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适宜的生活场所,而任何的场所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肌理、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人文结构,这些特质共同决定了场所的“灵魂”,而场所的灵魂便是“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是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上潜在的“精神世界”,对应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直指人类情感部分,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媒介,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被人感知到,能激起人类的心灵的共鸣。它反应的是场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气氛、特质与差异。本文便从场所、场所精神等多方面来探讨场所精神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场所精神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四大意义。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
一、关于场所精神之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
物质世界发展到今天,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变得相当成熟,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渴望快速、高效、多元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新社会背景之下,无数追求短期利益和普遍适应性的景观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们拥有普适的功能和看似美好的形式,然而就在这样的设计之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体验中缺少了什么?他们有些不满意了,人们的直接体验是各个城市也越来越像了,没有特色,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好像缺少了个性。于是无数设计师开始反思,仅满足于功能和视觉冲击的设计能够满足当下公众吗?
实际上,人们的生活除了依附于物质世界,更受着精神世界的影响,精神的富足才能最终满足当下。
而现在很多景观设计正是缺少一种能够与人类世界产生反应,直指人类情感的元素,这种元素便是浸润在环境景观中的“灵魂”,而诺曼·舒兹称这种景观的“灵魂”为“场所精神”。它反应的是场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气氛、特质与差异,更注重人情感的归属及认同感,一个城市的场所精神便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的所在。
任何场所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肌理、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人文结构,这些特质共同决定了场所的“灵魂”,而场所的灵魂便是“场所精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被人感知到,同时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能激起人类的心灵的共鸣。随着历史的脚步,空间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人文结构等会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场所精神也是在社会的变迁中的不断地演变着,同时它还受着相邻场所的影响,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过来,场所精神成为了景观变迁的重要依据,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指导。也就是说场所精神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反过来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场所精神的发展是具有可变性的。它会伴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取决于这个场所里面加入的内容,如新思想,新文化、新概念等的加入,场所的变化更像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今天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摸样,并非是人类一开始出现便有的,而是人类在应对后续的地球自然环境演变之下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人类适应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场所精神的形成也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变迁之下做出的有利选择,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场所的
存在。
如果人精神的发展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人的精神=自身条件+后天教育+社会影响,那么场所精神的发展也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场所精神=自然物质条件+人的改造+社会发展影响+相邻场所影响。首先场所精神受着场所本身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来自地形地貌、气候、阳光等物理方面的限制,这是场所精神的首要限制。场所精神也接受着人的改造,人们需要这片场所能承载他们的不同的生活意义、期盼及需求,而人的改造和场所呈现什么样的特质有着直接联系。然后场所精神受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场所精神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条件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最后它还受着相邻场所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时间”上的影响,那么自然条件、人的改造和相邻场所的影响便是“空间”的限制,而“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便形成了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场所精神的根源所在,场所精神与地域特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承。
在场所中具体的能够体现场所精神的景观要素便是设计师的具体营造方式,如建筑物的设计、水的应用、植物的搭配、光线的调整等一切的“物”承载了场所精神,又体现着场所精神。
二、如何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
1.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的不可复制的名片,是时间流过城市留下的记忆,是这个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能够联系不同时间段上的城市,使不同时间段上的城市拥有相同的文化“源”,这个文化“源”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使其不偏向。我们的设计应该尊敬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场所精神,应该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延续文脉、展望未来。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不是对历史的一味照搬,现在很多商业区修建了很多仿古建筑,设计师更多的是照抄了古代建筑的形式外在,只有古建筑的外衣,而缺少对古代建筑的消化理解,这些理解包括对古代建筑的营造方式、建筑材料的应用、古建筑说蕴藏的文化等因素的理解。历史不是刻在石板上的用于介绍的文字,也不仅仅是一座雕塑,它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师打造的场所的整体氛围让人间接感受历史的,如具有历史感的符号、材料、色彩的应用以及光线的调整,这些手段足以让人心灵上回到过去。
2.彰显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场所精神的根源所在, 而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正是寻求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元素,包括城市内在的精神风貌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从风格、造型等方面入手,充分展现城市的地
域性。
3.体现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有其公众性,场所精神只有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才能让公众自发参与,才能更好的使公众产生认同感,从而产生归宿感。
4.体现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的凝聚力、价值观、信仰等,具有向心性,是一个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场所精神正是包含了民族精神,而饱含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更能够使民族精神深深的扎根于族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结束语
而今天有很多景观设计不重视场地本身的自然条件,不关注场地背后的历史人文特色、社会形态等,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而这样的设计正在磨灭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使人对场所的认同感、归属感日益减退。所以当前景观设计在功能满足公共需求,并且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才会长久地不失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协调好自然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2] [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伊培桐)中国建筑出版社1985.
