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长乐,居者安之”,长乐市地处东海之滨,闽江南岸,早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从长乐启航,庞大的舟师犁开了万顷碧波,多少吴航儿女随舟而行,把经商的理念融进激情奔流的血管。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长乐县商会成立,长乐人依靠商会组织,兴办起鞋业、布商业、渔货业、杂货业、碾米业、金银业、杉木业等行业协会,开辟河下街、潭头、营前、玉田、首占等码头通往福州、南平、浙江省沿海各地。
长乐乡贤 情系故土一片天
美国福建同乡会即原美东福建同乡会,于1942年成立,是海外历史最久、会员最多的侨团之一,陈清泉、石水妹等历任主席都是长乐人。该会坚持奉行“爱国爱乡,服务乡亲”的宗旨,在救灾扶贫,投资支援家乡建设和促进中美经贸往来,推动中美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闽裔乡亲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和公信力。早在中美建交前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就率先在美国挂起了五星红旗,并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国旗上街游行,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陈清泉 从闽商名流到华人社团领头人
陈清泉,1955年生于长乐,美国美孚国际集团董事长,曾任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等社会公职。
陈清泉1977年到美国,早期凭经营餐饮打下事业基础。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投身公益事业,且才干卓越、成效显著,深受侨胞拥戴。他1989年加入美东福建同乡会,历任常委、副主席、主席。2003年12月,他当选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带领10万会员积极工作,向美国各界展示华人强大的力量。
陈清泉说,创办企业、回国投资、回报桑梓,是他的一份责任。为了发动更多的华人企业家投资家乡建设,1995年,陈清泉在美成立了美国福州总商会,组织旅美闽籍企业家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宣传介绍福建投资环境和有关政策,动员旅美华人华侨及美国企业界人士来闽投资,旅游观光。在这之后短短十多年间,美国福州总商会为福建省招商引资达到上亿美元,成为福建在美的一个重要招商引资的窗口。
石水妹 游子情怀,惟桑惟梓
石水妹,1946年出生于长乐古槐中街村,1965年赴香港,1971年到美国,在美国主要从事餐饮、贸易等。事业有成后,他积极投入服务乡亲的侨团工作,1993年创立南乡联合总会,连任两届主席。1996年和几位长乐乡亲联合创办长乐公会,并任第一届、第二届议长,第三届主席。2006年当选为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石水妹热心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多年来,共累计捐赠家乡100多万元人民币。2009年3月7日,石水妹因病去世,享年63岁。
石水妹积极投身当地的华人社团事务,在华人圈中推介家乡,推介福建。受他的影响,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美国福建华人社团都把投资瞄准了家乡福建这片热土。石水妹说,在美国,闽籍华人160万,其中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过去的,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家都心系桑梓,情牵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施克灼 一位热心慈善的老人
“助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心灵上最大的幸福,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长乐旅港侨胞、慈善家施克灼(1935年~2013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热心公益、回馈桑梓,以个人名义捐赠公益事业累计达700多万元,以慈心善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施克灼,1935年出生于潭头镇大宏村一个贫困家庭,3岁失母,15岁失父,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1957年,年仅23岁的他离开家乡,赴香港打工。
施克灼的大名是祖母起的,他这样解释其含义:“施”,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克”,克勤克俭兴业之本;“灼”,自有爱心如火烈。他没有忘记祖母的教诲,一生乐善好施,虽在外闯荡多年,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他的名字屡屡出现在长乐市和大宏村公益事业的捐赠榜上。他说:“家乡的事比自己的事还要紧,只有做好了心里才踏实。”
施克灼的慈心善举激励和感召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2013年12月4日,在施先生的追悼会上,长乐市慈善总会会长林义耿这样评价:“施克灼先生的一生是勤劳奋斗的一生,是助人为乐的一生,是传播爱心的一生。长乐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慈善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吴航儿女的故土情怀
改革开放后,长乐人如久旱逢甘霖,隐藏在骨子里的商业意识喷涌而出,纺织业作为长乐市的“第一产业”开始起步。
1982年,金峰镇华阳村民创办第一家经编厂,引进了第一台303型经编机,生产涤纶蚊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之后,“丹鹤”、“白牡丹”等数十种品牌的涤纶蚊帐畅销全国,“草根工业”逐步成长起来。
从此,越来越多的长乐人投身于筹资办厂的创业浪潮中,中国的工商业大舞台上活跃着长乐人的身影,中国的贸易市场中出现了大量长乐的产品,中国的产业大格局中也开始传颂着“长乐制造”的佳话。
