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节是近些年国人越来越热衷的节日,事实上多是微信朋友圈的复制转发,甚至没有感谢的对象,抑或群发给了所有的对象。商家因此多了一个打折促销的噱头,通常没有明确且有辨识度的因由。在中华农业文明发挥影响力的年代,秋社庆典的意指和早期印第安人、埃及人、希腊人一样,都是对丰收之神、风雨、土地等自然神的祭祀。及至1620年的冬天,刚刚到达美洲的“清教徒”们,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严寒,学到了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所以转年的冬天有了第一个感恩节,除了丰收的庆祝以及和恩人的分享,更重要的是信徒对上帝的感恩。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把这个节日通令全国,拉开了冬季长假和圣诞购物的序幕。据说这个“新大陆”的节日在老牌欧洲国家颇为反感,祝其“感恩节快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笔者是更正教基督徒,和当年“五月花号”上的勇士们一样,都承袭了16世纪初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引发的改革宗信仰。借此节期访谈两位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基督徒界广为认可的属灵榜样,一位是写实油画的重要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教务长朱春林教授,一位是著名诗人、“圣水墨”实践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导岛子(王敏)教授。希望小文记录的创作感受和生命认知,能成为读者的亮光,信仰的管道。
岛子老师
——“圣水墨”之实践
岛子老师是中国1980年代最重要的新诗作家之一。自西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西安文联的《长安》文艺月刊工作,数年间在国内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广泛发表,并出版《实验诗选》。因为那段时间遍阅各个宗教经典,特别是《易经》和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当然也有《圣经》和《古兰经》的异象进入到诗歌作品中,被誉为“文化史诗式”的写作。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毕业后留京在艺术传媒领域工作,撰写了大量的艺术批评文章,也常到四川美院等高校讲学。经历了学潮后的社会转型和深深思考,开始有意识地读《圣经》,1997年在成都受洗。当川美筹建“美术学系”时,罗中立院长特别邀请岛子老师加入,并委以系主任之职,因此有了自1998年秋到2002年聘入清华美院前的四年拼搏,头发也全部变白,有人说他提前老了,他却说是神看他成熟了,赐了一个冠冕。
继岛子老师从事艺术理论教学起,对中外艺术史的系统梳理就成了他重要的学术维度。通过对中西方各大艺术门类和思想文化体系的熟悉,研究和思考,特别是成为基督徒后基于信仰维度的观照,他发现圣经文化中的“启示传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大卫诗篇,所罗门智慧书,甚至整本旧约中都充满了先知精神。从艺术作品的维度,他很早就注意到了拜占庭艺术的圣像传统,完全不是写实和再现,而是从“神的视角”看一切物体和人类,这种精神贯穿了传统的西方社会。在西学东渐和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及至清末民国的欧美留学,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根本,只是学会了一些技法,后来的民主革命和教育传递的过程更是抽离了神学基础,强调“中国化”,“本色化”。所以才有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位帅小伙,圣母玛利亚被画成了观音娘娘、圣子成了年画娃娃,即或有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也完全无法接近原本的信仰体验。
因为从事艺术批评工作和艺术史论教学,直接进行艺术创作也被岛子当做必须的事情。1990年代开始主要是研究摄影,还有一种从小至今长期坚持的书法创作(他小时候长在旧学底子极好的外公家)。加上长期的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梳理,对作为水墨画基础的书法,中国文化主体的诗性,中国文人艺术修养(诗书画印一体)有非常深的认识,也开始形成自己对“高古之气”的追求。信主之后通过持续地阅读《圣经》和启示文学,他建立了自己的品格,直指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层次 逸品,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无法解决他的终极追问,所以“逃到基督里”,获得了生命的主体和属灵的表达。采访是在清华美院五楼的工作室,他先领我到门口正对的书柜前看一件“经文书法”(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行。——约翰福音1章1-2节):墨迹的行草,嵌在深蓝的底色上,自上而下泼洒金色,中间横贯一大块深棕,表达上帝的创世和基督的救赎。岛子老师说,圣经书写不同于其他创作,因为圣灵大有能力,经文本身会发出信息,图像和观念都合在里面。
