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的出家因缘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子问:大安法师您好!可否请法师介绍您的学佛因缘?
  大安法师答:我原来是不信佛的,而且对佛教也曾经有过诽谤的言论,写论文、著作都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没有现代意识。也许是造的这些恶业,所以以后生了一场重病,在这场重病当中,我发现了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问题。生死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都是空谈。所以那场病之后,我出院就专门带着怎么了生脱死来接触各种宗教,基督教也接触过,伊斯兰教也接触过,道教也接触过,好像都很难找到方法,最后一站是在佛教,尤其在净土一法当中,终于找到了。这种找到还不是从理智上去找到,是我在寺院请到一盘佛号的磁带,我就带回家听,这一听,就像刚刚这位同修说的,掉眼泪。这种掉眼泪就使我感觉到自己的奇妙,为什么这种声音还能……?
  我已经多年没有掉过眼泪了,好多年了。所以就通过这个佛号来接触净土、净土宗的书籍。这一看,原来净土宗念佛往生一法就是直接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从这里开始了学佛、念佛。
  弟子问:尊敬的大安法师,弟子好想你啊,一个月没向师父求教了。请师父谈谈您的出家因缘可以吗?弟子躬身受教!
  大安法师答:你想我干吗?你想阿弥陀佛去啊!社会上也说,人有一点隐私嘛,就算我一点出家因缘的隐私了。其实很多人都喜欢问这个问题,出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当你的缘分到了,自然就能出家。
  我本人也是业障很重。我刚学佛的第二年就想到要出家,那是1991年,但是出家障缘很多。在中国大陆,对出家的看法都是很边缘化的。首先来自我家里父母、哥哥姐姐的强烈反应,他们觉得简直不可能去谈这个问题的。我在家里还算学历比较高的,读了个研究生还去出家,用南昌话来说,就是没有作用了,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也就随顺这样的因缘,在社会上做居士做了10年(我原来在北京一所高校当老师)。到2001年的时候,我在中国佛学院兼讲净土宗,那是我的业余,其实我在高校有我的职业,那是我的饭碗,我把佛学作为超功利的一种研究和修学,没有作为我的饭碗。所以我讲课不要讲课费,我有一份薪水来维持我的生活。
  2001年我出家的因缘还是得力于百万佛号闭关。我从1999年就开始每年暑假进行百万佛号闭关活动,2001年也带了一批北京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湖北一个寺院,进行暑期的修学和讲经活动。当时正在讲《弥陀疏钞》,我们一去就进行了一个百万佛号闭关,念完了一百万佛号,然后再讲了半个月的《弥陀疏钞》。最后我们再进行了一个精进的百万佛号闭关,用7天完成一百万佛号,一天要念十四万多佛号,睡眠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超过4小时绝对念不下来。


  我原来就有出家想法,只是把它压了下去。但是这次念佛念到第二次的时候,这个出家的念头又蹦了出来,还挺强烈。这么强烈我说怎么办呢,我说这样吧,等我念完了之后,我来在佛面前决断一下,是出家还是在家。我怎么决断呢?就想抓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纸上写了两个阄,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抓阄的过程设计得比较严密,一定要连续三次抓到哪一个才算数,并且整个过程都是暗箱操作,闭上眼睛来抓。先拜三下佛,然后闭上眼睛让阄自然落在桌面上,然后再拜三下佛,闭上眼睛拍,拍到哪张是哪张。连续三次,我抓到的都是“出家”。我说再证明一次,第四次抓到的还是“出家”。我当下决定,做好准备出家。当时有一个九华山的法师,帮我们联系寺院,我们回向的时候他来了,我把这个事情跟法师说了,他说听了也很奇怪。我就当着他的面再次抓阄,结果还是“出家”。我就回北京开始安排我的一切,这次就非常顺利,很快就出家了。这其实说明我2001年出家的缘分成熟了,所以感谢阿弥陀佛百万佛号,我是用二百万佛号的力量冲出世俗社会的,没有这个力量冲不出来。
  日前,一位居士将《我们都是同路人》的书目及部分文稿给我,嘱我为此书写几句话。我读到诸仁者的部分文稿,心有戚戚。作为同路人的一分子,深知在这个功利盛行、宗教与道德长期被边缘化的社会,能踏上信佛学佛的道路,除了宿世的善根之外,在现世还得冲破种种障碍,尤其是思想知见的牢笼。其心灵的历炼,可惊可叹,从中亦折射出时代信息多多。我接触佛法有十几年了,泛泛悠悠,道业无成,惭愧不已,何能谈什么开示?然受诸仁者真诚话语的感发,在此亦不妨结合本人入佛门的因缘,谈点体会。
  过去,受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一直视宗教为鸦片、避难所。在自己撰写的文章里,间或出现贬抑宗教的文字。可见慧浅障重,作一阐提。身为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者,却从不信因果,更无终极信仰的建立,因而行为上也就谈不上克已复礼的道德修养(在校时,学此专业的同学常自嘲:缺什么学什么)。虽恃小才涂鸦一些文章,实在是属于那种有知识无文化之类。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身上。不懂礼义,不晓心性奥藏,诚为可哀怜者也。