长乐的奇迹,就是人的奇迹。长乐人经历了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思念,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排挤,经历了国内市场的动荡与考验,却始终把桑梓之情融汇于商业意识中,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回归潮”,最终把家乡从弹丸之地变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经济强市。
长乐商会遍布全国
如今,长乐在外企业家已达1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成立了12个异地商会、10个异地商会筹备组。各地长乐商会不仅使长乐籍创业人士、在外企业与所在地政府、市场、工商界同仁之间架起了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同时,商会还在行业协调、商业自律、政策导向、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长乐籍企业在外发展的坚强后盾、广阔平台和良好品牌。
2013年11月10日,长乐市第12个异地商会——北京长乐商会在京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在京长乐籍企业已有100多家,北京周边(河北省、天津市)有300多家,主要从事房地产、矿产资源、冶金、建材、建筑、五金、茶叶、服装等行业。在京长乐籍各界人士有3000多人,涉及领域有国家机关、部队系统、司法系统、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企业界、服务行业等,以及200多名在京就读大学生。
长乐商会为在外的长乐企业家提供了一个联络乡情、共享资源、共创商机的载体和平台,各地长乐商会秉承“团结、交流、开拓、服务”的宗旨,发扬“航商精神”,发挥优势,让航商抱团发展。
凝聚侨心侨力助发展
长乐企业家是长乐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充分发扬了能拼会赢、情系家乡、勤劳团结、诚信经营的良好品质,长乐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企业家的贡献。这些华侨和企业家的领头作用给长乐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长乐市拥有50多万海外华侨,另有数十万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工商界。2002年起,长乐市开始大力实施民间资本回归工程,以亲情为纽带,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长乐籍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回乡创业。
通过“爱乡创业”新春座谈会、福州市“回归工程”项目招商会、“5·18”、“6·18”、“9·8”等一系列招商活动,长乐市重点围绕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了海峡生态文化创意项目、“数字福建”产业园、纺织品交易市场、博那德科技园等项目。
百年历史,荡气回肠。当默默无闻的沿海小县城成长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当老一代航商变成叱咤全球的新一代航商,永恒不变的是“长乐商道”,历久弥新的是“航商精神”——勤劳智慧、爱国爱乡、拼搏创新、艰苦创业。 [海]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长乐县商会成立,长乐人依靠商会组织,兴办起鞋业、布商业、渔货业、杂货业、碾米业、金银业、杉木业等行业协会,开辟河下街、潭头、营前、玉田、首占等码头通往福州、南平、浙江省沿海各地。
长乐乡贤 情系故土一片天
美国福建同乡会即原美东福建同乡会,于1942年成立,是海外历史最久、会员最多的侨团之一,陈清泉、石水妹等历任主席都是长乐人。该会坚持奉行“爱国爱乡,服务乡亲”的宗旨,在救灾扶贫,投资支援家乡建设和促进中美经贸往来,推动中美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闽裔乡亲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和公信力。早在中美建交前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就率先在美国挂起了五星红旗,并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国旗上街游行,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陈清泉 从闽商名流到华人社团领头人
陈清泉,1955年生于长乐,美国美孚国际集团董事长,曾任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等社会公职。
陈清泉1977年到美国,早期凭经营餐饮打下事业基础。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投身公益事业,且才干卓越、成效显著,深受侨胞拥戴。他1989年加入美东福建同乡会,历任常委、副主席、主席。2003年12月,他当选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带领10万会员积极工作,向美国各界展示华人强大的力量。
陈清泉说,创办企业、回国投资、回报桑梓,是他的一份责任。为了发动更多的华人企业家投资家乡建设,1995年,陈清泉在美成立了美国福州总商会,组织旅美闽籍企业家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宣传介绍福建投资环境和有关政策,动员旅美华人华侨及美国企业界人士来闽投资,旅游观光。在这之后短短十多年间,美国福州总商会为福建省招商引资达到上亿美元,成为福建在美的一个重要招商引资的窗口。
石水妹 游子情怀,惟桑惟梓
石水妹,1946年出生于长乐古槐中街村,1965年赴香港,1971年到美国,在美国主要从事餐饮、贸易等。事业有成后,他积极投入服务乡亲的侨团工作,1993年创立南乡联合总会,连任两届主席。1996年和几位长乐乡亲联合创办长乐公会,并任第一届、第二届议长,第三届主席。2006年当选为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石水妹热心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多年来,共累计捐赠家乡100多万元人民币。2009年3月7日,石水妹因病去世,享年63岁。