中央工艺美院合并到清华美院后要引进博导人才,这位早就蜚声国内外诗歌界和文艺理论界,经常到光华路本部讲学,又把川美史论系做出成绩的岛子老师就成了不二人选。他的家一直在北京,数年下来往返重庆黄角坪非常辛劳,现在能有机会安心学术也是希望之选。2002年开始的清华教学也工作量很大,但是觉得非常蒙神光照和引领。长久以来的积累和思考,特别是信主以来对“中国艺术语境下的基督精神表达”就成了自然的方向,寒暑假时间除了阅读和思考,诗歌和书法,也开始了水墨创作,并且直接进入到圣经题材,是为“圣水墨The SaintismArt”——受神的话语启示而产生的水墨作品,目前已有数百幅。首先是这种作品和神秘主义的区别,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民间信仰、原始巫术的附庸,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画或当代的实验水墨。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圣”,不是自认为圣人或自诩为圣徒,而是一种“变血为墨”的观念层次。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们的罪。“作为领受洗礼,出死入生的个体,意识到耶稣基督宝血的进入,改变了我的生命和我从事的水墨艺术,最终呈现在基督生命里的艺术形态。广而言之就是无数伟大艺术家的属灵作品。”
圣水墨的创作主题集中于《圣经》中的各个主题,至今已有数百幅。例如“创世记”、“圣灵运行”、“三位一体”等基本神学命题;保留人的基本意象,通过强化翅膀的丰富表情而表达圣爱的“天使”系列;表现上帝圣洁永恒的“上帝与黄金”系列;继承干百年来圣像传统的“圣母子”系列,基督受刑的“十字架苦像”系列,“圣钉”,“哭墙”,“挽歌”系列;表达新耶路撒冷的辉煌,天国的喜乐,以此连接国人信仰体验,表达崇高感和超验感的“大教堂”系列。岛子老师还特别提到2008年画的一件4米高的作品《苦竹》(以及此后创作的“苦竹”系列),看上去是一个竹子十字架,但它横竖都在生长,一反中国文人画中的“君子人格”,代之以基督救赎和圣灵运行的“神格意象”,中国绘画史上没有这样的竹子,在西方艺术史上也没有一个竹子做的十字架,在德国展览中学者解释为“双重建构”,也确实表达了他的艺术事工维度。岛子老师的色彩以墨为主,又把水墨重彩、金碧青绿,教堂玻璃画的色彩体系融合进来,尝试把光感画进来,光色交融,显现不可见的圣灵所在。圣水墨不仅是他基督徒身份或个体信仰的表达,更希望能启示人们思考一些无法在世俗或科学中寻找的答案。 岛子老师的作品自2006年起多次参加展览,北京的798、宋庄艺术区,上海的朱屺瞻美术馆、多伦美术馆,南京的爱德基金会联展都留下其身影。重要个展有2011年起在德国多个城市的数次巡回“活水生灵”,2011开始巡回、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的“挽歌与赞美诗”,2014年北京宋庄的“我的灵魂睡在祢的脚旁”,及至刚刚在北师大京师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双重构建”暨《岛子诗选》首发式。他平时有大量的《圣经》和基督教文学经典研读、启示文学的阅读,创作的主题和思路也越来越多元,圣经书法的撰写和画面中每一枚印章的刻制,都是围绕着“圣水墨”这个不变的主题。他说原有的很多系列都在继续创作,最近正在酝酿一个“裹尸布”系列,会有十几幅作品构成,然后再综合成一幅4米多宽的作品,整个过程会拍成纪录片,以这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基督信仰中最核心的“复活”的主题。他说将来的创作在主题深化的同时可能有所扩展,也可能不只是这种宗教性的,而是诗性的、启示录式的。在材料上还是以水墨作为一种载体语言,可能要再做一些实验,再扩充总体性的表现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一些重要的团契和会议中作见证是他在地上的使命。
春林老师
——生命诉诸笔端
