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杂志图文化现象解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杂志的成功,“应是由内在的丰厚底蕴与外在的完美形态相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1]。好的内容是杂志成功的基石,杂志的外在形态——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色彩、图片等各个环节、各种层次的包装同样非常重要。一个好杂志的品位离不开精良的包装,刊物独特的封面、优雅的版式等等细节都能体现刊物的性格。笔者拟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为例,研究现代杂志内页插图的意义。
  
  一、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杂志形态
  
  “视觉文化”作为概念最早是巴拉兹在1913年提出来的。凡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它以影像为中心,改变了以文字为核心的文化形态。是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回归到人类认知的童年,是最贴近自然又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文化。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视觉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它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改变着大批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在青少年中制造大批崇拜者。特别在思维方式上,它更多地回归到以直观、个别、具体、经验和象征为特征的审美意识中,很容易把观众带入虚拟故事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之中”[2]。
  一般说来,文字总是深刻些,要表达较为深刻、系统的思想和细腻复杂的感情,文字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媒介。而照片、图片等则更多地诉诸于人的感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由于电子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随着社会整体知识结构更新加速、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休息和愉悦,在文化消费方面,感官上的享受与刺激更受追崇,而理性的思考更多地是留在工作时空中去完成的。
  杂志以文字及图片的形式呈现信息,本质上是一种视觉媒介。但是,由于技术与认识的原因,它的图像视觉功能在过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如今,纸张的高品质,印刷工艺的发达,现代装帧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杂志的视觉效果追求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读者对视觉冲击力的要求也促使杂志在视觉效果追求方面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美国杂志,特别是消费者杂志,高度重视杂志的包装设计和图片运用,基本上都是全彩色铜版纸印刷。在精美、独到、别致的全彩期刊日益占领市场的今天,没有哪一位总编辑还愿意自己的版面上总是清一色的黑、白、灰。
  与报纸相比,新闻周刊不仅语言方式更为丰富、可读,而且印刷精良,给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在周刊人的理念中,图片不是文字的陪衬、附属,而是传达内容的主体。无论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分量、调节文章的内容还是作为文章内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图片在版面上的重要性都仅次于正文。现代杂志越来越讲究“图文并茂”,杂志编者要充分利用图文可以互相强化的特点,提供一种冗余信息,使得复杂信息的传递更加容易。
  
  二、图文化《三联》的多重实现
  
  作为国内周刊中最早采用国际周刊通行用纸——轻涂纸,最早实行全彩色印刷的新闻文化周刊,《三联》印制特别考究,在图片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笔者认为图文化《三联》的意义在于:
  
  ⒈审美理想的实现
  在一幅版面中,首先吸引人的常常是图片。编者以独到眼光,挑选最有吸引力、最有趣的照片或漫画作为插图,对一个版面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幅精美的图片,可以把杂志装点得异乎寻常的精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了适应读图时代受众的要求,各个新闻类杂志都特别注意图片的运用。在国内的新闻周刊中,一直被公认为图片运用最出色的是《新周刊》,《三联》在这方面也不弱,而且是越做越好。在2006年的“到西藏去”系列中,《三联》体现出宏大的气魄,毫不吝惜版面,浓墨重彩地以大量满版的跨页图片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形成一种大气、夸张、泼辣的气势。每一幅跨页的大图都可以是一张精美的招贴画,可以贴到您雅致的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其精美程度堪比《地理杂志》的图片。或许因为题材的独特,《三联》在“到西藏去”系列中将其出色的图片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带给读者一个饕餮的视觉盛宴。这在以图片为主的画报中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对以文字为主的《三联》来说,堪称大手笔。
  
