理性的巡视。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画的一些人物,一个男人,或者有男有女地坐、躺在沙发上,椅子上,疲惫之极,或在谈论些什么。那些沉默、且呼吸似乎都屏住了的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焦虑、挣扎、困惑、无力、厌倦。它们在无边地向外面的空间弥散。悄无声息、不可抑止地渗透。就好像在一间有许多人在抽烟的小房间,你的鼻孔瞬间被浓烈的烟味堵住,你感到晕眩,你的脑子像被放在洗衣机里旋转一样。
其他文献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白江峰  工作室地点:环铁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工作室最早是在哪儿?  刘庆和:2005年之前,没有工作室概念。所谓“工作室”,其实就是个人宿舍。  东方艺术·大家:那时候学校是有提供一个“空间”,是吧?  劉庆和:美院没搬到花家地之前有,但也都是版画系的“铜版工作室”这种,个人的工作室没有。  东方艺术·大家:那您从美院出来后,就直接到环铁艺术区了是吧?  刘庆和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张宗希  工作室地点:马泉营艺术驿站  不论我们愿意承认与否,作为个体的每个人身上几乎都会不同程度的带有其特定时代的痕迹,而艺术家们的敏锐之处,也即在于对其所处时代、将会成为未来“痕迹”之物的感受及表达。在这一点上,“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的成员们无疑是优秀的。和其中多数成员的艺术经历类似,出生于上海、六岁时随父亲移居北京的马可鲁也有过报考美院不被准考,下乡插队、回城后做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朱国良  工作室地点:环铁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在北京建立工作室?  吕山川:在北京会感觉很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我的画面是合拍的,因为我的画面有一种灰色调,和北方的环境很相似,很接地气的一种感觉。  东方艺术·大家:来北京之后搬过几次工作室?不同工作室对创作会有影响吗?  吕山川:只有一次,当时因为要拆迁的问题。搬工作室对创作肯定会有影响,我也想过去找条件更好
期刊
“你是真空中的人,我们都是俗人。”  ——李燎岳父  李燎的北京首个个展《艺术是真空》毋宁说是创造自他的岳父——他所要做的只是干脆把“真空人”的牢底坐穿。如果你看过他在现场的《马拉松》行为表演,一定会像他的“岳父”一样生气:一个年轻人蜷缩在沙发里,看着电视中的马拉松比赛昏昏睡去——萎缩、瘫痪、徒劳、腐朽。之所以被岳父“驱赶”、“排斥”,正是因为他的“懒散”、“游手好闲”——用福柯的批判话语,越出了
期刊
“九十年代以后,‘占地’更多与商业‘开发’简单绑定。有一种景象,现在中国随处可见。圈进高墙的一栋栋长相类同的居住高楼,配套的商业大厦,门牌冠以外文译音又缀以诸如 ‘都’、‘城’、 镇’、‘苑’、‘园’、‘宫’、‘公馆’种种。这样人为开发以‘平方米’论价的地盘,是中国当下最为波澜壮阔的‘风景’……”这是“占地一平方米-处境”策展人廖文的一段话,相信,任何正生活、或曾经生活在这个“城市文明”迅速崛起的
期刊
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是A4当代艺术中心于2012年启动的一项实验性艺术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和探究艺术家的个人艺术线索与工作方法,展开与其学术建树相关的文献整理、记录、编撰工作。《歇斯底里,隐喻与转喻的生活—陈晓云个展》邀请了策展人鲍栋展开对陈晓云影像作品的批评与再读。  个案展区别于个展的要素在于,它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作品展示,它是策展人以考古学者的态度,去追索艺术家的足迹,在纵向的历史视觉和横向的社会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朱国良  工作室地点:费家村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北京这边搬过几次工作室?  夏福宁:3次。亚运村附近的一个写字楼、黑桥正阳艺术区和费家村。  东方艺术·大家:工作室的地址变更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夏福宁: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像猫一样敏感,环境的变化和地址的变更,都会对它产生影響,适应和熟悉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也一样,即使给我更换一间富丽堂皇的工作室,我也不能
期刊
“……  我们望着往昔,  不禁感到惊悸:  希望底阴魂正凄苍、悲泣;  是你和我,把它哄骗致死,  在生之幽暗的河流 ”  ——雪莱  摘自雪莱短诗“那时刻永远逝去了,孩子!”  之所以在文章的开头引用用了这么一段略觉深沉、幽怨的短诗,其实是想应应近年来弥漫在北京各大艺术区久久不曾散去的“阴霾”之景。从解决“有无”问题、“去留”问题,再到如今进一步的“去伪存真”问题,我们都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些什么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朱国良  工作室地点:环铁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什么时候搬到环铁艺术区的?有没有换过工作室?  石荣强:2011年底到这后就没有换过地方,这之前我们一直在山东工作、生活。其实从2008年开始就想来这边,但是那时时机不成熟,后来等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能再继续局限在山东了。  东方艺术·大家:不同的工作室环境对创作有没有影响?  石荣强:在山东信息虽然不是特别的封闭,但所
期刊
采编/本刊编辑部  工作室地点:费家村  东方艺术·大家:您先后搬过几次工作室?  席丹妮:我从未搬过工作室,自从2007年到费家村香格里拉2号院8号,6年时间一直在这里。这期间也听闻朋友的工作室因为各种原因搬迁,但我这边一直没有受影响,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过这里。  东方艺术·大家:您理想中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现在的情况和理想中的状态反差大吗?  席丹妮:我的工作室不太大,整个地面面积66平米,但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