春林老师是安徽桐城人,自幼喜爱画画,天分卓然。1988年从安徽戏校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毕业分到了著名的“北京工艺美校”担任基础课教师。他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可以安静地画画,又能向同事和前辈学习;此时他也通过绘画、诗歌、文学和影视接触不同的文化,思考人生的方向。1996年复活节他和妻子一起,由同事带领参加基督教的敬拜,被优美的赞美诗、和平灿烂的笑容和真诚友爱的氛围触动,觉得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有真正的信仰确实很好。所以开始不定期去教会,也经常参加特讲,读读《圣经》和基督教书籍。他的妻子很快进入了慕道阶段,常和小组的人一起为他祷告。暑假有个查经班,春林开始参加并委身下来。圣诞节夫妻同时受洗,然后一起读经祷告,接待兄弟姐妹,邀请诗班和学习小组到家中,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被光照了。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是《初熟的果子》(146x91cm,1997)。一次偶然的机会去果园采摘,突然有了灵感,请妻子摆了这个动作,迅速画了写生稿。当时学校的教学还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刻画,无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样面面俱到,所以采用了比较轻松的画法,背景也简要概括,旨在呈现出果园的氛围。作品完成后送去参加“青年美展”,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以高票入选“获奖作品”。回忆这段细节时,春林老师的神情充满感恩,说这完全是圣灵带领,神在信仰之初给了他一个建造和信心,不是靠自己想的,也觉得没画好,甚至题目都是后起的。这段时间的作品不多,因为每周六天上班,周日又在教会服事,周中还开放家庭查经。但信仰很甘甜,另一件作品《晨祷》恰好说明。
2000干禧年,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高研班成立,教学小组以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等名师为主。根据国家油画学会和美协的推荐,最后审定18位青年画家。这个班从酝酿之初就受到油画界乃至美术界的关注和猜测,春林也从入选到毕业之间经历了家庭、生活、艺术和信仰的巨大震荡。当年大女儿出生,新生命的孕育和到来打乱了家庭的秩序;高研班要脱产学习,向工作单位申请时遇到了很大的拦阻;得以入学后,毕业8年的艺术摸索和种种想法被导师以更高的要求取代;特别是2001年10月去欧洲考察40天带来的冲击。出国前有作品《阳光普照》,作为宁波美术馆为迎接建党80周年的主题创作,提交的创作稿总是被否,及至后来这件乡土田园题材才获通过。当时是春林第一次出国,在导师们的带领下看了许多原作,加上欧洲人文积淀和文明素质与国内的反差,回来后艺术上更加困惑,生活中也需要处理很多事情,严重影响了睡眠。尝试用很多方法调节自己,跑步,学太极拳,或者睡前喝点酒,都收效甚微。家里虽然还接待教会,但个人的读经、祷告都很表面,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信仰。
后来神迹出现了,他清楚地记得是2002年2月28日深夜,失眠的困境中几乎“耍赖”地向神祷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啊!你若不医治我,我还怎么信你啊?!你还在吗,你还是神吗?!然后居然不知何时就睡着了,美美地一觉到天亮,非常甘甜,醒来心里的焦虑、惧怕全没有了。他枕边有放《圣经》的习惯,随便翻开一页——诗篇27篇映入眼帘:“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保障或作力量)我还惧谁呢。”然后一句句读下去,都照亮心里,及至这一篇的未了“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他立刻明白神真是听祷告的神,经过等候、寻求、破碎和熬炼,神会完全医治。从那时起他很快就调整过来,结合圣灵果子的主题和长久关注的塞尚,画了一批水果和静物作品,表达“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章22-23节)”的圣灵品质。
那段黑暗时期,同为基督徒的属灵伙伴们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导师之一的杨飞云教授,多次劝慰他“要好好祷告,画画时不要想太多,找到自己,做好自己就够了”,高研班于2002年夏天开始毕业创作,2003年元月在王府井的国际艺苑举办了阶段展,春林老师已经在信仰中完全扎根,得到释放和带领,所展出的作品流露出他特有的清新自然,笔触味道。后来爆发了“非典”,他恰巧在昌平有一个工作室,每个周末领着妻子女儿回到城里,迎接周末的诗班排练和周日的敬拜,晚上再返回郊区,平日就在画室画画,或者带着家人到山上写生。这一阶段最典型的作品是《山高水长》,从山上俯瞰,表达神的爱充满天地、宇宙、万有,表现生命重建后的自由、拯救,平安、喜乐。春林老师说: “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神的计划高过人的计划;人若不经历圣灵的真正重生,总想自己做主,生命就没有依靠,没有价值。”所以他更加谦卑、顺服,方方面面由神做主,绘画的信心和艺术语言的特点也建立起来了。