  ⒉新闻真实性的实现
  “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文章标题的重复。插图应该带给读者某种画面以外的东西,某种高出或超过文章标题所说的东西,某种让插图抵得上一千个字的东西。[3]”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作为新闻类刊物,与电视相比,除了时效性上远不及电视外,从画面看,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画面感弱,现场感不如电视。电视新闻现场,虽然在文字描述上不如新闻杂志那么细腻、生动,但它非常直观,几个镜头就把事发现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杂志望尘莫及的。当然,杂志也可以靠成功的新闻照片营造现场感。新闻图片不受国籍、地域、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差别的影响,能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的意义,加深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义,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这是任何文字体裁报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如何拍好,运用好新闻图片,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成为新闻类杂志弥补自己画面感不强的最好途径。为了得到最好、甚至独家的新闻图片,新闻记者有时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这就要看记者的敬业精神与新闻技艺了。比如2001年12月16日,石家庄发生爆炸事件,《三联》社会部记者金焱只身前往采访,靠机智和勇敢,不仅完成了艰难的采访任务,还拍到了难得的现场画面。从那些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爆炸当时的惨烈程度,这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⒊刊物人文个性的实现
  文字作品的插图,自然也是历史的载体和历史的显现,翻开一部插图史,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文字与艺术图像的不断融合与传达信息的共生作用[4]。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文风与他本人的性格、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同样,“文如其刊”,每个刊物都有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图片的运用也很能体现刊物的个性。比如,《三联》的语言比较轻松、幽默,富有人文气息,其插图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1996年第15期专题《交通动脉硬化症》图、文都配搭得非常出彩:
  在北京,还有一种人敢于视交通规则若草芥,就是公共汽车司机。我曾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精彩的镜头令人大开眼界:一辆公共汽车在拐弯时抢道长车身挡住了路口,塞住了四面来的车。正在指挥交通的警察好不容易才将公共汽车引导出围,于是声色俱厉向司机发难,两人争执起来,越吵越凶。车上的乘客早就等急了,对着警察一个劲起哄,舆论对警察十分不利。那司机失道多助,气焰渐高,最后怒气冲冲地从车上跳下来,掏出驾驶证往警察脸上一摔,道:“这破本子你拿去好了,老子早就不想干了。”
  插图:太阳穴处贴着膏药、大背心上赫然写着“任我行”三个字的骑车人,拿着遥控板,任意地指挥红绿灯。红绿灯都归他控制了,看来,骑车的是大爷。这幅图运用幽默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那种肆意违反交通规则的人的心理:宽阔的大道任我行,交通规则由我定。
  这就是《三联》的风格,脱不了书生气,脱不了温文尔雅的性格,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它一般不是愤怒地指责,而是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将它刺一刺。
  
