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出现改变了音频传播的方式,促使广播电台在内容生产、平台分发、技术创新、经营创收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个新的音频生态圈将形成。
【关键词】传统广播 互联网 音频平台 变革 音频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互联网对传统电台的影响
2014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当各界人士回顾互联网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冲击与变化的时候,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忧虑和迷茫。
弹指一挥间,有着强烈媒体属性的互联网如今已经飞黄腾达。人们将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媒体”。2013年8月,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其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中这样说:互联网压根就不是什么“新媒体”,它的本质是新的“母媒体”。换言之,传媒人正在面对的这场变迁,不是什么新媒体大兵压境,而是来自脚下的地层裂变。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强制拆迁,异地重建”。传统媒体将不是被打败,而是被溶解。①
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5.8%。②这就是20年时间发生的变化,从零到数以亿计,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历史。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广播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广播这种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传送声音的媒体一直平稳地发展着。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催生了广播的活力,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整个广播行业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近十年,广播媒体产业规模的发展虽有起伏,但年均增速达到23.49%。③即使是在面对互联网强势挑战的今天,广播仍然凭借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统的收音机听众、私家车主和移动人群中坚守着市场份额。相对于报纸的衰落,电视与互联网的浴血拼杀,广播似乎得以偏安一隅。
调查显示,2013年广播接触率是59.5%,与前几年相比大致持平。2013年全国广播听众规模为6.72亿,较2012年仅增长1.8%。④在快速发展了20年后,广播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拓展听众规模越来越困难,经营创收增长乏力。
笔者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溶解,迟早会轮到广播,而且这一天正在迫近。喜马拉雅、蜻蜓.fm、考拉FM等移动网络收听终端的出现,吹响了替代传统广播的号角。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统计,北京有互联网收听习惯的人占10.6%。3G、4G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通过网络收听电台和音频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电台正被“OTT Radio”绕道超车。2014年3月,苹果发布了支持链接智能车载系统的CarPlay,用户只要将iPhone连接到启用了CarPlay的汽车,不仅可以支持电话、音乐、地图等功能,还支持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CarPlay对传统广播的打击也许是致命的。
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广播在汽车上的份额一直保持着优势,也正是凭着这一优势,交通、私家车广播等主打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频率得以大发展。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对全国33个城市收听调查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在广播人均收听时长总体下降的情况下(由2007年的88.7分钟下降到2012年的81.2分钟,六年下降了7.5%),车载广播人均收听时长却由2007年的13.8分钟上升到2012年的18分钟,上涨了30%(见图1)。⑤如今,CarPlay等车载终端软件的出现,将抑制这种上升的势头。通过移动互联网,听众可以从海量的音频节目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点播收听,那么,传统广播电台在车上的优势地位必将受到挑战。
图1:2007~2012年广播人均每日收听分钟数和人均车上每日收听分钟数比较。数据来源:CSM
除开车外,人们在走路、吃饭、睡前、做家务和运动的时候收听广播的习惯,也将因新平台、新媒介的冲击而发生改变,更丰富的内容、更加个性化的编排、更便捷的渠道和工具、更周到的服务,构成了更美好的体验。广播,这个将近百年的电子媒体该何去何从?
那么,取代传统广播电台的将会是什么呢?它就是互联网音频平台。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高速网络的交互平台,是一个海量音频内容云存储的平台,是通过PC、手机、家用网络音频终端、车载设备、穿戴设备等多渠道分发、分享内容的平台,是一个突破地域、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使用的社交平台,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二、互联网音频平台生态圈的形态
近几年,已经有一些产品在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建设上捷足先登了,上文提到的蜻蜓.fm和喜马拉雅就是其中的先行者。2013年底,笔者曾到公司位于上海的喜马拉雅和蜻蜓.fm参观、交流。当时,喜马拉雅的创始人余建军告诉笔者,喜马拉雅的用户有2500万,他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底用户数量超过1亿。按照那时每天20万次的下载量,用户过亿是轻而易举的。同样雄心勃勃的蜻蜓.fm正尝试与全国各地的电台洽谈合作,并尝试新的经营模式,蜻蜓.fm的CEO杨廷皓介绍说,就是将传统广播中的广告用技术手段去除,换上新的广告,再与电台收益分成,实现双赢新模式。除了喜马拉雅和蜻蜓.fm之外,还有近十个较有影响力的音频App应用,都对传统电台的业务虎视眈眈,它们当中会不会产生巨无霸级别的互联网音频平台呢?
