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卫风·氓》教学手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开始对语文人本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语文人本教学”,2014年,该项成果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尔后,我在省内外执教了一些示范课,《中国教育报》曾有两次报道,国内多家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也进行过专门介绍。本次《诗·卫风·氓》即采用语文人本教学施教。
  【備课记】
  一、教学理念的确立
  《氓》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经》中的名篇,属于十五国风中的“卫风”,非常适合用语文人本教学的方法来教。本篇课文教学即采用人本教育的理念组织和实施教学。
  所谓“语文人本教学”,简单地讲就是以“人本教育”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人本”的“本”,是根本、中心的意思。“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其教法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语文教学必须以育人为中心;坚持语文的学科性,采用语文学科固有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坚持课程资源的多维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的做人教育。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语文人本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下列教育、教学目标:
  1.做人教育。
  利用《诗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氓》特定的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深刻内涵,通过阅读认知,诵读感悟,集体讨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家庭和婚姻问题的一些基本观念,分析其中的合理因素和历史局限性,学习处理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方法,增长人生智慧。
  2.语文教学。
  通过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诗经》“六义”,感受卫风的艺术特点,了解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朗诵教学,学习讽诵技巧,感受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借助其他课程资源,深入赏析文本,读懂诗歌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思想。
  三、课文内容的解读
  1.教参解说。
  关于《氓》,教材编者认为:“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夫妻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人教版第二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
  这个解说,沿袭了当代学界最普遍的说法,把《氓》解读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弃妇诗”。但也必须明白,这一说法只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解读,与过去学界的传统解说存在较大差异。
  2.传统解说。
  关于《氓》,以汉代毛亨为代表的一批经学家,从儒家经典的角度,另有一种解读。《毛诗传》说:“《氓》是一首刺时诗,卫宣公时,卫国的礼义消亡,淫欲之风泛滥,男女多有私奔,婚姻比较草率,女子遭遗弃的比较多。于是卫国的君子写了《氓》这首诗,以弃妇的口吻,自述遭遇,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国人应该慎重对待婚姻大事,所以认为这首诗是刺时讽世、匡正民风的诗。
  这个解读是我国汉代以来把《诗经》纳入儒家经典以后的解说,长期为我国正统学派所沿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诗经·氓》有弃妇诗和刺时诗两种解说。我们认为对于这两种解读,不能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学中,可以把这两种说法,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判断、感受、领会和批评,在这种阅读互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取人生智慧。
  四、《氓》“刺时诗”的有关考证
  我们认为,对《诗·卫风·氓》是不是刺时诗的探讨,关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解读,涉及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认识,也决定着我们这篇课文教学的深度。备课中,我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
  1.问题溯源。
  认为《氓》是刺时诗,主要依据《毛诗传》(卷三)的解说,原文如下: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十三经古注·毛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3页)
  2.问题考证。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记载:卫国原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的封国。周初,武王克纣以后,把殷地的遗民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并派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辅助治理和监督,以奉殷人先祀。周武王去世以后,蔡叔、管叔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派军队平乱,杀死武庚禄父和管叔,流放蔡叔,并以殷商遗民封康叔为卫君,占有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墟旧地。
  卫康公谨遵周公训导,把卫国治理得很好。但是,历经十五世,到卫宣公时代,社会风气已变得很坏。首先是卫宣公丝毫没有一点国君的风范,不仅荒废政事,而且非常好色,上与自己父亲的女人鬼混,下纳即将成为自己儿媳的女人为妾。《左传·桓公十六年》说:
  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左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十三经古注·春秋经传集解》,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189页)
  此外,《诗·邶风·新台》也记载了这件事:卫宣公欲为公子伋(即急子)娶齐女宣姜,但聘亲的人回来说,宣姜貌美无比,于是打起了歪主意。卫宣公一边命公子伋出使宋国,一边派人在通往齐国的黄河岸边筑了一座豪华的新台,然后,派人到齐国把宣姜迎到新台,自己则取代公子伋与宣姜成婚。
  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君如此,国人效仿。卫宣公时代的社会风气,班固《汉书》中这样记载:
  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7页)
  卫国风俗原本刚强好斗,卫人性格偏于刚暴怨戾,诗风哀怨愤懑,加上薄恩少礼,好生分,必然导致负心汉多、弃妇多。《诗经》收录的《卫风》也映证了这一说法。