  ⒋完整图文信息链的实现
  大众传媒是以传播信息为己任,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视觉符号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从传统的读图方式来说,插图不过是解读、图释文字的附属品,即便是名家手笔,也常常被人们一眼扫过,很少将它建立在一种与文字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以品味与欣赏。现在却不同,文字与图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两种主要手段。它因对文字信息的诠释更为直观、鲜明、生动,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无疑这种视觉信息的传播范围要比文字更广更通俗。插图除了起到美化刊物版面,增强现场感,体现刊物独特的文化内涵,调节阅读节奏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理解。2002年6月10日出版的《三联》做了一期“飞行恐惧症”的《封面故事》,这个专题内页压题图片处理得非常好。总共用了19幅各种插图,外加6个图表。生动地再现了一些空难的场面、重大空难死亡人数、全球客运量、新型飞机等,这些图片及图表,为我们直观地理解“飞行恐惧症”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相比图片,文字内容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应特别注意的是,文章标题与插图之间应构成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意义链。让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和主要的插图有明显的联系,并共同向读者传达同一信息。“文章标题与副标题和插图之间的联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和主要插图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和支持,共同发出声音,一起促使读者阅读文章的内容”[5]。插图用得随意,轻者不能与文章标题共鸣,与标题“共同发出声音,一起促使读者阅读文章的内容”,达不到应有的展示作用,重者会出现文章内容与插图不相称的情况,给自己引来麻烦。
  但是,图并非万能的,对于《三联》这样的以文字为主要媒介手段的杂志,图毕竟是第二位的。如果缺乏可读的内容,满眼都是空洞无物的图片,是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的。理想的杂志形态,应该是由高码洋刊物所缔造的“读图时代”的杂志形态与低码洋杂志倡导的“读字时代”的呈现方式的相结合,既具有丰富的可读内容又在视觉设计上比较讲究,“读字”与“读图”皆顾的杂志。应该是《三联》这样,在内容上精雕细琢,而且全彩印刷,制作考究的新闻周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伯海:《谈期刊品牌》,见《出版参考》,2003年第7期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 蒲隆 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
  [3][美]本顿·雷恩·帕特森(Benton Rain Patterson) 科尔曼·E·P·帕特森:《期刊编辑》,崔人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4]任伟:《图像解读与文字资讯的整合传达——兼谈<读者>的插图艺术》,见《编辑之友》,2004年第5期
  [5][美]本顿·雷恩·帕特森(Benton Rain Patterson) 科尔曼·E·P·帕特森:《期刊编辑》,崔人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其他文献
在新疆地区,伴随着大学生群体对媒体接触与应用愈加广泛,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亦愈加深远,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除了调查新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以外,亦希望借助已有研究比较东西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12月走访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6所北疆高校,在自
期刊
本刊讯2009年12月26日,由中国新闻人网、陕西省传播学会、今传媒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暨中国新闻人网开通八周年庆典在西安举行。来自各主办单位,以及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陕西省作协、陕西日报社、华商报社、陕西终南学社近30家媒体的编辑记者等传播界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家和业界同仁约70多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中国新闻人网,关注新闻人和有新闻的人和事,开通于2001年12月25日,是国
期刊
最近,网上不断热传一个爆笑段子《千万别惹姓孙的!》:  日前,上海“钓鱼”执法惹了孙中界,结果浦东新区道歉,数不清的“钩子”失业;  数年前,广州收容打死了孙志刚,结果多人被判刑,“收容”制度被废除;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惹了孙悟空,结果天宫被搅得一团糟;  百年前,清王朝惹了孙中山,结果清朝被推翻;  数十年前,前苏联在珍宝岛惹了孙玉国,结果……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庞涓惹了孙膑,结果…
期刊
20多年前,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红烧鱼理论”:如果我是一道红烧鱼的菜肴,那就必须是那条红烧鱼,而不去做鱼上的那几根香菜和胡萝卜丝——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在一个单位、地方、行业,做事、生活、吃饭,那么就要以自己的努力、实际的劳动和成效,来表明自己的存在。就是说要“有影响”。  我这里说的“有影响”,既指作品也指作者,大致通过这么几个渠道、途径、方式反映出来:一、作品的发表和被
期刊
朱勇观点:  ●发行本身不产生利润,它的效益体现在广告环节。  ●发行是根,埋在土里;广告是果,挂在树上。所以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喜人的果实。  ●执行就是做事,如果你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把现实的事做好。  ●领导的坏习惯是下属养成的,下属的坏习惯是领导纵容的。  ●被对手打败还有机会,被自己打败就没有机会了。  ●金融危机下做发行,坚守就意味着发展。    5月的重庆,风和日丽,气候宜人。记者来到重
期刊
在每年开春之初举行的南宁市“两会”上,市政府都会公布当年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密切关系到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哪些项目会被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南宁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2008年11月初,南宁市以通告的形式,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市民可通过向市政府办公厅写书面材料、拨打“12345”市长热线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向市民广泛公开征集
期刊
2009年4月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全球又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2003年对“非典”事件的报道相比,我国媒体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应地,公众在此次疫情面前也表现得相较于“非典”疫情时更加理性和镇定,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这不仅得益于相关部门较早地启动应急预案及进行信息公开,也归功于媒体成功的舆论引导和自觉的责任担当。  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
期刊
传媒是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而解读一座城市,在定位了历史的坐标、时代的角度以外,还需要一种切入的方式,否则这种解读不但漫无边际,还会使被解读者迷失在主观的世界里而失去它本真的面目。连续两届的“魅力城市形象大使评选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和途径。第一届评选以策应央视魅力城市评选为动机,第二届则结合市委所倡导的“让人们的心灵与城市一起变美” 主题活动,充分展示“温情徐州”和
期刊
2009年5月11日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首例确诊病例在四川成都确诊。此次流感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后的又一较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成都电视台作为本土主流媒体,其对H1N1流感的新闻报道,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受众舆论、减少盲目恐慌、稳定社会等作用,对于各地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有一定的示范性。所以,我们选取了内地首例病例前后一周,成都电视台五档新闻栏目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研究方法
期刊
去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带来的伤痛还未消去,今年6月5日同样发生在四川成都的公交燃烧事件(下文简称“6·5”事件)又一次震动国人。如果说“5·12”汶川大地震的舆论引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危机事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这次“6·5”事件则是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又一次重大复检。因此,考察这次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情况和反思我们的不足,发掘该事件在新形势下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