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微博在我国蓬勃发展,用户快速增长,成为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名人首选的信息发布平台。我们应重视微博特殊的社会功能,趋利避害,加强规划,充分发挥微博在外宣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微博顺势发展
2007年5月,我国最早的微博网站饭否网建立。2009年6月,国内爆发第二轮微博浪潮,Follow5等一批微博上线,其中新浪微博发展最为迅速。2010年,人民网、搜狐、网易、腾讯、开心网等网站均推出微博平台。目前,我国微博用户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微博网站超过50家。据专家预测,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中国微博用户的井喷式增长将出现于2012年、2013年,微博用户数量还将迅速增长。
微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适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网民简单、快速、准确的信息传播需要。具体来讲,微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使用便捷。微博用户可以用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通过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登录网站,在第一时间发送、接收、转发微博上的信息。微博起初专门为手机设计,操作非常简单,在无线网络日趋完善的今天,更加符合网民通过移动便携设备登录的需要。
二是信息简短。微博诞生之初,手机短信是更新微博、收发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每条信息被限定在140个字符内,相当于70个汉字。虽然现在很多微博网站对消息字数的限制有所不同,但这一规则一直沿用,成为微博的一大特点。字数限制使微博实现了信息流程化,有报纸称这种做法“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三是传播快速。微博用户可以将关注对象加为好友,不同用户的好友群互联互通,编织成为巨大的信息传播网。通过实时跟随、评论或转发信息,信息发布第一时间即开始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进行“爆炸式”传播。
四是过滤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海量信息使人无所适从,在真假难辨、“垃圾”泛滥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微博用户对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判断,自主决定发布、转发或评论。每条信息都经过甄别过滤,代表了发布者或转发者的认识和态度,这样有助于网民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是沿着人际网络的路径来扩散的,传与不传,如何传,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在进行“把关”或“再造”。
二、微博影响舆论
依靠“爆炸式”传播的特点和网民的广泛参与,微博能够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微博首发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等新闻,已经逐步成为重大突发新闻的原创平台。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源头,微博经常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成为网上舆论产生、交锋变化的平台。
网上舆论在微博上迅速聚合放大,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在舆论声势的影响下,一些人因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的,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而不会表达出来,产生“沉默的螺旋”。调查显示,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可见,微博在舆论形成过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微博开展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的成功实践,值得研究分析和学习借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2009年起,河北省、安徽省、山西省、深圳市、厦门市、太原市等地方公安部门纷纷建立微博,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获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这些公安部门借助微博发布的工作信息,针对社会关注点解疑释惑,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网民“唐诗宋词”说,执法机关近年在网上一直处于“话语弱势”,只要一出事,网民往往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大多站在警方的对立面。警方通过微博这种看起来很民间很草根的方式跟公众搭建起交流平台,有利于消除公众情绪的极端化倾向,消除隔阂和偏见,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更加利于公安工作的开展。
三、对微博外宣的建议
2011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微博”时代来临》一文。文章指出,微博提供了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微博影响网民观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外宣需要占领的阵地。占领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是美国政府外宣工作的重要策略,白宫、国务院等美国政府机构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均设立主页发布信息。有关部门和媒体需制定微博外宣的工作方案,尽快占领这一宣传阵地,建立外宣微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微博的独特作用。
微博的字数限制,让信息生产、传播、接收更为简捷,同时这也产生了碎片化的问题。微博信息传播容易缺乏语境,存在断章取义的风险,尤其是敏感问题,在缺失语境的情况下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从微博的碎片式信息中,人们往往难以了解全部的情况与事实的真相。针对碎片化的问题,有关部门与媒体需将微博外宣纳入外宣工作整体布局中,把微博外宣与其他外宣方式结合起来,把外宣微博的短平快信息与其他媒体的深度报道结合起来。
微博虚假信息频发,信息真实性屡遭诟病。对外宣微博来说,需制定严格的微博操作规范,明确各项操作的流程,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增强外宣微博的公信力。
微博是短平快的信息平台,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微博迅速传播,以确保时效性。CNN、BBC等世界级新闻机构先后在微博上注册,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重要的消息。同样,有害信息也能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如果正面声音缺失,将造成网上舆论“一边倒”的局面。因此,外宣微博需力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有效占据话语空间,争夺网上舆论制高点,还需加强对微博信息的跟踪研判,发现不良的舆论倾向和苗头后及时回应,避免有害信息扩散,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在技术层面,选择外国公众熟悉、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微博平台建立外宣微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外宣微博使用对象国文字是理想的选择。如果使用外宣对象国文字有困难,可以用英文或中文代替。英文作为世界第一语言的地位稳固,而中文可以满足外宣对象国懂中文、学中文网民的需要。