  也许是因果的现报,我忽然生了一场大病。开始,医生还怀疑是癌症。这样,住院便与几十个癌症病人在一起。这次住院经历给我的震撼可谓甚大。每日听到术后病人那痛苦的呻吟,看到裹着白布的死尸被拉向太平间,期间伴随着亡者亲属那哀伤的哭声。那哭声,声声撞击已渐被功利麻木的心灵。冬夜冷月寒辉中的太平间,向我喻示,死亡原来离自己这么近。那时,种种世间的功名利欲似潮水般地退落。直面一个突兀的“死”字,除了茫然与恐惧,别无对策。侥幸一系列检查结果是肺结核而非癌症,做了几个月的常规治疗后,基本痊愈便出院了。


  出院后,带着对死亡的关切,接触诸种宗教,悉皆无缘相应,最后一站是佛教。记得当时在法源寺流通处请了一些佛书和一些佛乐磁带,其中一盘是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回家后便听这盘磁带,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了。这是什么声音?!竟能感动吾心如斯。带着这种探究的好奇心,便开始涉猎净土宗方面的典籍,方知净土念佛法门的终极关怀正是解决生死大事的,恰好对上号了。于是便对净土宗一往情深、一门深入了。开初便从三皈五戒、斋公斋婆的行为开始,学习做早晚课,执持名号。从起初的艰涩到后来稍感亲切安乐,其间的甘苦亦非片言只语所能道尽。念佛一法虽然易行,只是相对通途自力法门而言,然就吾辈末法障重众生来说,要念好这句佛号,也颇为不易。由于学佛的因缘,便应一出版社约稿,编撰《净宗法语大观》;由此书出版的因缘,便应聘在中国佛学院主讲净土宗;由授课的因缘,便有《净土宗教程》这本讲义的问世。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对念佛一法的信解亦有所深入。觉得短暂人生的大事无过念佛往生,实现人生价值无过于弘法报佛深恩。这样到2001年暑期,舍俗因缘成熟,便剃染出家了。
  于中深感两点,其一,苦难是吾辈众生的良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或世间没有八苦的逆缘,吾人大多会在醉生梦死中汩没沉沦,难得激扬起出离三界之心。然于斯世,出离心即是道心的集中体现,由厌苦出离心衍生出普度众生的菩提心。其二,诸佛如来大悲愍念我等众生,如母忆子,只要吾人生起一念厌欣的善心,阿弥陀佛便会不失时机地予以加持,令吾人生发并坚固信愿的善根。须知,我等末法障重凡夫,离却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垂救,离却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强缘,在轮转的沼泽地将无由超拔。中国净宗祖师不断地殷勤劝勉我等众生信愿持名矢志西方,剖心沥血,婆心真切。然古今天下信鲜疑多,致令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或落入易往而无人之哀境,辜负佛恩,良堪浩叹。我自揣根机陋劣,不敢妄企作大通家,惟祈愿弥陀加持带业往生。平素以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为准绳,绝利一源,颛蒙念佛。如遇辞不获已之缘,也只是述而不作,用作同发胜心、同登极乐之资粮。
  诸仁者,三界熢?宅中,八苦交煎,唯闻愁叹声,何容久住?何可驰骋狂智,戏论纷然。冀诸仁者,老实念佛,一意西驰,诞育莲池,亲炙弥陀。如是方不负今生得遇佛法之胜缘。
  (来源:依止老和尚修学微妙法博客)

其他文献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佛告诉弟子,不净的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 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  第一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大人物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建立亲密关系。怀着这样的心,即便是出手很大方,这也不是纯净的布施。 
期刊
有一年,在英国伦敦参观大英图书馆。主人知道是来自中国的客人,特意领我们走进一间古老的环形阅览室,指着一张离窗不远的桌子,对我们说:“这就是当年马克思在这里的固定座位。由于他天天在这间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和写作《资本论》,日久天长,他脚下的那块地板,居然凹陷下去了。”  他付出了,他也获得了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开门的金钥匙。  听说,这座大英图书馆要拆,或者说不定已经拆掉了,那马克思脚下的地板,也成了
期刊
提升人品,不一定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才需要,在古代的社会也同样需要。未来的世界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谁也不知道,不过,我相信只要有人生存的时代、有人活动的地方,人的品质一定要提升。人的品质如果不提升,生活的品质也就无法获得改善。  提高人的品质  所谓人的品质,是指人的品格、品德与品行方面的素质。如果这些素质不能提高,人跟动物又有什么差异?动物和人最大的差异是动物没有思维的能力。人从小就可以藉由各