  《汉书·艺文志·地理志第八下》载: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7页)   根据这个记载,《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诗,根据我们的统计,共39首,其中,有19首为婚恋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卫国比较自由,男女对待婚姻问题不是很慎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妇女的遗弃。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卫风·氓》是一首刺时诗,是卫国的君子为了匡正時弊,改变该国的社会风气,以弃妇的口吻写的一首讽喻诗。《诗经》在汉代成为儒家经典以后,《氓》这种讽时刺世的特征更加得到强化,千百年来,对改变人们对婚姻问题的态度,纠正混乱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被后来的封建礼教利用,用来作反面教材,限制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
  五、教学策略的制定
  关于《诗经》文化价值的认知,我们借鉴了《毛诗序》的研究成果,形成以下一些认识,对理解课文,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了较大帮助。
  1.诗言志,诗主情。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诗言志”,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毛诗序》对此有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生于世,天性安静,感于外物而动,就会产生种种欲望,于是有了思想,有了言语。但是当言语还不能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时,就会发出“咨嗟咏叹”的声音,诗歌由此产生。我们认为这一解说深刻揭示了诗歌产生的根源,对《诗经》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此启发,我们把关注《诗经·氓》的主旨,探究诗中情感作为课文教学的重点,以此来确定整篇课文教学的策略。
  2.诗可风下,诗可刺上。
  诗歌是感于外物而形于言的产物,一个人对外界有什么样的感觉,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一个人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写出什么样的诗歌。太平时代的诗歌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诗歌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诗歌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圣君用诗歌来教化民众,古代人民用诗歌来讽谏君王,诗歌在治国安民、纠偏救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诗歌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以诗为教,能使人兴于善而戒于失。《诗经》的教化功能也应该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
  3.诗有“六艺”。
  诗有“四始”。在我国传统诗学中,《诗经》有“六义”之说。《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经》声乐部分的名称。包括:(1)十五国风,指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2)两雅,分大雅和小雅。(3)三颂,即周颂、鲁颂、商颂。“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1)赋,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2)比,以彼状此,如《螽斯》《绿衣》。(3)兴,托物兴词,如《关雎》《兔置》。
  与“六义”相对应,《诗经》又有“四始”之说。《毛诗序》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古人把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始”,“四始”有各自的题材内容,构成《诗经》完备的形态。今天,我们的《诗经》教学仍然要围绕“六义”来展开,要以“四始”的认知为重点。
  六、课文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抱布贸丝。
  《毛诗传》:“布,币也。”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抱布贸丝”,教材注为:“拿布来换丝。”很多老师在讲授时,也将此句解为“抱已成之布,贸未成之丝。”这种解说,主要出自《盐铁论》。原文曰:“古者市无刀币,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抱布贸丝而已。”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指出,这种解说是错误的。他认为:“布即币,币钱之属也。”并考证如下:
  《周礼》:“外府掌邦布之出入”郑氏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管子》曰:“刀布为下币。”《汉书》曰:“布于布。”言布散于民间。泉布始盖一品,周景王铸大泉而有二品,其后王莽效而为之。有货布,长二寸五分,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首圆,中椭而方,下有枝足。《汉书·食货志》备记其形。《钱谱》绘其象,布形有 此二种。(岳麓书社《船山全书》(三),2011年版,第65页)
  2.顿丘。
  《毛诗传》曰:“丘一成为顿丘。”这里的“顿丘”,显然不指地名。朱熹《诗集传》注曰:“顿丘,地名。”受此影响,后人多把“顿丘”解作地名,有学者认为是古代东郡的顿丘邑,在今河南濮阳境内。教材注为:“顿丘,在今河南浚县。”但王夫之认为,这里的“顿丘”不应解作实际地名,应采用《毛诗传》的说法。其考证如下:
  《尔雅》:“丘一成为敦丘。”“敦”,一音都困切,正与“顿”通。刘熙曰:“一顿而成,无上下大小之殺(收束)也。”……若东郡之顿丘,去淇百里而遥。复关之氓,乘垝垣而可望,仅隔一衣带水耳,何事送之百里之外乎?足知此顿丘者,乃淇旁一成之丘,非顿丘邑也。(岳麓书社《船山全书》(三),2011年版第65页)
  【实教记】
  《诗经·卫风·氓》,我们采用语文人本教学的互动性阅读进行教学,主要过程记载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出示十三经古注本《毛诗》)这本书,有没有哪位同学见过。(学生窃窃私语)
  生:(举手)这应该是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古注本《毛诗》。
  师:(惊讶),能否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家书柜里就有这本书,我爸爸告诉我《毛诗》才是正宗的儒家经典。
  师:(微笑)原来是受了家学熏陶。(举起书),我要告诉大家,这本《毛诗》就是西汉时经学家毛亨和毛苌注释和讲解的《诗经》。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而《毛诗》在每一篇的开头都写有小序,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长期以来,是古人解读《诗经》的重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二首》中的《氓》,顺便看看《毛诗》里的解说,见识见识古人对经典的解读。   互动性阅读最重要的特征是创设有特点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上述开头,用《毛诗》引出课文,给学生新奇感,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期待,阅读互动的氛围已经形成。
  二、细读课文,读认文本
  师:(板书:诗·卫风·氓)请大家比较一下,老師板书的课题与教材有何不同?