石水妹积极投身当地的华人社团事务,在华人圈中推介家乡,推介福建。受他的影响,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美国福建华人社团都把投资瞄准了家乡福建这片热土。石水妹说,在美国,闽籍华人160万,其中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过去的,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家都心系桑梓,情牵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施克灼 一位热心慈善的老人
“助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心灵上最大的幸福,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长乐旅港侨胞、慈善家施克灼(1935年~2013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热心公益、回馈桑梓,以个人名义捐赠公益事业累计达700多万元,以慈心善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施克灼,1935年出生于潭头镇大宏村一个贫困家庭,3岁失母,15岁失父,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1957年,年仅23岁的他离开家乡,赴香港打工。
施克灼的大名是祖母起的,他这样解释其含义:“施”,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克”,克勤克俭兴业之本;“灼”,自有爱心如火烈。他没有忘记祖母的教诲,一生乐善好施,虽在外闯荡多年,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他的名字屡屡出现在长乐市和大宏村公益事业的捐赠榜上。他说:“家乡的事比自己的事还要紧,只有做好了心里才踏实。”
施克灼的慈心善举激励和感召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2013年12月4日,在施先生的追悼会上,长乐市慈善总会会长林义耿这样评价:“施克灼先生的一生是勤劳奋斗的一生,是助人为乐的一生,是传播爱心的一生。长乐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慈善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吴航儿女的故土情怀
改革开放后,长乐人如久旱逢甘霖,隐藏在骨子里的商业意识喷涌而出,纺织业作为长乐市的“第一产业”开始起步。
1982年,金峰镇华阳村民创办第一家经编厂,引进了第一台303型经编机,生产涤纶蚊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之后,“丹鹤”、“白牡丹”等数十种品牌的涤纶蚊帐畅销全国,“草根工业”逐步成长起来。
从此,越来越多的长乐人投身于筹资办厂的创业浪潮中,中国的工商业大舞台上活跃着长乐人的身影,中国的贸易市场中出现了大量长乐的产品,中国的产业大格局中也开始传颂着“长乐制造”的佳话。
长乐的奇迹,就是人的奇迹。长乐人经历了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思念,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排挤,经历了国内市场的动荡与考验,却始终把桑梓之情融汇于商业意识中,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回归潮”,最终把家乡从弹丸之地变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经济强市。
长乐商会遍布全国
如今,长乐在外企业家已达1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成立了12个异地商会、10个异地商会筹备组。各地长乐商会不仅使长乐籍创业人士、在外企业与所在地政府、市场、工商界同仁之间架起了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同时,商会还在行业协调、商业自律、政策导向、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长乐籍企业在外发展的坚强后盾、广阔平台和良好品牌。
2013年11月10日,长乐市第12个异地商会——北京长乐商会在京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在京长乐籍企业已有100多家,北京周边(河北省、天津市)有300多家,主要从事房地产、矿产资源、冶金、建材、建筑、五金、茶叶、服装等行业。在京长乐籍各界人士有3000多人,涉及领域有国家机关、部队系统、司法系统、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企业界、服务行业等,以及200多名在京就读大学生。
长乐商会为在外的长乐企业家提供了一个联络乡情、共享资源、共创商机的载体和平台,各地长乐商会秉承“团结、交流、开拓、服务”的宗旨,发扬“航商精神”,发挥优势,让航商抱团发展。
凝聚侨心侨力助发展
长乐企业家是长乐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充分发扬了能拼会赢、情系家乡、勤劳团结、诚信经营的良好品质,长乐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企业家的贡献。这些华侨和企业家的领头作用给长乐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长乐市拥有50多万海外华侨,另有数十万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工商界。2002年起,长乐市开始大力实施民间资本回归工程,以亲情为纽带,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长乐籍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回乡创业。
通过“爱乡创业”新春座谈会、福州市“回归工程”项目招商会、“5·18”、“6·18”、“9·8”等一系列招商活动,长乐市重点围绕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了海峡生态文化创意项目、“数字福建”产业园、纺织品交易市场、博那德科技园等项目。
百年历史,荡气回肠。当默默无闻的沿海小县城成长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当老一代航商变成叱咤全球的新一代航商,永恒不变的是“长乐商道”,历久弥新的是“航商精神”——勤劳智慧、爱国爱乡、拼搏创新、艰苦创业。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