期刊
生活不必热闹  在中国影视圈,潘虹算得上绝对的实力派女星,可跟刘晓庆等很多明星比起来,她的“新闻”却显得相当少。记者问:“除了拍戏,你平时都干些什么呢?”潘虹笑了:“我就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很多朋友都说,不拍戏的潘虹就不是演艺圈的人了。在我看来,自己应该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因此,生活里面不需要那些闹来闹去的元素,媒体自然就没有兴趣去写了。”  接受采访时,潘虹一直非常谦和,因此,对于她的感情动态,记者
期刊
唐肃宗问慧忠国师得到了什么佛法,国师反问他:“陛下见到空中一片云了吗?”肃宗答:“见到了。”国师说:“钉钉着,悬挂着。”  唐肃宗用空中一片云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但真的是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吗?他心中还有一片云哩!他以自由自在为境界、为心的体验,本身就是执着。好比说,出家人没有太太而对他人炫耀:“我没有太太!”出家人无妻是正常,你却认为无妻是了不起的事,这就是挂碍。同样地,唐肃宗执着自由自在的境界,那
期刊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今日学堂明德女塾一班的学生刘静慧,今年15岁。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将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能够帮助振兴中华民族。因此,在我小时候,曾经想过要当上中国的总统。当不上总统,就去做总统夫人;当不上总统夫人,就去做总统他妈;连总统妈都做不成了,我起码还可以去选一位我认为好的总统!  这就是我们女人的优势,可以做一位总统,嫁一位总统,生一位总
期刊
峨眉山是大行愿王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当中,观音以大悲著称,地藏以大愿出名,文殊以大智为个性,普贤则以大行为特质。  普贤菩萨的大行最集中地体现为“十大行愿”。  “行愿”的通俗理解是:行是行动、精勤实践;愿是指愿望、崇高的理想;通过实践的行为,努力实现愿望和理想的过程谓之“行愿”。  在智慧如海的佛教经典里,有一部书,文字浅近而含义隽永,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知行合一
期刊
刚来台湾的最初几年,我居无定所,因此经常随喜帮助别人。有人兴学,我帮忙教书;有人办杂志,我协助编务;有人讲经,我帮他招募听众;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缘……更有些老法师发表言论,怕开罪别人,都叫我出面,我则义之所在,从不推辞。因此,一些同道们都笑我说:我总是被人利用来打前锋,当炮灰。  一直到1965年,我自行创办佛学院,年近80的唐一玄老师在课余闲聊时,和我说道:“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啊!”这种迥异世俗
期刊
当游戏能满足人们全部欲望的时候,人类很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  当今这个世界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于是产生出了许多的新鲜事物。而这些新鲜事物,并不是全对人有益处的,比如电子游戏、各种游戏软件。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展,效果也是一代比一代强。短短几年就进步如此神速,有些游戏已经近似于现实生活,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  但是在惊讶之余,我也感到了一丝恐慌,若是再以这
期刊
当“穷养儿子富养女”像一首流行歌曲一样,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口中传唱的时候,恐怕它也会像流行感冒一样,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带来无穷无尽的遗祸之“病毒”,从而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引向歧途。  一个生在富人家的儿子,父母不可能会让他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而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女儿,父母也一样不可能让她像富人家的孩子那样,过着披金戴银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般的生活;照这种理论的说法,那穷人家的儿子天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