  生:多出“诗”和“卫风”。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板书?
  生:课文注释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第一首属于‘卫风’。”我想,老师的板书,大概是要告诉我们《氓》是《诗经》中的《卫风》。
  师:(惊喜地)看来这位同学读书读得非常仔细,听讲听得非常认真。下面大家把课文这条注释传达给我们的有用信息梳理一下:(板书)
  《诗经》——《卫风》——《氓》
  15国风——民间歌谣
  2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3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师:关于“卫风”,我想给大家多做一点介绍。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风。卫国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的封国,鼎盛时期占有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墟旧地,畿内包括“邶”“鄘”“卫”三国,所以大家读《诗经》,如果读到其中的《邶风》《鄘风》《卫风》,应该明白它们都是卫国的诗。
  下面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课文和注释,思考几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读音与今天不大相同的一些字,想想这些字发音变化的缘由?
  (2)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包含哪些过程。诗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刻画人物的原句和关键词。
  (3)文中有哪些写作手法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试作简要分析。
  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梳理课文核心知识点,并随时归纳,形成板书:
  1.音义
  氓(ménɡ):民,指诗中男主人公。
  渐(jiān):溅湿、浸湿。
  将(qiānɡ):愿,请。
  匪(fēi):同“非”。
  于(xū):同“吁”。
  说(tuō):同“脱”。
  泮(pàn):同“畔”。
  2.词意
  顿丘:地名,在今河南浚县。
  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
  3.事件
  写卫国一个被弃女子不幸的婚姻。
  4.过程:恋爱——婚变——决绝
  5.人物
  氓:求——怒——卜——娶——弃
  性格:急躁、任性、狡黠
  女:送——劝——盼——嫁——绝
  性格:温柔、勤劳、善良、坚强
  6.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语文人本教学首先是语文教学,需要把学生引进文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原文传达的意思,为后续的读审文本做准备,因而非常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教学。这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包括注释)、学习从课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积累语文知识,体现了教师重视习惯培养、注重知识归纳的教学风格。
  三、精读课文,读审文本
  师:(出示综合板书)以上我们完成了对全诗的初读,获得一些重要信息。我们的这些注音是否合理,词语的解读是否正确,对诗中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是否准确,需要仔细辨别。请大家运用各自的智慧,仔细辨别其中的是非,然后交流发言。
  生:内容略。(学生自由发言)
  师:以上,大家谈了对课文的理解。其实我们的探讨还可以深入一点。(出示《毛诗》)这里我把《毛诗》与教材解读有差异地方列举一些,供大家深入探讨。
  师:氓。教材注:“(ménɡ),民,指诗中男主人公。”《毛诗》注:“音莫耕反,民也。”朱熹注:“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
  生:古人采用反切注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就是(ménɡ),“氓”是不知姓甚名谁的男子,古今解读没有多大差异。
  师:“反切注音”,给大家介绍一下,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式,使用非常广泛。一般用前字的声母,与后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大家读古籍,要懂得一点反切的常识。
  生:我觉得毛诗和朱熹的解释说得更透彻。氓的音义里面,包含着我们看不见的传统文化。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希望大家阅读古代经典找准感觉。
  我们再看一例,“至于顿丘”。教材注为:地名,在今河南浚县。又因为河南濮阳的清丰县,古代叫顿丘邑,因此,也有人说顿丘在这里。但《毛诗》的解说不同。原文说:“丘一成为顿丘,言氓诱己,己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有人考证,顿丘指一顿而成的土丘,泛指没有大小高低的小土包。听了老师的介绍,关于顿丘的两种解读,你赞成哪一说法呢?
