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而是融入了很多新鲜内容,除了传统的美术教育,还有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中,美育早有定义,即通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种形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所以,美育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从理论到实践涉及多门课程内容。本文仅对美术教育进行探究,结合笔者多年美术教育经验,对现代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93-02
引 言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美育。现在很多学校大力提倡美育,以丰富学生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审美的认知,实现更高的自身价值。
一、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实现现代化审美教育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初中阶段,教师进行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美需要个人去创造。例如,对于孕婦来说,一个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宝宝健康地诞生。蔡元培先生曾言:“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现代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个人在生活环境中创造美的事物,进行美的活动,增强自身的创造想象力,形成审美的意识和人生态度,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2.有利于美育理论研究
审美教育一直是美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很多理论有所联系,与德育最相关。美育和德育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整体素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但是,美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德育仅仅关注人的道德,美育则关注人的全部。因此,审美教育的影响范围更广,对美育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3.有利于构建受众文化心理结构
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面临的受众是不同的,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讲,审美教育可以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感受。而学生不仅需要懂得欣赏美,还需要有创造美的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拥有审美意识,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审美素养。
二、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
学校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是青少年对美术产生兴趣并形成美术意识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目前,学校对美术教育并不重视,一些学校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普通美术教学时间经常会被其他学科教学挤占。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很难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单纯地将“绘画”这样的基础知识当成美育,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无法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美育。
2.资源配置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美术教学方法。但是,很多边远地区和小城市的学校无法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要求,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导致泥塑、雕刻、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美学专业素养,对很多美育观念没有理解透彻,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美学学习。此外,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师匮乏,很多美术人才不会选择去偏远地区的学校执教,致使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无法顺利开展。
3.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部分教师不重视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自行看书学习,致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审美能力不足[2]。例如,在教学《日出印象》一课时,部分教师只会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不会详细地带领学生从构图布局和画面的色彩关系、空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学习美术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真实、有效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基础的色彩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技法的具体赏析。如这幅画中运用了很多色彩方面的技法,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黑色等色彩的表现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让那一轮红日及水中的倒影给人鲜活的感受,画面中的几抹蓝色、寥寥几笔勾画的船只和太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和空间感。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后,会想要有更佳的审美视野、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拥有表达、模仿和再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1.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例如,在教学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如果单纯地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不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些什么,只会认为画面杂乱无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全面了解画作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画派风格和这幅画诞生的历史事件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事件的画作。看似有些恐怖的图画表现了无辜受害群众情感上的痛苦和恐惧,是毕加索对该事件的态度和反应。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扩展学习,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后,即使再遇到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也会尽量克服困难,深入学习。 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求知欲。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者面对的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美的形象,会对这个美的事物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能激发和调动欣赏者展开积极的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造。在理解、欣赏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具体地理解美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长时间美的熏陶,强化了美感,培养了美学思维。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引导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雕塑”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观察雕塑。多方面观察不仅是对客观存在的雕塑进行简单的复制,还是通过内心的感悟获取事物的内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构图的法则和对雕塑的观察,将看到的内容雕塑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物体的空间关系与造型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培養学生的创作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的同时,真正地成为有创意的艺术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联系及作品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体验新的审美生活。
4.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美术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美术教师不能只是枯燥地讲解知识,应在教学中添加和生活有关的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美的魅力。例如,一些中学生很喜欢涂鸦,但是,在学校涂鸦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衣服的涂鸦设计,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想要表现的内容在白色T恤上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分组进行涂鸦设计,在结束后,一起评比。为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师教学时更加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创作能力。
5.通过美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3]。如今,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廊,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认知和对艺术的理解,还可以感悟人生的哲理。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及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结 语
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思考,还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针对目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凌国荣.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4.
姚振雷.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龙健才,李映山,龙雅.论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07(06):94-98.
作者简介:林月森(1971.5—),男,广东英德人,本科学历。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93-02
引 言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美育。现在很多学校大力提倡美育,以丰富学生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审美的认知,实现更高的自身价值。
一、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实现现代化审美教育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初中阶段,教师进行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美需要个人去创造。例如,对于孕婦来说,一个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宝宝健康地诞生。蔡元培先生曾言:“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现代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个人在生活环境中创造美的事物,进行美的活动,增强自身的创造想象力,形成审美的意识和人生态度,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2.有利于美育理论研究
审美教育一直是美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很多理论有所联系,与德育最相关。美育和德育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整体素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但是,美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德育仅仅关注人的道德,美育则关注人的全部。因此,审美教育的影响范围更广,对美育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3.有利于构建受众文化心理结构
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面临的受众是不同的,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的受众来讲,审美教育可以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感受。而学生不仅需要懂得欣赏美,还需要有创造美的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拥有审美意识,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审美素养。
二、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
学校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是青少年对美术产生兴趣并形成美术意识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目前,学校对美术教育并不重视,一些学校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普通美术教学时间经常会被其他学科教学挤占。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很难在美术课堂上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单纯地将“绘画”这样的基础知识当成美育,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无法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美育。
2.资源配置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美术教学方法。但是,很多边远地区和小城市的学校无法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要求,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导致泥塑、雕刻、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美学专业素养,对很多美育观念没有理解透彻,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美学学习。此外,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师匮乏,很多美术人才不会选择去偏远地区的学校执教,致使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无法顺利开展。
3.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部分教师不重视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自行看书学习,致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审美能力不足[2]。例如,在教学《日出印象》一课时,部分教师只会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不会详细地带领学生从构图布局和画面的色彩关系、空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学习美术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真实、有效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基础的色彩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技法的具体赏析。如这幅画中运用了很多色彩方面的技法,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黑色等色彩的表现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让那一轮红日及水中的倒影给人鲜活的感受,画面中的几抹蓝色、寥寥几笔勾画的船只和太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和空间感。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后,会想要有更佳的审美视野、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拥有表达、模仿和再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1.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例如,在教学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如果单纯地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不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些什么,只会认为画面杂乱无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全面了解画作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画派风格和这幅画诞生的历史事件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事件的画作。看似有些恐怖的图画表现了无辜受害群众情感上的痛苦和恐惧,是毕加索对该事件的态度和反应。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扩展学习,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兴趣后,即使再遇到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也会尽量克服困难,深入学习。 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求知欲。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者面对的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美的形象,会对这个美的事物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能激发和调动欣赏者展开积极的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造。在理解、欣赏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具体地理解美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长时间美的熏陶,强化了美感,培养了美学思维。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引导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雕塑”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观察雕塑。多方面观察不仅是对客观存在的雕塑进行简单的复制,还是通过内心的感悟获取事物的内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构图的法则和对雕塑的观察,将看到的内容雕塑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物体的空间关系与造型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培養学生的创作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的同时,真正地成为有创意的艺术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联系及作品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体验新的审美生活。
4.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美术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美术教师不能只是枯燥地讲解知识,应在教学中添加和生活有关的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美的魅力。例如,一些中学生很喜欢涂鸦,但是,在学校涂鸦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衣服的涂鸦设计,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想要表现的内容在白色T恤上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分组进行涂鸦设计,在结束后,一起评比。为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师教学时更加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创作能力。
5.通过美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3]。如今,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廊,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认知和对艺术的理解,还可以感悟人生的哲理。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及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结 语
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思考,还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针对目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凌国荣.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4.
姚振雷.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龙健才,李映山,龙雅.论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07(06):94-98.
作者简介:林月森(1971.5—),男,广东英德人,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