2005年春节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借调杨飞云老师领衔成立美术创作院(油画方向),杨老师希望春林也能加入进来。那时的北京工艺美校几经转型,升级为北京设计艺术学院,后被北京工业大学合并,发展方向和他从事的纯绘画越来越远。招聘他人职的校长两年前因病去世,他在这个学校作为教学骨干还要为很多设计教学方面的事情分心,这个转型的机会当然是“上帝的恩典”。他试着去和学校的新领导沟通,结果非常顺畅,一周之内就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在北四环内的惠新北里,杨老师的工作室在东六环外的燕郊(河北省),所以大家商量在城内租一块地方作为画室,最后找到了高碑店(东五环,通惠河边)的一个厂区,筹备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官方支持,升级为“中国油画院”,2007年9月建成开学,春林老师作为教务长一直努力工作,认真创作。
现在春林老师每年会固定参加“中国写实画派”的年展,自2004年起已经有第十届了。还有油画院的学术展,交流展,也会参加油画学会和品质机构的联展。每年会和全院师生一起有至少两次为期一个月的下乡写生,近两年的春节都是在写生中度过,创作了非常多的人物、风景和水果静物。每年也会和师生一起出国考察一到两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十几二十天,交流,观摩和临摹。回到学校则组织全院的教学、学术展览和讲座等活动,其他时间则多在工作室则安心创作。代表作有2007年的《活水》(180x130cm),画中是他的6岁多的大女儿和在家工作数年的保姆,表现的是唯有从上帝那里流出的活水江河,使人自由喜乐,还有《故事》(2006),背景中的名画是弗朗西斯科(1416-1492)的《基督复活》,女子手中拿的是圣经,向孩子讲述的永恒故事就是祂的故事——历史History。
春林老师还提到2008年的一些作品:《雏菊》(180*90cm)地毯好比基座,桌子和花瓶、菊花形成哥特式的崇高感,主人公在细致观察,传达上帝的创造奇妙。《晨星》和《佳音》都表现了生命的真义,反映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我们的拯救、欢喜和盼望,前者画中的果子形成了“十字架”,后者孩子指着自己的耳朵,预表着福音是真正的佳音。还有《天路》系列作品,主人公立于大地之上,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面对》系列和《静静的时光》两个系列则是表达不同人的生命状态,通过较长期的绘画过程建立关系,分享福音。2012年以后的作品开始,春林老师的作品色调更加厚重沉稳,背景更加虚空,形式也更加古典。他说十年来多次去欧、美、俄考察,中世纪作品对他有很大启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和生命的进深,自然都有所调整。20年的信仰经历让他有了更宏观的角度和事业看待艺术和生命,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过于沉重,要言之有物,通过生活中点滴的感动甚至几个物件,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把这个节日通令全国,拉开了冬季长假和圣诞购物的序幕。据说这个“新大陆”的节日在老牌欧洲国家颇为反感,祝其“感恩节快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笔者是更正教基督徒,和当年“五月花号”上的勇士们一样,都承袭了16世纪初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引发的改革宗信仰。借此节期访谈两位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基督徒界广为认可的属灵榜样,一位是写实油画的重要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教务长朱春林教授,一位是著名诗人、“圣水墨”实践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博导岛子(王敏)教授。希望小文记录的创作感受和生命认知,能成为读者的亮光,信仰的管道。
岛子老师
——“圣水墨”之实践
岛子老师是中国1980年代最重要的新诗作家之一。自西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西安文联的《长安》文艺月刊工作,数年间在国内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广泛发表,并出版《实验诗选》。因为那段时间遍阅各个宗教经典,特别是《易经》和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当然也有《圣经》和《古兰经》的异象进入到诗歌作品中,被誉为“文化史诗式”的写作。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毕业后留京在艺术传媒领域工作,撰写了大量的艺术批评文章,也常到四川美院等高校讲学。经历了学潮后的社会转型和深深思考,开始有意识地读《圣经》,1997年在成都受洗。当川美筹建“美术学系”时,罗中立院长特别邀请岛子老师加入,并委以系主任之职,因此有了自1998年秋到2002年聘入清华美院前的四年拼搏,头发也全部变白,有人说他提前老了,他却说是神看他成熟了,赐了一个冠冕。
