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我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就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史密斯过程模型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四大要素中的变量部分都对政策有效执行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变量部分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使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公平有效执行。
关键词:高等学校 自主选拔 史密斯过程模型 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公布后,便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公共政策是否能够达到最终预期效果,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步骤。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的人才需求也趋向多元化。与此同时,随着每个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多元化,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相关制度由政府统一发布,考试命题和阅卷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组织,高等学校在选拔人才的参与度几乎为零,无法按照自身培养特色选拔录取学生。这对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和办学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在 2003年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参与自主招生的高等学校已从最初试点的22所增加至2014年的109所,执行方式从当初“选拔考试+专家面试”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中学校长推荐”、“N校联考”等多种模式并存,但对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质疑却从未平息。
本文欲通过史密斯过程模型,以2003年出台的有关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通知》为基础,分析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执行中几大因素对其影响。
▲▲二、理论模型
在现已建立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具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包括史密斯过程模型、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雷恩和拉比诺维茨循环模型、米德和霍恩系统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综合模型。就我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而言,本文认为应该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政策执行几大因素对其影响。
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首次提出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故又被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三、分析与论证
由于教育部几乎每年都出台《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且2003年作为第一份通知颁布实施具有特殊意义,故本文主要对照2003年出台的《通知》,就模型的四个变量之间互相作用,研究其对最终政策执行是否产生偏差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
1、理想化的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能否成功有效执行的前提基础。我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理想化的政策”就是各试点高等学校充分领会《通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严格按照《通知》中的招生计划和程序,通过自创的选拔模式选拔出符合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但实际政策执行中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通知》的法律效力比较低
我国高等学校的自主选拔政策都由教育部发布《通知》指导实施,但仅是教育部的一个通知,其法律效力比较低。作为國务院部门制定的条例规定,法律效力不及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对效力较低的条例规定,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也会相对较低,不利于政策有效执行,对执行政策的试点高等学校缺乏约束力。
(2)《通知》的内容较为笼统宽泛
《通知》内容涵盖:指导思想和原则、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部分内容。但每部分的内容比较含糊,并没有对试点高等学校有约束力。如《通知》提到“考核通过的入选考生名单须在考生所在中学、试点学校网站以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新闻媒体上公布”,虽说公布入选考生名单体现了一定的公开性,但未具体说明公示期限、公示信息是否保留等。
2、执行机构
执行政策离不开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把公共政策从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没有执行机构,再好的公共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政策执行机构是政策执行的第一关,是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执行机构主要为教育部试点的各高等学校。但部分试点高等学校在执行《通知》时出现偏差。
(1)对试点高校的约束力较差
《通知》中规定试点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并纳入本校招生章程,向社会公布。而招生领导小组人员由主管校领导、学科专家、纪检监察部门、招生部门负责人组成,并没有教育部、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监督,均由高等学校人员负责整个自主选拔招生工作,无法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2)试点高校的自主权认识不清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推行一直强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并且也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即指高校已发享有自主决定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自主决定选拔形式、自主决定录取标准和录取结果的权力 。但有些高等学校对自主权认识不清,导致个别高等学校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招生目标不清晰,招生方案无特色,影响政策执行程度。
3、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者,也是公共政策的受益者。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目标群体能够按照政策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抑或是协调目标群体的各类关系。因此,目标群体的参与政策的程度也决定了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
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欲通过自主招生模式考入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1)考生的诚信考量
除了有些考生的申请材料出现造假现象之外,由于每个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各不相同,《通知》的招生程序并没有规定考生只能参加一所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因此造成了部分考生被两所及以上的高等学校录取,导致一些高等学校名额的无端浪费。这种行为不仅占用了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同时也间接造成高等学校特色人才生源的流失。
(2)考生学习压力负担增大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展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显示,有57.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了,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高中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并且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应试”辅导 。考生学习压力负担增大使得部分考生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陷入各个高等学校笔试与复试的疲于奔命中,间接影响试点高校的生源情况。
4、环境因素
除了以上三大因素影响政策执行之外,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虽从出台后社会褒贬不一,但公众舆论监督对政策执行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1)公众舆论
《通知》出台后引起社会一片哗然。自主招生作为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来的全新尝试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关注度集中在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性上,特别是处于弱势群體的低收入阶层,认为自主招生政策对地区公平、高中各校公平存在疑虑,如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招生方案的招生对象仅限上海考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2)监督部门
《通知》中并没有提到对各试点高等学校产生腐败、舞弊情况的惩处方案,只提到“应按照‘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原则,认真把好招生过程的每一关”,所以一旦无法有效遏制腐败问题产生,则会影响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公平公正性。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引爆自主招生黑幕后,中国人民大学为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自主招生工作,决定2014年自主招生暂缓一年 。
四、结论
通过以上模型介绍、选择、论证和分析,本文认为四大要素中的变量部分都对政策有效执行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变量部分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使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公平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2号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4/201006/89058.html