表1:中国主要互联网音频终端产品列表⑥
名称 主要特点 运营时间 用户数量
蜻蜓.fm 以广播直播流聚合为主,有大量传统广播用户,也在向点播方向转型。 3年 8000万
喜马拉雅 以点播为主,有100万条音频资源,力求搭建声音云服务,愿与传统电台合作,承诺一直不收费。 1年半 5000万
考拉FM 吸引众多广播专业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主打车上收听人群。 1年 近3000万 懒人听书 以小说、评书、相声等长音频节目为主要内容。 4年 5000万
啪啪 以照片加声音起家,目前已开始向音频自媒体平台转型。 1年半 2000万
窄播 音频资讯碎片化,音频分析推送,听微博等功能。 1年 500万
面对互联网音频平台在技术、资金和机制方面的优势,传统广播只能且战且退,音频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即将到来。从传统电台到互联网音频平台,广播将会发生哪些变革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从单一平台、单一渠道到多平台、多渠道
过去只有广播电台播出音频节目,有声读物等可以忽略不计。未来,以广播电台为中心的音频传播格局将会改变,除电台外,将会出现几家巨型互联网音频平台,覆盖华语音频内容,再加上已有的有线广播、数字广播、网络电台等,音频内容有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用户从不同路径各取所需。
2.受众从模糊到清晰
由于传统广播收听率调查在中国还停留在日记卡阶段,因此,传统广播对听众的把握是粗放的,很多时候,广播人还是凭借经验和想象来制作节目,听众的需求分散、模糊、无法数据化。在传统广播发达的美国,已经开始广泛采用收听测量仪(PPM)来了解广播听众的收听行为,但归根结底,传统广播无法准确地了解听众的需求,这是技术层面难以解决的。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出现,使得听众的收听行为变成了可以记录、测量和分析的数据,有利于节目的改进。通过大数据分析后生产的内容,将会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3.从听众到用户的变化
传统广播的听众基本上是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者,虽然有热线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互动方式,但他们毕竟还是站在媒体对立的那一边。浙报传媒董事长高海浩曾著文说: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读者改变了!过去他们是被动接受内容传播,现在,他们同时也是新闻内容的创造者。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概括的:“此前被称为受众的人们现在成为参众,那是一种不同的关系,核心就在我的参与。由我的诉求到进入我的圈子交流,从而获得我的愉悦性体验,这是信息社会新老媒体的根本区别。”⑦同样,传统广播的听众将演变为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用户,他们消费音频产品,对产品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参与内容的生产,由过去生产链条的终端变成了音频生态圈中的一环。
4.内容生产格局分散
声音作为媒体的特点决定了音频媒体的伴随性和非独占性。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音频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的20年里,音频内容的制作以广播机构为中心,主要由专业人士完成,呈现出内容集中和制作水准高的特点,但也带来了同质化、数量少等问题。随着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建立,以广播机构为中心生产音频内容的结构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机构和个人成为了音频内容提供商。尤其是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如播客、声优等,将与传统电台的主持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工作。同时,众包、众酬等生产方式被广泛采用,普通听众可以参与内容生产。
5.再专业化、更个性化
传统广播的专业化进程进行了20年,由于频率资源和播出通道的限制,专业化没有彻底实现。换句话说,音频内容的生产还是体现了大众化、综合性的特点,真正个性化的节目很少,更多的是大路货、相似的内容。如:北京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在各地的交通广播中都有类似的节目。在传统广播时代,因为地域分隔,同一类型的节目在不同地区还是各有需求的,但当音频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上分发,海量内容就必须差异化。所以,未来的音频一定是更加专业化、更加分众的内容。专业的内容提供者(PGC)有着节目制作的优势,在更专业化的转型中占有一定优势。新华社陆小华提出了再专业化的概念,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超细分的情况下,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是必然。⑧北京电台的几个专业化栏目《教育面对面》《毛毛狗的故事口袋》《今夜私语时》等在互联网上的表现要远远高于其在传统广播中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改造,它们将是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热门产品。
6.大批音频制作团队的诞生
传统广播因其制作成本低廉和个人操作的特点,一直带有作坊生产的色彩。除了新闻节目和特别节目外,传统广播的内容生产多是由一到两人完成,这就是所谓“好吃不贵”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音频平台上,优质的节目内容变得更加稀缺,这需要优质的制作团队来提供。同时,虽然音频内容是这些制作者的主业,但在互联网世界,他们还需要设计、策划、推广、经营等各式人才,所以,不论是专业的广播工作者,还是新晋的音频爱好者,将会自由地组合成音频制作团队,以合力迎接挑战、参与竞争。不排除仍有单打独斗的制作者,但相信越来越多的音频制作团队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音频内容制作公司将有大发展。
