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地启智班的教学设置上,劳动实践课一般不被重视,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但是,对于大部分智障儿童来说,在学校里学会生活技能、劳动技能比学会一丁点儿文化知识的意义要重大得多。使智障儿童学会一技之长、长大后自食其力,不依赖父母、社会,这就是特殊教育学校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通过我多年教启智班劳动实践课发现,上好劳动实践课,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很大,劳动实践课比文化课有很大的优势。
1、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补偿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并发展智障儿童的能力。
智障儿童大多都存在感官方面的障碍(器质上的或机能上的),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等,这些障碍的存在,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接受能力,但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补偿或部分这些功能的缺陷。我们人体机能的任何功能都是在活动过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各种劳动活动中,对各种感官功能的形成也最容易。丧失了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有缺陷的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要积极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彼此要经常反复的协作与配合,在实践过程中能使智障儿童的各种器官得到锻炼,使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使器官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协调完成各种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智障儿童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事、物相接触。当他们面对这些人、事、物就会产生各种刺激,在产生刺激后,智障儿童就会做出反应,这样他们就会和人产生交流和学习,对事就会产生态度和看法,对物便产生了表象认识。在人、事、物的刺激下,智障儿童就会提高各种能力。在与人的交往间便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做事就会提高思维和逻辑能力;对物的观察会提高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2、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开发智障儿童的智力。
劳动实践在智障儿童的认知及概念形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劳动实践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劳动环境,劳动对象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东西,它们显得最直观,也就很容易使人明白和认识。这样就使人很容易思考,也就有利于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当智障儿童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时,就会接触到许多的工具,如桶,盆,镐等,在接触中,智障儿童逐渐对这些工具产生印象,这是桶,那是镐,经过反复的使用这些工具就会形成了“桶”和“镐”的概念和印象,接着对这些工具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但形成了概念而且明白了这些工具的结构,用途等,这样的概念形成过程就简单多了,比起单纯的课上讲解显得容易多了,这对智障儿童来说,效果就更明显了。
3、智障儿童的训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食其力成为有用的劳动者。
这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费尽心思去康复教育这些智障儿童,其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离不开劳动时间活动,我们就必须以此为中心去训练这些智障儿童,让他们去接触劳动,懂得劳动,并参与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独立自主的完成基本的劳动任务,做些最起码的生活自理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够自食其力,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
智障儿童大多语言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感知觉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上好劳动实践课并不容易。
1、在劳动实践课上注意说与做的密切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劳动实践课中,教师在示范讲解每种劳动技能的步骤时,要把每一个步骤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清楚,使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住,并能说得出。智障儿童在做之前要先说说如何去做,做过之后,再把做过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智障儿童对劳动技能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要多做多说,反复练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劳动实践课上,要加强直观性教学。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生理、心理的缺陷,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劳动教学中,有多采用直观性教学,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设备、实物等教学设备向他们讲授。教师要循序渐进,把劳动技能操作分解成几个步骤,一步一步教学,教师示范一步,智障儿童观察并操作一步。智障儿童把每一步练习都做得准确无误后,再把各个步骤综合起来练习。
3、在劳动实践课上,要注意安全,避免事故。
智障儿童动作不灵便,反应迟缓,知识少,易劳累,多分心。为避免课堂上发生伤害事故,必须十分注意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劳动之前,教师要对劳动内容和地点做详细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要事先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在劳动实践中,不许智障儿童打闹,更不许拿着劳动工具打闹玩耍。
通过我多年教启智班劳动实践课发现,上好劳动实践课,对智障儿童的影响很大,劳动实践课比文化课有很大的优势。
1、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补偿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并发展智障儿童的能力。
智障儿童大多都存在感官方面的障碍(器质上的或机能上的),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等,这些障碍的存在,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接受能力,但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补偿或部分这些功能的缺陷。我们人体机能的任何功能都是在活动过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各种劳动活动中,对各种感官功能的形成也最容易。丧失了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有缺陷的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要积极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彼此要经常反复的协作与配合,在实践过程中能使智障儿童的各种器官得到锻炼,使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使器官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协调完成各种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智障儿童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事、物相接触。当他们面对这些人、事、物就会产生各种刺激,在产生刺激后,智障儿童就会做出反应,这样他们就会和人产生交流和学习,对事就会产生态度和看法,对物便产生了表象认识。在人、事、物的刺激下,智障儿童就会提高各种能力。在与人的交往间便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做事就会提高思维和逻辑能力;对物的观察会提高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2、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开发智障儿童的智力。
劳动实践在智障儿童的认知及概念形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劳动实践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劳动环境,劳动对象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东西,它们显得最直观,也就很容易使人明白和认识。这样就使人很容易思考,也就有利于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当智障儿童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时,就会接触到许多的工具,如桶,盆,镐等,在接触中,智障儿童逐渐对这些工具产生印象,这是桶,那是镐,经过反复的使用这些工具就会形成了“桶”和“镐”的概念和印象,接着对这些工具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但形成了概念而且明白了这些工具的结构,用途等,这样的概念形成过程就简单多了,比起单纯的课上讲解显得容易多了,这对智障儿童来说,效果就更明显了。
3、智障儿童的训练目的就是让他们自食其力成为有用的劳动者。
这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费尽心思去康复教育这些智障儿童,其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离不开劳动时间活动,我们就必须以此为中心去训练这些智障儿童,让他们去接触劳动,懂得劳动,并参与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独立自主的完成基本的劳动任务,做些最起码的生活自理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够自食其力,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
智障儿童大多语言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感知觉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上好劳动实践课并不容易。
1、在劳动实践课上注意说与做的密切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劳动实践课中,教师在示范讲解每种劳动技能的步骤时,要把每一个步骤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清楚,使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住,并能说得出。智障儿童在做之前要先说说如何去做,做过之后,再把做过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智障儿童对劳动技能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要多做多说,反复练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劳动实践课上,要加强直观性教学。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生理、心理的缺陷,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劳动教学中,有多采用直观性教学,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设备、实物等教学设备向他们讲授。教师要循序渐进,把劳动技能操作分解成几个步骤,一步一步教学,教师示范一步,智障儿童观察并操作一步。智障儿童把每一步练习都做得准确无误后,再把各个步骤综合起来练习。
3、在劳动实践课上,要注意安全,避免事故。
智障儿童动作不灵便,反应迟缓,知识少,易劳累,多分心。为避免课堂上发生伤害事故,必须十分注意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劳动之前,教师要对劳动内容和地点做详细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要事先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在劳动实践中,不许智障儿童打闹,更不许拿着劳动工具打闹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