[2]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5]孙中涛.《浅析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及其试点》,《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黄文莎,女,汉族,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级MPA研究生班。
(责任编辑:何蓉)
关键词:高等学校 自主选拔 史密斯过程模型 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公布后,便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公共政策是否能够达到最终预期效果,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步骤。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的人才需求也趋向多元化。与此同时,随着每个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多元化,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相关制度由政府统一发布,考试命题和阅卷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组织,高等学校在选拔人才的参与度几乎为零,无法按照自身培养特色选拔录取学生。这对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和办学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在 2003年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参与自主招生的高等学校已从最初试点的22所增加至2014年的109所,执行方式从当初“选拔考试+专家面试”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中学校长推荐”、“N校联考”等多种模式并存,但对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质疑却从未平息。
本文欲通过史密斯过程模型,以2003年出台的有关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通知》为基础,分析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执行中几大因素对其影响。
▲▲二、理论模型
在现已建立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具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包括史密斯过程模型、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雷恩和拉比诺维茨循环模型、米德和霍恩系统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综合模型。就我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而言,本文认为应该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政策执行几大因素对其影响。
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首次提出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故又被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三、分析与论证
由于教育部几乎每年都出台《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且2003年作为第一份通知颁布实施具有特殊意义,故本文主要对照2003年出台的《通知》,就模型的四个变量之间互相作用,研究其对最终政策执行是否产生偏差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
1、理想化的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能否成功有效执行的前提基础。我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理想化的政策”就是各试点高等学校充分领会《通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严格按照《通知》中的招生计划和程序,通过自创的选拔模式选拔出符合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但实际政策执行中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通知》的法律效力比较低
我国高等学校的自主选拔政策都由教育部发布《通知》指导实施,但仅是教育部的一个通知,其法律效力比较低。作为國务院部门制定的条例规定,法律效力不及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对效力较低的条例规定,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也会相对较低,不利于政策有效执行,对执行政策的试点高等学校缺乏约束力。
(2)《通知》的内容较为笼统宽泛
《通知》内容涵盖:指导思想和原则、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部分内容。但每部分的内容比较含糊,并没有对试点高等学校有约束力。如《通知》提到“考核通过的入选考生名单须在考生所在中学、试点学校网站以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新闻媒体上公布”,虽说公布入选考生名单体现了一定的公开性,但未具体说明公示期限、公示信息是否保留等。
2、执行机构
执行政策离不开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把公共政策从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没有执行机构,再好的公共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政策执行机构是政策执行的第一关,是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执行机构主要为教育部试点的各高等学校。但部分试点高等学校在执行《通知》时出现偏差。
(1)对试点高校的约束力较差
《通知》中规定试点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并纳入本校招生章程,向社会公布。而招生领导小组人员由主管校领导、学科专家、纪检监察部门、招生部门负责人组成,并没有教育部、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监督,均由高等学校人员负责整个自主选拔招生工作,无法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2)试点高校的自主权认识不清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推行一直强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并且也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即指高校已发享有自主决定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自主决定选拔形式、自主决定录取标准和录取结果的权力 。但有些高等学校对自主权认识不清,导致个别高等学校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招生目标不清晰,招生方案无特色,影响政策执行程度。
3、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者,也是公共政策的受益者。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目标群体能够按照政策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抑或是协调目标群体的各类关系。因此,目标群体的参与政策的程度也决定了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
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欲通过自主招生模式考入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1)考生的诚信考量
除了有些考生的申请材料出现造假现象之外,由于每个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各不相同,《通知》的招生程序并没有规定考生只能参加一所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因此造成了部分考生被两所及以上的高等学校录取,导致一些高等学校名额的无端浪费。这种行为不仅占用了其他考生的录取机会,同时也间接造成高等学校特色人才生源的流失。
(2)考生学习压力负担增大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展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显示,有57.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了,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高中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并且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应试”辅导 。考生学习压力负担增大使得部分考生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陷入各个高等学校笔试与复试的疲于奔命中,间接影响试点高校的生源情况。
4、环境因素
除了以上三大因素影响政策执行之外,环境因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虽从出台后社会褒贬不一,但公众舆论监督对政策执行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1)公众舆论
《通知》出台后引起社会一片哗然。自主招生作为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来的全新尝试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关注度集中在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性上,特别是处于弱势群體的低收入阶层,认为自主招生政策对地区公平、高中各校公平存在疑虑,如复旦大学2006年自主招生方案的招生对象仅限上海考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2)监督部门
《通知》中并没有提到对各试点高等学校产生腐败、舞弊情况的惩处方案,只提到“应按照‘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原则,认真把好招生过程的每一关”,所以一旦无法有效遏制腐败问题产生,则会影响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公平公正性。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引爆自主招生黑幕后,中国人民大学为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自主招生工作,决定2014年自主招生暂缓一年 。
四、结论
通过以上模型介绍、选择、论证和分析,本文认为四大要素中的变量部分都对政策有效执行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变量部分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使高等学校自主选拔政策公平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2号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4/201006/89058.html
[2]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卷第3期
[5]孙中涛.《浅析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及其试点》,《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黄文莎,女,汉族,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级MPA研究生班。
(责任编辑: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