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小王子》这部童话寓言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从主人公小王子的整个历险经历中罗列出种种不同的人性缺陷,以此与小王子善良纯真的品性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生命和爱情的真谛,最后通过作品的结局——小王子之死,来突显真正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小王子 童话寓言作品 创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44-02
1943年4月4日,《小王子》诞生于纽约。这本已经游历过地球上许多国家、清澈了无数读者心灵的童话寓言故事书,是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作,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童话故事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并且被许多西方国家列为教科书使用。人们不禁要问,能创造这样惊人奇迹的原因是什么,书的魅力在哪里?在精心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书的魅力正是隐藏在作者干净简单的文字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圣·埃克苏佩里用如小孩子般清澈柔软的文字和如此简单明了的语言走近了被现代文明下所腐化的大人们的心灵深处,敲醒了一颗颗曾经童真简单善良单纯的心。从他的文字中,读者不仅能找到人生价值、爱的真谛和人道主义,同样还能看清世界上林林种种的丑恶现象:被私欲和物质所腐化的人性的贪婪与堕落,还有已经迷失的人性的美好。通过《小王子》这本童话寓言故事书,他向人们展示了许许多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阐明了爱终究会落叶归根的真理。
一、《小王子》的创作背景
《小王子》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这期间人类社会急速发展,创造了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所创造财富的总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人性变得扭曲,人类的道德和良知被不断滋长的欲望和心魔所吞噬。而追求孩童纯真年代的圣·埃克苏佩里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把自己的愿望和思想倾注在了小王子这个孰真孰假的人物身上,读《小王子》就仿佛是在读圣·埃克苏佩里自己。
圣·埃克苏佩里是个睿智的人,也是个感伤的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注定只能郁郁寡欢,孤独落寞。他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都只能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里得以体现:他在战争的黑暗喧嚣中期待和平宁静的黎明,在道路的分岔口处寻找中途站,在夜航的璀璨星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而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如同他的化身,与他有着同样的忧伤:在小王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拎上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他曾在一天中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而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但有幸的是一朵玫瑰花闯入了她的生活,她美丽而骄傲,处处吸引着小王子,他的所有的快乐悲伤都被她牢牢控制。她恋着忧伤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诚地爱着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终却使他们分开,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对爱产生怀疑,他离开了自己的星球,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行。
作者之所以把书中的“自己”和来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的“见面”地点定在撒哈拉沙漠,是因为这片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土地还未被人类侵扰践踏,在这里可以远离战争的硝烟和残忍,在这里可以找回最纯真的自己。但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中人们是难以生存的:没有水源,没有食物,天气恶劣,环境艰险——这似乎也提前预示了小王子的结局,同样也是作者的结局——为了心灵的回归,为了爱而选择了死亡。
二、小王子的死亡之旅
小王子善良纯真,他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对那株玫瑰花感情的失落离开了自己的星球,为了探索爱的真谛共游历了七个星球。
在前面六个小星球上小王子遇到的人对他而言全都是些不可理喻的“怪人”。作者描绘出的这些“怪人”扭曲生命形态隐射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精神和心灵的腐坏:醉心于权势且自欺欺人的国王,只能对星球上唯一的一只耗子宣判死刑,代表了被权力征服而失去自我的人们;随时准备答谢别人赞扬的贪得无厌的虚荣迷讽刺着所有自负的人;沉迷于喝酒,终日用酒精麻痹自己的酒鬼,代表着一切内心软弱,逃避现实的人;把精力全用来算计钱财、花了几十年时间数星星只为将星星占为己有的商人象征那些被金钱蒙蔽双眼的人;只知道重复工作以致生活乏味无趣的点灯夫代表了不思进取自我满足的人;还有不切实际,只推究学问却从不实地考察,不知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究竟为何物,只是等待探险家带来的信息的地理学家象征着那些不通过实践得出真知,坐享其成之人。如同小王子絮絮叨叨的自说自话:“人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人们是从来也不会满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小王子对这样生活着的人们十分不解,也开始发现如此“奇怪”的星球不适合自己,于是失望的小王子最终听取地理学家的建议来到了地球。