7.流程需要再造
音频内容生产的流程将由串联变为并联,由等级分明变为扁平结构,因为,层级必须减少才能适应多平台、分中心的结构。传统电台需要主动改变,按照互联网的结构改造音频内容生产流程,从而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8.技术发挥统领作用
正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样,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相关技术是成就变革的基础。现在,高速移动通信网络、语音识别、语义分析、音频水印、文字语音互相转化、声音搜索等技术的发展,给音频内容生产带来新的机遇,使得音频内容可以更便捷地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物联网、车联网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表征——能源网的推进,音频内容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都会受到影响。
9.经营的变化
在音频二维码技术打通线上线下之后,传统的广播广告经营将焕发新的活力,在促销和活动营销方面发挥其他媒介无法发挥的优势,实现广告和销售的转化。但是,当互联网音频平台占据主流地位之后,传统的广告形式将逐渐集中到少数巨型音频平台上,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推广、寻找用户都将在利益共同体的分享和互动中完成。因此,你必须要把你的潜在用户转化成用户,把用户转化成忠诚用户,你必须要和他们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渠道。这个渠道不能每天都给用户发广告,这除了把你的客户赶跑以外,什么价值都没有。与此同时,音频内容的版权经营、粉丝经济和衍生产品的经营,都将是互联网音频平台经营的有效方式。 10.监管的变化
对于音频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变化,行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一是制定准入的标准,以确立分级管理的权限;二是对平台的把关,可以参照视频媒体平台的做法;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四是对传统广播平台给予支持,保障其在一定时期内仍能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比如应急广播等。
11.社会资本的进入
过去,广播节目的制作是由财政拨款、广告收入来支撑的,社会资本基本没有介入。互联网音频平台的涌现,将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实际上,已有的音频App都引入了风险投资,喜马拉雅、蜻蜓.fm、啪啪等都吸纳了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这些资本“曲线”进入到音频内容生产的领域,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
12.音频版权逐渐走向法制和规范
音频内容数量不断增长,通过传统电台和互联网音频平台等渠道分发,竞争优质资源和优质内容,自然带来版权的争夺。如今,像评书、小说、相声,还有优质的广播节目,都是各个音频平台争夺、盗版的对象。在音频内容市场刚刚起步、不够规范的情况下,版权的所有者往往投诉无门,问题得不到解决。相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法制保护的跟进,音频内容的版权问题将会有解决的方案。有了法律的保障,音频生产的障碍被清除,将激发音频生产者更大的热情,共同维护音频生产领域的环境规范。
经过以上变化、革新,一个新的音频生态圈将会形成。这将是一个平等的、分散的、合作的、友好的、互利的生态圈。从传统广播电台到互联网音频平台,再到这样一个生态圈,一场新的革命即将开始。
面对这场变革,广播人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更加关注音频技术的革新,更加重视高质量音频内容的生产和优秀主持人、团队的塑造,更加注意保护知识产权,更加紧密地团结协作……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实践传统广播的转型与新生。
(作者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本文编辑:吕晓虹)
注 释
①《罗辑思维》第1季第30期《和你赛跑的不是人》,http://v.ku6.com/show/spLRhYkth_Y786DX2qByWw...html?from=my。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③牛存有 《挖掘广播媒体价值,助力广播媒体营销》,载《中国广播》2014年第1期。
④中华广告网 《2013年广播收听市场分析》,http://www.a.com.cn/info/domestic/2014/0325/265403.html。
⑤《中国广播收听年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011、2012、2013年版。
⑥数据由笔者收集,截至2014年第1季度。
⑦高海浩 《用户驱动与传媒变革》,载《新闻战线》2014年第1期。
⑧陆小华 《再专业化:移动新媒体正构建的新生存逻辑》,载《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第2期。
【关键词】传统广播 互联网 音频平台 变革 音频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互联网对传统电台的影响
2014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当各界人士回顾互联网给广电行业带来的冲击与变化的时候,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忧虑和迷茫。