继岛子老师从事艺术理论教学起,对中外艺术史的系统梳理就成了他重要的学术维度。通过对中西方各大艺术门类和思想文化体系的熟悉,研究和思考,特别是成为基督徒后基于信仰维度的观照,他发现圣经文化中的“启示传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大卫诗篇,所罗门智慧书,甚至整本旧约中都充满了先知精神。从艺术作品的维度,他很早就注意到了拜占庭艺术的圣像传统,完全不是写实和再现,而是从“神的视角”看一切物体和人类,这种精神贯穿了传统的西方社会。在西学东渐和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及至清末民国的欧美留学,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根本,只是学会了一些技法,后来的民主革命和教育传递的过程更是抽离了神学基础,强调“中国化”,“本色化”。所以才有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位帅小伙,圣母玛利亚被画成了观音娘娘、圣子成了年画娃娃,即或有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也完全无法接近原本的信仰体验。
因为从事艺术批评工作和艺术史论教学,直接进行艺术创作也被岛子当做必须的事情。1990年代开始主要是研究摄影,还有一种从小至今长期坚持的书法创作(他小时候长在旧学底子极好的外公家)。加上长期的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梳理,对作为水墨画基础的书法,中国文化主体的诗性,中国文人艺术修养(诗书画印一体)有非常深的认识,也开始形成自己对“高古之气”的追求。信主之后通过持续地阅读《圣经》和启示文学,他建立了自己的品格,直指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层次 逸品,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无法解决他的终极追问,所以“逃到基督里”,获得了生命的主体和属灵的表达。采访是在清华美院五楼的工作室,他先领我到门口正对的书柜前看一件“经文书法”(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行。——约翰福音1章1-2节):墨迹的行草,嵌在深蓝的底色上,自上而下泼洒金色,中间横贯一大块深棕,表达上帝的创世和基督的救赎。岛子老师说,圣经书写不同于其他创作,因为圣灵大有能力,经文本身会发出信息,图像和观念都合在里面。
中央工艺美院合并到清华美院后要引进博导人才,这位早就蜚声国内外诗歌界和文艺理论界,经常到光华路本部讲学,又把川美史论系做出成绩的岛子老师就成了不二人选。他的家一直在北京,数年下来往返重庆黄角坪非常辛劳,现在能有机会安心学术也是希望之选。2002年开始的清华教学也工作量很大,但是觉得非常蒙神光照和引领。长久以来的积累和思考,特别是信主以来对“中国艺术语境下的基督精神表达”就成了自然的方向,寒暑假时间除了阅读和思考,诗歌和书法,也开始了水墨创作,并且直接进入到圣经题材,是为“圣水墨The SaintismArt”——受神的话语启示而产生的水墨作品,目前已有数百幅。首先是这种作品和神秘主义的区别,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民间信仰、原始巫术的附庸,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画或当代的实验水墨。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圣”,不是自认为圣人或自诩为圣徒,而是一种“变血为墨”的观念层次。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们的罪。“作为领受洗礼,出死入生的个体,意识到耶稣基督宝血的进入,改变了我的生命和我从事的水墨艺术,最终呈现在基督生命里的艺术形态。广而言之就是无数伟大艺术家的属灵作品。”
圣水墨的创作主题集中于《圣经》中的各个主题,至今已有数百幅。例如“创世记”、“圣灵运行”、“三位一体”等基本神学命题;保留人的基本意象,通过强化翅膀的丰富表情而表达圣爱的“天使”系列;表现上帝圣洁永恒的“上帝与黄金”系列;继承干百年来圣像传统的“圣母子”系列,基督受刑的“十字架苦像”系列,“圣钉”,“哭墙”,“挽歌”系列;表达新耶路撒冷的辉煌,天国的喜乐,以此连接国人信仰体验,表达崇高感和超验感的“大教堂”系列。岛子老师还特别提到2008年画的一件4米高的作品《苦竹》(以及此后创作的“苦竹”系列),看上去是一个竹子十字架,但它横竖都在生长,一反中国文人画中的“君子人格”,代之以基督救赎和圣灵运行的“神格意象”,中国绘画史上没有这样的竹子,在西方艺术史上也没有一个竹子做的十字架,在德国展览中学者解释为“双重建构”,也确实表达了他的艺术事工维度。岛子老师的色彩以墨为主,又把水墨重彩、金碧青绿,教堂玻璃画的色彩体系融合进来,尝试把光感画进来,光色交融,显现不可见的圣灵所在。圣水墨不仅是他基督徒身份或个体信仰的表达,更希望能启示人们思考一些无法在世俗或科学中寻找的答案。 