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4日,上证A股突然大涨2.54%,成交放量逾18004L元,拉出久违的长阳。本来,投资者在为第二天即将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担忧,市场传言1月的CPI可能高达5.4%,在加息山雨欲来的预期下,沪深股市忧心忡忡。可大盘突然咸鱼翻身,个中有何玄机?
第二天,一切真相大白。当日公布的1月CPI仅为4.9%,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加息警报暂时解除。事实上,14日上午坊间就流传海外投行对CPI回落的精准报道,隔夜沪深股市扶摇直上,正是市场的提前反应。
CPI出人意料的下降,事出有因。国家统计局毫无征兆地突然宣布CPI权重的调整比例,其中尤以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格外引人注目。是因为CPI居高不下才无奈调整统计方法,还是本就应该在此时点加以调整?无论怎样,统计基期与权重调整的时间上的重合,不由人不对统计局调低CPI的意图提出质疑。
按照统计局的解释,每隔5年对统计口径和方法进行调整属于正常,可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历来云遮雾障,让人看不真切,便出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逆反效应。据国家统计局解释,这次权重调整不但没有拉低CPI,按旧方法计算,新的权重反而小幅拉高了CPI总体数据。可舆论对此依然疑窦丛生,一场关于CPI“被下降”的口水仗一时甚嚣尘上,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每况愈下由此可见一斑。
统计数据取信于民,核心在于公开透明,只要给人任何作假的印象,信用便荡然无存。可是,中国的统计数据偏偏大有作假“前科”之嫌。曾几何时,统计部门和行政系统经常根据长官意志来编制数据,数据成为为政治服务的附庸工具,成为愚弄百姓、掩盖真相、粉饰太平的遮羞布,有些地方甚至口袋里备有阴阳两套数据,以投上级领导所好,致使不少数据注水失真。近年来屡屡闹出工资、就业“被增长”,CPI、房价“被下降”,地方GDP,总和屡超全国数据之类的笑话,正是长期来权力干扰统计数据的结果。据此决策指导必然牛头不对马嘴,不但会给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性损失,更使政府信用大打折扣,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宏观经济数据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们,其意义已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统计数据,主要是眼睛向上,为党和政府提供施政参考,而现在却直接面向社会,向市场主体和广大公众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确立预期。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人们之所以对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格外敏感,目的是渴求在种种不确定中寻求真相的确定,以便作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的公开透明、真实可靠、严密科学,就成为考量国家统计信用的核心指标。别说弄虚作假、故意作伪亵渎社会公信良知,即使偶有疏忽出现偏差,也会误导公众,酿成大祸。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转型,统计方法和手段的陈旧落后,早已严重滞后于实际生活的变化,加之长期遗留下来的数据统计中唯上不实的遗风犹存,改革统计实属大势所趋。
还在去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表示,GDP统一核算、环比制度、工资统计、失业率统计、房价统计、空置住房调查的改革正在进行。他还强调中国统计必须要改,要适应多元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或许,我们可以把最近公布的cPI和房价统计的改革举措,看作是对这一承诺的一种回应。至于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从积极方面说,统计改革似有起步迹象,至少在动起来了;从不足方面看,则有仓促上马之感,比如对各类商品的具体权重诸多细节仍然语焉不详,是有意讳莫如深抑或认为毋须告知公众?不管什么原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次调整的可信度。
“世界上只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今天,当我们在不断追问统计数据的真相时,重读马克·吐温的这一名言依然感到震撼。统计的真实可能永远无法穷尽事实的真实,但排除各种人为因素,杜绝“该死的谎言”,却是统计部门的天职所在。
第二天,一切真相大白。当日公布的1月CPI仅为4.9%,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加息警报暂时解除。事实上,14日上午坊间就流传海外投行对CPI回落的精准报道,隔夜沪深股市扶摇直上,正是市场的提前反应。
CPI出人意料的下降,事出有因。国家统计局毫无征兆地突然宣布CPI权重的调整比例,其中尤以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格外引人注目。是因为CPI居高不下才无奈调整统计方法,还是本就应该在此时点加以调整?无论怎样,统计基期与权重调整的时间上的重合,不由人不对统计局调低CPI的意图提出质疑。
按照统计局的解释,每隔5年对统计口径和方法进行调整属于正常,可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历来云遮雾障,让人看不真切,便出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逆反效应。据国家统计局解释,这次权重调整不但没有拉低CPI,按旧方法计算,新的权重反而小幅拉高了CPI总体数据。可舆论对此依然疑窦丛生,一场关于CPI“被下降”的口水仗一时甚嚣尘上,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每况愈下由此可见一斑。
统计数据取信于民,核心在于公开透明,只要给人任何作假的印象,信用便荡然无存。可是,中国的统计数据偏偏大有作假“前科”之嫌。曾几何时,统计部门和行政系统经常根据长官意志来编制数据,数据成为为政治服务的附庸工具,成为愚弄百姓、掩盖真相、粉饰太平的遮羞布,有些地方甚至口袋里备有阴阳两套数据,以投上级领导所好,致使不少数据注水失真。近年来屡屡闹出工资、就业“被增长”,CPI、房价“被下降”,地方GDP,总和屡超全国数据之类的笑话,正是长期来权力干扰统计数据的结果。据此决策指导必然牛头不对马嘴,不但会给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性损失,更使政府信用大打折扣,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宏观经济数据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们,其意义已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统计数据,主要是眼睛向上,为党和政府提供施政参考,而现在却直接面向社会,向市场主体和广大公众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确立预期。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人们之所以对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格外敏感,目的是渴求在种种不确定中寻求真相的确定,以便作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的公开透明、真实可靠、严密科学,就成为考量国家统计信用的核心指标。别说弄虚作假、故意作伪亵渎社会公信良知,即使偶有疏忽出现偏差,也会误导公众,酿成大祸。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转型,统计方法和手段的陈旧落后,早已严重滞后于实际生活的变化,加之长期遗留下来的数据统计中唯上不实的遗风犹存,改革统计实属大势所趋。
还在去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表示,GDP统一核算、环比制度、工资统计、失业率统计、房价统计、空置住房调查的改革正在进行。他还强调中国统计必须要改,要适应多元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或许,我们可以把最近公布的cPI和房价统计的改革举措,看作是对这一承诺的一种回应。至于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从积极方面说,统计改革似有起步迹象,至少在动起来了;从不足方面看,则有仓促上马之感,比如对各类商品的具体权重诸多细节仍然语焉不详,是有意讳莫如深抑或认为毋须告知公众?不管什么原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次调整的可信度。
“世界上只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今天,当我们在不断追问统计数据的真相时,重读马克·吐温的这一名言依然感到震撼。统计的真实可能永远无法穷尽事实的真实,但排除各种人为因素,杜绝“该死的谎言”,却是统计部门的天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