  生:《毛诗》的解说比较准确,文学作品中的“顿丘”,不一定指具体地名,最好也不坐实。
  生:那要看卫国的疆域与这两处顿丘的关系。
  师:说得对!我赞成大家在课外考证一下,还可以写一篇小文章。这也是我们读书做学问应该采取的态度。
  不过,“抱布贸丝”教材的解读与《毛诗》差异很大,我们不得不研讨一下。此句教材注为:“拿布来换丝。”《毛诗》注:“布,币也”,认为“布”即“货布”,是古代钱币的一种。对此,我也作了一些考证。(出示)
  这是南朝梁人顾烜所撰《钱谱》中收录的布币的图形。《汉书·食货志》称其为“货布”,对此有详细记载:“长二寸五分,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首圆,中椭而方,下有枝足”。
  “抱布贸丝”到底是抱布来换丝,还是抱着钱布来买丝呢?   生:钱币。(群情激动,异口同声)
  师:所以解读传统文化经典不能望文生义,要找古训根据。
  互动性阅读,就是要在课堂环境中激活“文本的主体”(作者)和“阅读的主体”(读者),努力创造一种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机制,实现多个主体之间文化分子的相互交流,相互修正,相互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促进阅读主体的生命成长和人类文化的创新发展。上述读审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本教学的这一特点。
  四、统观课文,读创文本
  师:通过上面的阅读,应该说我们对课文已经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大家把前面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回忆一下,再联系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统观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要表达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作用。同桌充分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集中交流。(讨论,交流)
  生:诗歌写春秋时期一个卫国妇女不幸的婚姻生活。女主人公温柔、勤劳、善良,但最终还是被狠心的男子抛弃。
  生:诗中反复写女子无处申诉的哀苦、难以言表的悔恨和坚强果决的情志,充满对被抛弃女子的深切同情。
  生:还表现出对女子自尊自爱,坚强性格的赞美,当然也有对负心男子的愤恨。
  ……
  师:也就是说,大家赞成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批判、对被遗弃妇女同情的弃妇诗。
  生:(表示赞同)
  师:但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毛诗传》却不这样认为。(出示《毛诗》)
  《毛诗传》:“《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yì,同“逸”)也。”
  下面,我们请人把这段话诵读一遍,请大家思考短文说了哪些意思。
  生:大致的意思是说,卫宣公的时候,卫国的社会风气不好,《氓》是一首讽刺时政和世风的诗。
  生:卫宣公很好色,卫国人不讲礼义,对待婚姻问题比较随便。
  生:还有,卫国女子遭抛弃的比较多。
  师:说的有理有据。我要请大家再看一首诗。(出示)
  诗·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cǐ),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qúchú)不鲜。新台有洒(cuǐ),河水浼浼(měi)。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yì)。
  译诗: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蛤蟆丑模样。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蛤蟆不成样。设好鱼网把鸿捕,没想大雁难网住。本想嫁个如意郎,得来却是蛤蟆王。
  师:《新台》正是讽刺卫宣公好色的诗。诗中写卫宣公荒淫无度,上与自己父亲的女人鬼混,下纳即将成为自己儿媳的女人为妾。上梁不正下梁歪,卫国当时的风气确实不好,据《左传》和《史记》记载,那时卫国男女之间对待婚姻比较随便,导致负心汉多,弃妇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氓》是卫国君子以弃妇的口吻写的一首刺时诗,用以指斥時弊,匡正世风。
  对诗中女子的爱情悲剧,你怎么看,希望大家畅说欲言。先同位讨论,然后集中交流。(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卫妇被弃的悲剧是必然的。大家想想,在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如果遇到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就难逃被遗弃的命运。而卫国的社会风气,又加快了这种悲剧的到来。
  生:我看主要责任还在卫妇,他与氓虽说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氓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的要求,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高亢地)所以,女生千万不能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惑。(众笑)
  生:这样看来,在婚姻大事上,我们既要反对父母的包办,但也不能过于草率。毕竟是终身大事。嫁人,还是嫁给久经考验的人好。(众笑)
  ……
  师:一首《诗经》,引出了这么多的文化和故事,大家又谈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收获满满。课外大家还可以作一些深入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下课)
  语文人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人格精神,促进生命成长。本节课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超出了以往同类课文教学的高度。
其他文献
留白本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创作中的手法,后被引用到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主要指通过一定的空间或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看见对面灰瓦上  有一个影  鲜红的影  她在瓦楞上散步  仰望  在萬年不变的阳光下  变成米开朗基罗  彷徨  或曾真的折断过翅膀  或在若干年前  便知晓了此刻的宁静  她的目光  转向一望无际的远方  像天使  不小心坠落尘世间  生出一片净土  (导师:叶矩灿)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主办:浙江东阳巍山镇中学  校长:徐晨阳  首席指导老师:俞琼君  进这个校园,我对这儿还不大熟,好奇的是,那个坐在我前面的壮实女生,竟敢在老师上课时偷偷在书桌底下看小说——武侠小说!看着她时不时地抬头,低头,我的内心好冲动,这书真有这么好看?  熬到周末放学,我背起书包,走出教室,回家去。教室里只剩下打扫卫生的同学了。走在马路上,一辆电瓶车从我身旁驶过,带起了一阵风。路上的灰尘被风吹起了旋涡,那
期刊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及知识结构,通过前置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提前自我建构、自我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课程教育改革对中职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而且还在各学科中展开了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探索.其中,中职语文教学对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应
离退休职工的治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关系着离退休职工晚
那一抹鲜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改变了我,告诉我:唯有以勤奋和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能赢得生命中亮丽的色彩。  去年,我从外地转学回来,人生地不熟。同学们总在背后窃窃私语,议论着我转学的原因;我也自觉低人一等,学习上经常遇到绊脚石,考试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懊恼、失落、悔恨在心中交织着,我时常想:“早知道就不该转回来,待在原来的学校多好啊!”  几天后,我的书桌旁多了一盆吊兰。吊兰生长在温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