岛子老师的作品自2006年起多次参加展览,北京的798、宋庄艺术区,上海的朱屺瞻美术馆、多伦美术馆,南京的爱德基金会联展都留下其身影。重要个展有2011年起在德国多个城市的数次巡回“活水生灵”,2011开始巡回、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的“挽歌与赞美诗”,2014年北京宋庄的“我的灵魂睡在祢的脚旁”,及至刚刚在北师大京师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双重构建”暨《岛子诗选》首发式。他平时有大量的《圣经》和基督教文学经典研读、启示文学的阅读,创作的主题和思路也越来越多元,圣经书法的撰写和画面中每一枚印章的刻制,都是围绕着“圣水墨”这个不变的主题。他说原有的很多系列都在继续创作,最近正在酝酿一个“裹尸布”系列,会有十几幅作品构成,然后再综合成一幅4米多宽的作品,整个过程会拍成纪录片,以这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基督信仰中最核心的“复活”的主题。他说将来的创作在主题深化的同时可能有所扩展,也可能不只是这种宗教性的,而是诗性的、启示录式的。在材料上还是以水墨作为一种载体语言,可能要再做一些实验,再扩充总体性的表现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一些重要的团契和会议中作见证是他在地上的使命。
春林老师
——生命诉诸笔端
春林老师是安徽桐城人,自幼喜爱画画,天分卓然。1988年从安徽戏校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毕业分到了著名的“北京工艺美校”担任基础课教师。他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可以安静地画画,又能向同事和前辈学习;此时他也通过绘画、诗歌、文学和影视接触不同的文化,思考人生的方向。1996年复活节他和妻子一起,由同事带领参加基督教的敬拜,被优美的赞美诗、和平灿烂的笑容和真诚友爱的氛围触动,觉得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有真正的信仰确实很好。所以开始不定期去教会,也经常参加特讲,读读《圣经》和基督教书籍。他的妻子很快进入了慕道阶段,常和小组的人一起为他祷告。暑假有个查经班,春林开始参加并委身下来。圣诞节夫妻同时受洗,然后一起读经祷告,接待兄弟姐妹,邀请诗班和学习小组到家中,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被光照了。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是《初熟的果子》(146x91cm,1997)。一次偶然的机会去果园采摘,突然有了灵感,请妻子摆了这个动作,迅速画了写生稿。当时学校的教学还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刻画,无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样面面俱到,所以采用了比较轻松的画法,背景也简要概括,旨在呈现出果园的氛围。作品完成后送去参加“青年美展”,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以高票入选“获奖作品”。回忆这段细节时,春林老师的神情充满感恩,说这完全是圣灵带领,神在信仰之初给了他一个建造和信心,不是靠自己想的,也觉得没画好,甚至题目都是后起的。这段时间的作品不多,因为每周六天上班,周日又在教会服事,周中还开放家庭查经。但信仰很甘甜,另一件作品《晨祷》恰好说明。
2000干禧年,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高研班成立,教学小组以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等名师为主。根据国家油画学会和美协的推荐,最后审定18位青年画家。这个班从酝酿之初就受到油画界乃至美术界的关注和猜测,春林也从入选到毕业之间经历了家庭、生活、艺术和信仰的巨大震荡。当年大女儿出生,新生命的孕育和到来打乱了家庭的秩序;高研班要脱产学习,向工作单位申请时遇到了很大的拦阻;得以入学后,毕业8年的艺术摸索和种种想法被导师以更高的要求取代;特别是2001年10月去欧洲考察40天带来的冲击。出国前有作品《阳光普照》,作为宁波美术馆为迎接建党80周年的主题创作,提交的创作稿总是被否,及至后来这件乡土田园题材才获通过。当时是春林第一次出国,在导师们的带领下看了许多原作,加上欧洲人文积淀和文明素质与国内的反差,回来后艺术上更加困惑,生活中也需要处理很多事情,严重影响了睡眠。尝试用很多方法调节自己,跑步,学太极拳,或者睡前喝点酒,都收效甚微。家里虽然还接待教会,但个人的读经、祷告都很表面,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信仰。