弹指一挥间,有着强烈媒体属性的互联网如今已经飞黄腾达。人们将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媒体”。2013年8月,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其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中这样说:互联网压根就不是什么“新媒体”,它的本质是新的“母媒体”。换言之,传媒人正在面对的这场变迁,不是什么新媒体大兵压境,而是来自脚下的地层裂变。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强制拆迁,异地重建”。传统媒体将不是被打败,而是被溶解。①
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5.8%。②这就是20年时间发生的变化,从零到数以亿计,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历史。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广播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广播这种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传送声音的媒体一直平稳地发展着。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催生了广播的活力,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整个广播行业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近十年,广播媒体产业规模的发展虽有起伏,但年均增速达到23.49%。③即使是在面对互联网强势挑战的今天,广播仍然凭借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统的收音机听众、私家车主和移动人群中坚守着市场份额。相对于报纸的衰落,电视与互联网的浴血拼杀,广播似乎得以偏安一隅。
调查显示,2013年广播接触率是59.5%,与前几年相比大致持平。2013年全国广播听众规模为6.72亿,较2012年仅增长1.8%。④在快速发展了20年后,广播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拓展听众规模越来越困难,经营创收增长乏力。
笔者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溶解,迟早会轮到广播,而且这一天正在迫近。喜马拉雅、蜻蜓.fm、考拉FM等移动网络收听终端的出现,吹响了替代传统广播的号角。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统计,北京有互联网收听习惯的人占10.6%。3G、4G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通过网络收听电台和音频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电台正被“OTT Radio”绕道超车。2014年3月,苹果发布了支持链接智能车载系统的CarPlay,用户只要将iPhone连接到启用了CarPlay的汽车,不仅可以支持电话、音乐、地图等功能,还支持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CarPlay对传统广播的打击也许是致命的。
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广播在汽车上的份额一直保持着优势,也正是凭着这一优势,交通、私家车广播等主打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频率得以大发展。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对全国33个城市收听调查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在广播人均收听时长总体下降的情况下(由2007年的88.7分钟下降到2012年的81.2分钟,六年下降了7.5%),车载广播人均收听时长却由2007年的13.8分钟上升到2012年的18分钟,上涨了30%(见图1)。⑤如今,CarPlay等车载终端软件的出现,将抑制这种上升的势头。通过移动互联网,听众可以从海量的音频节目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点播收听,那么,传统广播电台在车上的优势地位必将受到挑战。
图1:2007~2012年广播人均每日收听分钟数和人均车上每日收听分钟数比较。数据来源:CSM
除开车外,人们在走路、吃饭、睡前、做家务和运动的时候收听广播的习惯,也将因新平台、新媒介的冲击而发生改变,更丰富的内容、更加个性化的编排、更便捷的渠道和工具、更周到的服务,构成了更美好的体验。广播,这个将近百年的电子媒体该何去何从?
那么,取代传统广播电台的将会是什么呢?它就是互联网音频平台。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高速网络的交互平台,是一个海量音频内容云存储的平台,是通过PC、手机、家用网络音频终端、车载设备、穿戴设备等多渠道分发、分享内容的平台,是一个突破地域、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使用的社交平台,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二、互联网音频平台生态圈的形态
近几年,已经有一些产品在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建设上捷足先登了,上文提到的蜻蜓.fm和喜马拉雅就是其中的先行者。2013年底,笔者曾到公司位于上海的喜马拉雅和蜻蜓.fm参观、交流。当时,喜马拉雅的创始人余建军告诉笔者,喜马拉雅的用户有2500万,他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底用户数量超过1亿。按照那时每天20万次的下载量,用户过亿是轻而易举的。同样雄心勃勃的蜻蜓.fm正尝试与全国各地的电台洽谈合作,并尝试新的经营模式,蜻蜓.fm的CEO杨廷皓介绍说,就是将传统广播中的广告用技术手段去除,换上新的广告,再与电台收益分成,实现双赢新模式。除了喜马拉雅和蜻蜓.fm之外,还有近十个较有影响力的音频App应用,都对传统电台的业务虎视眈眈,它们当中会不会产生巨无霸级别的互联网音频平台呢?