在地球上,他又先后遇到了蛇、玫瑰花圃、狐狸、扳道工、商人和飞行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物让小王子更加不能理解这星球上的生命形态和生活状态,而这种感受也正是圣·埃克苏佩里对成人世界的不解和抗拒。“你这里的人在同一个花园中种植着五千朵玫瑰。可是,他们却不能从中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东西……”“然而,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却是可以从一朵玫瑰花或一点儿水中找到的……。在与狐狸的接触中小王子终于明白了一个“秘密”,狐狸告诉他说:“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恍然大悟,他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爱,慢慢明白了表面骄傲清高的玫瑰的内心想法,慢慢找到了心灵之源和爱的真谛,也开始为自己轻率离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玫瑰感到后悔。在游历完这几个星球后,被如此虚荣可笑的世界弄得身心疲惫的小王子开始怀念自己的故乡,带着对自己爱人的思念和忏悔,小王子决心要返回自己的星球,回到他心爱的玫瑰身边。
可是,故事的结局却如此忧伤。小王子在明白了爱的真谛之后,却发现自己竟无法带着自己的身体回去。他在降临地球的地方反复徘徊,并且深深想念着他的花儿。在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望着自己的星星,他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忧伤脆弱的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迫切地想要回去,最后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害怕痛苦,但为了他的玫瑰,他选择了心灵的回归,他毅然脱去了沉重的外壳返回了自己的星球,把爱回归到玫瑰身上。“最后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三、小王子之死的象征意义
在故事的一开始,圣·埃克苏佩里就说:“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作者通过小王子的眼睛和世界,讽刺了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跟他们再三作解释……”“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森林或是星星了。我只会谈他们能够理解的事,譬如谈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等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会非常高兴,一位遇到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而孩子们跟大人说:“我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它是用玫瑰花砖砌起来的,窗口有天竺葵,屋顶上有白鸽。”他们一定没办法想象那间房子的样子,你得说:“我看到一栋价值两万美金的房子。”他们一定会说:“那栋房子铁定是美呆了。……这些成人如同故事里的飞行员,他们已经看不到小王子眼睛里的世界,看不见蟒蛇肚子里的大象,看不到木箱里的绵羊了。他们为了占有财富,为了权力学术地位这些贪欲而丢失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真正需要,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童真和善良,失去了宝贵的想象力和美感。所以在遇到了小王子以后,故事里的“我”叹息着地说:“我可能有点象那些大人了,想必我是老了。”
小王子的死衬托着淳朴的心灵与纯净的沙漠的融合,表达了对荒诞无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不满,象征着一个接受心灵洗礼的新生命的诞生,但也传递着作者对“现代文明”下满身铜臭的人们亲手摧残纯洁心灵的憎恶感。只有死亡是完美的结局,小王子的死是圣·埃克苏佩里对所谓的“现代文明”无声的控诉。起初,小王子被外部世界所吸引,开始其寻求真理的神奇旅行。在历经各种奇特的经历与考验之后,小王子终于发现他周遭的世界满是荒唐与卑鄙,满是迷失且扭曲了的灵魂。因此,小王子的离开一方面是因为发现了爱的真谛,决心回到他心爱的玫瑰身边,完成自己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人性的失望,在已经被物欲和贪念所操控的世界里,他的单纯和执着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对于他,停留在地球上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小王子之死,意味着他对横遭污染、满目疮痍的人类社会的断然拒绝
而小王子的死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它表达的生死其实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如同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表达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一样的含义。如果一个人死之后仍被人记在心中,那么他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四、结语
《小王子》看似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真正能接受其中精神洗礼的还是成人,他所透示的哲理思想教育将净化人们的灵魂和肉体。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坚守真爱价值追寻博爱而选择了解脱肉体,释放自由的灵魂回归到最纯净的自己。而纵观我们身边文明时代下的年轻人,有许多因为对人生和自我价值感到迷茫、对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爱轻易否定放弃了自己生命的年轻人,也有许多迷醉在花花世界、被欲望蒙住心灵眼睛而遗忘最初最纯最真的自己的年轻人,作者用“小王子”孩子的单纯心灵和淳朴的爱为参照来提醒这些年轻人不要迷失心路,无论走多远,无论诱惑有多少,不要忘记中途歇息一下拔除心灵的杂草、清扫心灵的污渍,回归到原来的“净土”。但作者同时也以“小王子”失去后才痛惜而用生命换回真爱的例子提醒着人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无法挽回了才明白后悔曾经的美好,承担起爱的责任,最终爱是会落叶归根的!
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圣·埃克苏佩里评论中的一段话所讲的:“《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参考文献:
[1]程学鑫,连宇译注.小王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保罗韦伯斯特著.黄喻麟译.小王子的爱与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清安.圣埃克苏佩利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4]Luc Estang. Saint Exupéry. Paris, Seuil, 1956.