(作者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微博顺势发展
2007年5月,我国最早的微博网站饭否网建立。2009年6月,国内爆发第二轮微博浪潮,Follow5等一批微博上线,其中新浪微博发展最为迅速。2010年,人民网、搜狐、网易、腾讯、开心网等网站均推出微博平台。目前,我国微博用户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微博网站超过50家。据专家预测,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中国微博用户的井喷式增长将出现于2012年、2013年,微博用户数量还将迅速增长。
微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适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网民简单、快速、准确的信息传播需要。具体来讲,微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使用便捷。微博用户可以用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通过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登录网站,在第一时间发送、接收、转发微博上的信息。微博起初专门为手机设计,操作非常简单,在无线网络日趋完善的今天,更加符合网民通过移动便携设备登录的需要。
二是信息简短。微博诞生之初,手机短信是更新微博、收发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每条信息被限定在140个字符内,相当于70个汉字。虽然现在很多微博网站对消息字数的限制有所不同,但这一规则一直沿用,成为微博的一大特点。字数限制使微博实现了信息流程化,有报纸称这种做法“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三是传播快速。微博用户可以将关注对象加为好友,不同用户的好友群互联互通,编织成为巨大的信息传播网。通过实时跟随、评论或转发信息,信息发布第一时间即开始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进行“爆炸式”传播。
四是过滤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海量信息使人无所适从,在真假难辨、“垃圾”泛滥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微博用户对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判断,自主决定发布、转发或评论。每条信息都经过甄别过滤,代表了发布者或转发者的认识和态度,这样有助于网民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是沿着人际网络的路径来扩散的,传与不传,如何传,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在进行“把关”或“再造”。
二、微博影响舆论
依靠“爆炸式”传播的特点和网民的广泛参与,微博能够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微博首发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等新闻,已经逐步成为重大突发新闻的原创平台。
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源头,微博经常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成为网上舆论产生、交锋变化的平台。
网上舆论在微博上迅速聚合放大,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在舆论声势的影响下,一些人因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的,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而不会表达出来,产生“沉默的螺旋”。调查显示,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可见,微博在舆论形成过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微博开展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的成功实践,值得研究分析和学习借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2009年起,河北省、安徽省、山西省、深圳市、厦门市、太原市等地方公安部门纷纷建立微博,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获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这些公安部门借助微博发布的工作信息,针对社会关注点解疑释惑,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网民“唐诗宋词”说,执法机关近年在网上一直处于“话语弱势”,只要一出事,网民往往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大多站在警方的对立面。警方通过微博这种看起来很民间很草根的方式跟公众搭建起交流平台,有利于消除公众情绪的极端化倾向,消除隔阂和偏见,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更加利于公安工作的开展。
三、对微博外宣的建议
2011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微博”时代来临》一文。文章指出,微博提供了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微博影响网民观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外宣需要占领的阵地。占领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是美国政府外宣工作的重要策略,白宫、国务院等美国政府机构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均设立主页发布信息。有关部门和媒体需制定微博外宣的工作方案,尽快占领这一宣传阵地,建立外宣微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微博的独特作用。
微博的字数限制,让信息生产、传播、接收更为简捷,同时这也产生了碎片化的问题。微博信息传播容易缺乏语境,存在断章取义的风险,尤其是敏感问题,在缺失语境的情况下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从微博的碎片式信息中,人们往往难以了解全部的情况与事实的真相。针对碎片化的问题,有关部门与媒体需将微博外宣纳入外宣工作整体布局中,把微博外宣与其他外宣方式结合起来,把外宣微博的短平快信息与其他媒体的深度报道结合起来。
微博虚假信息频发,信息真实性屡遭诟病。对外宣微博来说,需制定严格的微博操作规范,明确各项操作的流程,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增强外宣微博的公信力。
微博是短平快的信息平台,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微博迅速传播,以确保时效性。CNN、BBC等世界级新闻机构先后在微博上注册,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重要的消息。同样,有害信息也能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如果正面声音缺失,将造成网上舆论“一边倒”的局面。因此,外宣微博需力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有效占据话语空间,争夺网上舆论制高点,还需加强对微博信息的跟踪研判,发现不良的舆论倾向和苗头后及时回应,避免有害信息扩散,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在技术层面,选择外国公众熟悉、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微博平台建立外宣微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外宣微博使用对象国文字是理想的选择。如果使用外宣对象国文字有困难,可以用英文或中文代替。英文作为世界第一语言的地位稳固,而中文可以满足外宣对象国懂中文、学中文网民的需要。
(作者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