表1:中国主要互联网音频终端产品列表⑥
名称 主要特点 运营时间 用户数量
蜻蜓.fm 以广播直播流聚合为主,有大量传统广播用户,也在向点播方向转型。 3年 8000万
喜马拉雅 以点播为主,有100万条音频资源,力求搭建声音云服务,愿与传统电台合作,承诺一直不收费。 1年半 5000万
考拉FM 吸引众多广播专业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主打车上收听人群。 1年 近3000万 懒人听书 以小说、评书、相声等长音频节目为主要内容。 4年 5000万
啪啪 以照片加声音起家,目前已开始向音频自媒体平台转型。 1年半 2000万
窄播 音频资讯碎片化,音频分析推送,听微博等功能。 1年 500万
面对互联网音频平台在技术、资金和机制方面的优势,传统广播只能且战且退,音频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即将到来。从传统电台到互联网音频平台,广播将会发生哪些变革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从单一平台、单一渠道到多平台、多渠道
过去只有广播电台播出音频节目,有声读物等可以忽略不计。未来,以广播电台为中心的音频传播格局将会改变,除电台外,将会出现几家巨型互联网音频平台,覆盖华语音频内容,再加上已有的有线广播、数字广播、网络电台等,音频内容有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用户从不同路径各取所需。
2.受众从模糊到清晰
由于传统广播收听率调查在中国还停留在日记卡阶段,因此,传统广播对听众的把握是粗放的,很多时候,广播人还是凭借经验和想象来制作节目,听众的需求分散、模糊、无法数据化。在传统广播发达的美国,已经开始广泛采用收听测量仪(PPM)来了解广播听众的收听行为,但归根结底,传统广播无法准确地了解听众的需求,这是技术层面难以解决的。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出现,使得听众的收听行为变成了可以记录、测量和分析的数据,有利于节目的改进。通过大数据分析后生产的内容,将会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3.从听众到用户的变化
传统广播的听众基本上是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者,虽然有热线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互动方式,但他们毕竟还是站在媒体对立的那一边。浙报传媒董事长高海浩曾著文说: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读者改变了!过去他们是被动接受内容传播,现在,他们同时也是新闻内容的创造者。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概括的:“此前被称为受众的人们现在成为参众,那是一种不同的关系,核心就在我的参与。由我的诉求到进入我的圈子交流,从而获得我的愉悦性体验,这是信息社会新老媒体的根本区别。”⑦同样,传统广播的听众将演变为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用户,他们消费音频产品,对产品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参与内容的生产,由过去生产链条的终端变成了音频生态圈中的一环。
4.内容生产格局分散
声音作为媒体的特点决定了音频媒体的伴随性和非独占性。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音频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的20年里,音频内容的制作以广播机构为中心,主要由专业人士完成,呈现出内容集中和制作水准高的特点,但也带来了同质化、数量少等问题。随着互联网音频平台的建立,以广播机构为中心生产音频内容的结构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机构和个人成为了音频内容提供商。尤其是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如播客、声优等,将与传统电台的主持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工作。同时,众包、众酬等生产方式被广泛采用,普通听众可以参与内容生产。
5.再专业化、更个性化
传统广播的专业化进程进行了20年,由于频率资源和播出通道的限制,专业化没有彻底实现。换句话说,音频内容的生产还是体现了大众化、综合性的特点,真正个性化的节目很少,更多的是大路货、相似的内容。如:北京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在各地的交通广播中都有类似的节目。在传统广播时代,因为地域分隔,同一类型的节目在不同地区还是各有需求的,但当音频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上分发,海量内容就必须差异化。所以,未来的音频一定是更加专业化、更加分众的内容。专业的内容提供者(PGC)有着节目制作的优势,在更专业化的转型中占有一定优势。新华社陆小华提出了再专业化的概念,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超细分的情况下,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是必然。⑧北京电台的几个专业化栏目《教育面对面》《毛毛狗的故事口袋》《今夜私语时》等在互联网上的表现要远远高于其在传统广播中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改造,它们将是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热门产品。
6.大批音频制作团队的诞生