[5]M.A. Barbéris. Le Petit Prince de Saint Exupéry. Paris, Larousse.1976.
关键词 小王子 童话寓言作品 创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44-02
1943年4月4日,《小王子》诞生于纽约。这本已经游历过地球上许多国家、清澈了无数读者心灵的童话寓言故事书,是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作,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童话故事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并且被许多西方国家列为教科书使用。人们不禁要问,能创造这样惊人奇迹的原因是什么,书的魅力在哪里?在精心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书的魅力正是隐藏在作者干净简单的文字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圣·埃克苏佩里用如小孩子般清澈柔软的文字和如此简单明了的语言走近了被现代文明下所腐化的大人们的心灵深处,敲醒了一颗颗曾经童真简单善良单纯的心。从他的文字中,读者不仅能找到人生价值、爱的真谛和人道主义,同样还能看清世界上林林种种的丑恶现象:被私欲和物质所腐化的人性的贪婪与堕落,还有已经迷失的人性的美好。通过《小王子》这本童话寓言故事书,他向人们展示了许许多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阐明了爱终究会落叶归根的真理。
一、《小王子》的创作背景
《小王子》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这期间人类社会急速发展,创造了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所创造财富的总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人性变得扭曲,人类的道德和良知被不断滋长的欲望和心魔所吞噬。而追求孩童纯真年代的圣·埃克苏佩里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把自己的愿望和思想倾注在了小王子这个孰真孰假的人物身上,读《小王子》就仿佛是在读圣·埃克苏佩里自己。
圣·埃克苏佩里是个睿智的人,也是个感伤的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注定只能郁郁寡欢,孤独落寞。他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都只能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里得以体现:他在战争的黑暗喧嚣中期待和平宁静的黎明,在道路的分岔口处寻找中途站,在夜航的璀璨星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而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如同他的化身,与他有着同样的忧伤:在小王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拎上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他曾在一天中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而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但有幸的是一朵玫瑰花闯入了她的生活,她美丽而骄傲,处处吸引着小王子,他的所有的快乐悲伤都被她牢牢控制。她恋着忧伤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诚地爱着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终却使他们分开,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对爱产生怀疑,他离开了自己的星球,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行。
作者之所以把书中的“自己”和来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的“见面”地点定在撒哈拉沙漠,是因为这片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土地还未被人类侵扰践踏,在这里可以远离战争的硝烟和残忍,在这里可以找回最纯真的自己。但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中人们是难以生存的:没有水源,没有食物,天气恶劣,环境艰险——这似乎也提前预示了小王子的结局,同样也是作者的结局——为了心灵的回归,为了爱而选择了死亡。
二、小王子的死亡之旅
小王子善良纯真,他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对那株玫瑰花感情的失落离开了自己的星球,为了探索爱的真谛共游历了七个星球。
在前面六个小星球上小王子遇到的人对他而言全都是些不可理喻的“怪人”。作者描绘出的这些“怪人”扭曲生命形态隐射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精神和心灵的腐坏:醉心于权势且自欺欺人的国王,只能对星球上唯一的一只耗子宣判死刑,代表了被权力征服而失去自我的人们;随时准备答谢别人赞扬的贪得无厌的虚荣迷讽刺着所有自负的人;沉迷于喝酒,终日用酒精麻痹自己的酒鬼,代表着一切内心软弱,逃避现实的人;把精力全用来算计钱财、花了几十年时间数星星只为将星星占为己有的商人象征那些被金钱蒙蔽双眼的人;只知道重复工作以致生活乏味无趣的点灯夫代表了不思进取自我满足的人;还有不切实际,只推究学问却从不实地考察,不知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究竟为何物,只是等待探险家带来的信息的地理学家象征着那些不通过实践得出真知,坐享其成之人。如同小王子絮絮叨叨的自说自话:“人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人们是从来也不会满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小王子对这样生活着的人们十分不解,也开始发现如此“奇怪”的星球不适合自己,于是失望的小王子最终听取地理学家的建议来到了地球。
在地球上,他又先后遇到了蛇、玫瑰花圃、狐狸、扳道工、商人和飞行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物让小王子更加不能理解这星球上的生命形态和生活状态,而这种感受也正是圣·埃克苏佩里对成人世界的不解和抗拒。“你这里的人在同一个花园中种植着五千朵玫瑰。可是,他们却不能从中找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东西……”“然而,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却是可以从一朵玫瑰花或一点儿水中找到的……。在与狐狸的接触中小王子终于明白了一个“秘密”,狐狸告诉他说:“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恍然大悟,他慢慢明白了什么是爱,慢慢明白了表面骄傲清高的玫瑰的内心想法,慢慢找到了心灵之源和爱的真谛,也开始为自己轻率离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玫瑰感到后悔。在游历完这几个星球后,被如此虚荣可笑的世界弄得身心疲惫的小王子开始怀念自己的故乡,带着对自己爱人的思念和忏悔,小王子决心要返回自己的星球,回到他心爱的玫瑰身边。