后来神迹出现了,他清楚地记得是2002年2月28日深夜,失眠的困境中几乎“耍赖”地向神祷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啊!你若不医治我,我还怎么信你啊?!你还在吗,你还是神吗?!然后居然不知何时就睡着了,美美地一觉到天亮,非常甘甜,醒来心里的焦虑、惧怕全没有了。他枕边有放《圣经》的习惯,随便翻开一页——诗篇27篇映入眼帘:“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保障或作力量)我还惧谁呢。”然后一句句读下去,都照亮心里,及至这一篇的未了“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他立刻明白神真是听祷告的神,经过等候、寻求、破碎和熬炼,神会完全医治。从那时起他很快就调整过来,结合圣灵果子的主题和长久关注的塞尚,画了一批水果和静物作品,表达“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章22-23节)”的圣灵品质。
那段黑暗时期,同为基督徒的属灵伙伴们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导师之一的杨飞云教授,多次劝慰他“要好好祷告,画画时不要想太多,找到自己,做好自己就够了”,高研班于2002年夏天开始毕业创作,2003年元月在王府井的国际艺苑举办了阶段展,春林老师已经在信仰中完全扎根,得到释放和带领,所展出的作品流露出他特有的清新自然,笔触味道。后来爆发了“非典”,他恰巧在昌平有一个工作室,每个周末领着妻子女儿回到城里,迎接周末的诗班排练和周日的敬拜,晚上再返回郊区,平日就在画室画画,或者带着家人到山上写生。这一阶段最典型的作品是《山高水长》,从山上俯瞰,表达神的爱充满天地、宇宙、万有,表现生命重建后的自由、拯救,平安、喜乐。春林老师说: “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神的计划高过人的计划;人若不经历圣灵的真正重生,总想自己做主,生命就没有依靠,没有价值。”所以他更加谦卑、顺服,方方面面由神做主,绘画的信心和艺术语言的特点也建立起来了。
2005年春节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借调杨飞云老师领衔成立美术创作院(油画方向),杨老师希望春林也能加入进来。那时的北京工艺美校几经转型,升级为北京设计艺术学院,后被北京工业大学合并,发展方向和他从事的纯绘画越来越远。招聘他人职的校长两年前因病去世,他在这个学校作为教学骨干还要为很多设计教学方面的事情分心,这个转型的机会当然是“上帝的恩典”。他试着去和学校的新领导沟通,结果非常顺畅,一周之内就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在北四环内的惠新北里,杨老师的工作室在东六环外的燕郊(河北省),所以大家商量在城内租一块地方作为画室,最后找到了高碑店(东五环,通惠河边)的一个厂区,筹备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官方支持,升级为“中国油画院”,2007年9月建成开学,春林老师作为教务长一直努力工作,认真创作。
现在春林老师每年会固定参加“中国写实画派”的年展,自2004年起已经有第十届了。还有油画院的学术展,交流展,也会参加油画学会和品质机构的联展。每年会和全院师生一起有至少两次为期一个月的下乡写生,近两年的春节都是在写生中度过,创作了非常多的人物、风景和水果静物。每年也会和师生一起出国考察一到两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十几二十天,交流,观摩和临摹。回到学校则组织全院的教学、学术展览和讲座等活动,其他时间则多在工作室则安心创作。代表作有2007年的《活水》(180x130cm),画中是他的6岁多的大女儿和在家工作数年的保姆,表现的是唯有从上帝那里流出的活水江河,使人自由喜乐,还有《故事》(2006),背景中的名画是弗朗西斯科(1416-1492)的《基督复活》,女子手中拿的是圣经,向孩子讲述的永恒故事就是祂的故事——历史History。
春林老师还提到2008年的一些作品:《雏菊》(180*90cm)地毯好比基座,桌子和花瓶、菊花形成哥特式的崇高感,主人公在细致观察,传达上帝的创造奇妙。《晨星》和《佳音》都表现了生命的真义,反映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我们的拯救、欢喜和盼望,前者画中的果子形成了“十字架”,后者孩子指着自己的耳朵,预表着福音是真正的佳音。还有《天路》系列作品,主人公立于大地之上,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面对》系列和《静静的时光》两个系列则是表达不同人的生命状态,通过较长期的绘画过程建立关系,分享福音。2012年以后的作品开始,春林老师的作品色调更加厚重沉稳,背景更加虚空,形式也更加古典。他说十年来多次去欧、美、俄考察,中世纪作品对他有很大启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和生命的进深,自然都有所调整。20年的信仰经历让他有了更宏观的角度和事业看待艺术和生命,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过于沉重,要言之有物,通过生活中点滴的感动甚至几个物件,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