传统广播因其制作成本低廉和个人操作的特点,一直带有作坊生产的色彩。除了新闻节目和特别节目外,传统广播的内容生产多是由一到两人完成,这就是所谓“好吃不贵”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音频平台上,优质的节目内容变得更加稀缺,这需要优质的制作团队来提供。同时,虽然音频内容是这些制作者的主业,但在互联网世界,他们还需要设计、策划、推广、经营等各式人才,所以,不论是专业的广播工作者,还是新晋的音频爱好者,将会自由地组合成音频制作团队,以合力迎接挑战、参与竞争。不排除仍有单打独斗的制作者,但相信越来越多的音频制作团队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音频内容制作公司将有大发展。
7.流程需要再造
音频内容生产的流程将由串联变为并联,由等级分明变为扁平结构,因为,层级必须减少才能适应多平台、分中心的结构。传统电台需要主动改变,按照互联网的结构改造音频内容生产流程,从而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8.技术发挥统领作用
正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样,互联网音频平台的相关技术是成就变革的基础。现在,高速移动通信网络、语音识别、语义分析、音频水印、文字语音互相转化、声音搜索等技术的发展,给音频内容生产带来新的机遇,使得音频内容可以更便捷地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物联网、车联网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表征——能源网的推进,音频内容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都会受到影响。
9.经营的变化
在音频二维码技术打通线上线下之后,传统的广播广告经营将焕发新的活力,在促销和活动营销方面发挥其他媒介无法发挥的优势,实现广告和销售的转化。但是,当互联网音频平台占据主流地位之后,传统的广告形式将逐渐集中到少数巨型音频平台上,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推广、寻找用户都将在利益共同体的分享和互动中完成。因此,你必须要把你的潜在用户转化成用户,把用户转化成忠诚用户,你必须要和他们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渠道。这个渠道不能每天都给用户发广告,这除了把你的客户赶跑以外,什么价值都没有。与此同时,音频内容的版权经营、粉丝经济和衍生产品的经营,都将是互联网音频平台经营的有效方式。 10.监管的变化
对于音频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变化,行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一是制定准入的标准,以确立分级管理的权限;二是对平台的把关,可以参照视频媒体平台的做法;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四是对传统广播平台给予支持,保障其在一定时期内仍能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比如应急广播等。
11.社会资本的进入
过去,广播节目的制作是由财政拨款、广告收入来支撑的,社会资本基本没有介入。互联网音频平台的涌现,将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实际上,已有的音频App都引入了风险投资,喜马拉雅、蜻蜓.fm、啪啪等都吸纳了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这些资本“曲线”进入到音频内容生产的领域,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
12.音频版权逐渐走向法制和规范
音频内容数量不断增长,通过传统电台和互联网音频平台等渠道分发,竞争优质资源和优质内容,自然带来版权的争夺。如今,像评书、小说、相声,还有优质的广播节目,都是各个音频平台争夺、盗版的对象。在音频内容市场刚刚起步、不够规范的情况下,版权的所有者往往投诉无门,问题得不到解决。相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法制保护的跟进,音频内容的版权问题将会有解决的方案。有了法律的保障,音频生产的障碍被清除,将激发音频生产者更大的热情,共同维护音频生产领域的环境规范。
经过以上变化、革新,一个新的音频生态圈将会形成。这将是一个平等的、分散的、合作的、友好的、互利的生态圈。从传统广播电台到互联网音频平台,再到这样一个生态圈,一场新的革命即将开始。
面对这场变革,广播人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更加关注音频技术的革新,更加重视高质量音频内容的生产和优秀主持人、团队的塑造,更加注意保护知识产权,更加紧密地团结协作……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实践传统广播的转型与新生。
(作者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本文编辑:吕晓虹)
注 释
①《罗辑思维》第1季第30期《和你赛跑的不是人》,http://v.ku6.com/show/spLRhYkth_Y786DX2qByWw...html?from=my。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③牛存有 《挖掘广播媒体价值,助力广播媒体营销》,载《中国广播》2014年第1期。
④中华广告网 《2013年广播收听市场分析》,http://www.a.com.cn/info/domestic/2014/0325/265403.html。
⑤《中国广播收听年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011、2012、2013年版。
⑥数据由笔者收集,截至2014年第1季度。
⑦高海浩 《用户驱动与传媒变革》,载《新闻战线》2014年第1期。
⑧陆小华 《再专业化:移动新媒体正构建的新生存逻辑》,载《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