可是,故事的结局却如此忧伤。小王子在明白了爱的真谛之后,却发现自己竟无法带着自己的身体回去。他在降临地球的地方反复徘徊,并且深深想念着他的花儿。在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望着自己的星星,他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忧伤脆弱的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迫切地想要回去,最后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害怕痛苦,但为了他的玫瑰,他选择了心灵的回归,他毅然脱去了沉重的外壳返回了自己的星球,把爱回归到玫瑰身上。“最后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三、小王子之死的象征意义
在故事的一开始,圣·埃克苏佩里就说:“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作者通过小王子的眼睛和世界,讽刺了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跟他们再三作解释……”“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森林或是星星了。我只会谈他们能够理解的事,譬如谈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等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会非常高兴,一位遇到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而孩子们跟大人说:“我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它是用玫瑰花砖砌起来的,窗口有天竺葵,屋顶上有白鸽。”他们一定没办法想象那间房子的样子,你得说:“我看到一栋价值两万美金的房子。”他们一定会说:“那栋房子铁定是美呆了。……这些成人如同故事里的飞行员,他们已经看不到小王子眼睛里的世界,看不见蟒蛇肚子里的大象,看不到木箱里的绵羊了。他们为了占有财富,为了权力学术地位这些贪欲而丢失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真正需要,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童真和善良,失去了宝贵的想象力和美感。所以在遇到了小王子以后,故事里的“我”叹息着地说:“我可能有点象那些大人了,想必我是老了。”
小王子的死衬托着淳朴的心灵与纯净的沙漠的融合,表达了对荒诞无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不满,象征着一个接受心灵洗礼的新生命的诞生,但也传递着作者对“现代文明”下满身铜臭的人们亲手摧残纯洁心灵的憎恶感。只有死亡是完美的结局,小王子的死是圣·埃克苏佩里对所谓的“现代文明”无声的控诉。起初,小王子被外部世界所吸引,开始其寻求真理的神奇旅行。在历经各种奇特的经历与考验之后,小王子终于发现他周遭的世界满是荒唐与卑鄙,满是迷失且扭曲了的灵魂。因此,小王子的离开一方面是因为发现了爱的真谛,决心回到他心爱的玫瑰身边,完成自己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人性的失望,在已经被物欲和贪念所操控的世界里,他的单纯和执着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对于他,停留在地球上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小王子之死,意味着他对横遭污染、满目疮痍的人类社会的断然拒绝
而小王子的死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它表达的生死其实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如同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表达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一样的含义。如果一个人死之后仍被人记在心中,那么他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四、结语
《小王子》看似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真正能接受其中精神洗礼的还是成人,他所透示的哲理思想教育将净化人们的灵魂和肉体。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坚守真爱价值追寻博爱而选择了解脱肉体,释放自由的灵魂回归到最纯净的自己。而纵观我们身边文明时代下的年轻人,有许多因为对人生和自我价值感到迷茫、对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爱轻易否定放弃了自己生命的年轻人,也有许多迷醉在花花世界、被欲望蒙住心灵眼睛而遗忘最初最纯最真的自己的年轻人,作者用“小王子”孩子的单纯心灵和淳朴的爱为参照来提醒这些年轻人不要迷失心路,无论走多远,无论诱惑有多少,不要忘记中途歇息一下拔除心灵的杂草、清扫心灵的污渍,回归到原来的“净土”。但作者同时也以“小王子”失去后才痛惜而用生命换回真爱的例子提醒着人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无法挽回了才明白后悔曾经的美好,承担起爱的责任,最终爱是会落叶归根的!
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圣·埃克苏佩里评论中的一段话所讲的:“《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参考文献:
[1]程学鑫,连宇译注.小王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保罗韦伯斯特著.黄喻麟译.小王子的爱与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清安.圣埃克苏佩利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4]Luc Estang. Saint Exupéry. Paris, Seuil, 1956.
[5]M.A. Barbéris. Le Petit Prince de Saint Exupéry. Paris, Larousse.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