[4] [英]卡莫纳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11.
[5] [法]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姚孟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
一、关于场所精神之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
物质世界发展到今天,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变得相当成熟,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渴望快速、高效、多元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新社会背景之下,无数追求短期利益和普遍适应性的景观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们拥有普适的功能和看似美好的形式,然而就在这样的设计之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体验中缺少了什么?他们有些不满意了,人们的直接体验是各个城市也越来越像了,没有特色,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好像缺少了个性。于是无数设计师开始反思,仅满足于功能和视觉冲击的设计能够满足当下公众吗?
实际上,人们的生活除了依附于物质世界,更受着精神世界的影响,精神的富足才能最终满足当下。
而现在很多景观设计正是缺少一种能够与人类世界产生反应,直指人类情感的元素,这种元素便是浸润在环境景观中的“灵魂”,而诺曼·舒兹称这种景观的“灵魂”为“场所精神”。它反应的是场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气氛、特质与差异,更注重人情感的归属及认同感,一个城市的场所精神便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的所在。
任何场所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肌理、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人文结构,这些特质共同决定了场所的“灵魂”,而场所的灵魂便是“场所精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被人感知到,同时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能激起人类的心灵的共鸣。随着历史的脚步,空间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人文结构等会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场所精神也是在社会的变迁中的不断地演变着,同时它还受着相邻场所的影响,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过来,场所精神成为了景观变迁的重要依据,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指导。也就是说场所精神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反过来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场所精神的发展是具有可变性的。它会伴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取决于这个场所里面加入的内容,如新思想,新文化、新概念等的加入,场所的变化更像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今天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摸样,并非是人类一开始出现便有的,而是人类在应对后续的地球自然环境演变之下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人类适应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场所精神的形成也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变迁之下做出的有利选择,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场所的
存在。
如果人精神的发展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人的精神=自身条件+后天教育+社会影响,那么场所精神的发展也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场所精神=自然物质条件+人的改造+社会发展影响+相邻场所影响。首先场所精神受着场所本身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来自地形地貌、气候、阳光等物理方面的限制,这是场所精神的首要限制。场所精神也接受着人的改造,人们需要这片场所能承载他们的不同的生活意义、期盼及需求,而人的改造和场所呈现什么样的特质有着直接联系。然后场所精神受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场所精神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条件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最后它还受着相邻场所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时间”上的影响,那么自然条件、人的改造和相邻场所的影响便是“空间”的限制,而“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便形成了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场所精神的根源所在,场所精神与地域特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承。
在场所中具体的能够体现场所精神的景观要素便是设计师的具体营造方式,如建筑物的设计、水的应用、植物的搭配、光线的调整等一切的“物”承载了场所精神,又体现着场所精神。
二、如何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
1.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的不可复制的名片,是时间流过城市留下的记忆,是这个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能够联系不同时间段上的城市,使不同时间段上的城市拥有相同的文化“源”,这个文化“源”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使其不偏向。我们的设计应该尊敬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场所精神,应该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延续文脉、展望未来。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不是对历史的一味照搬,现在很多商业区修建了很多仿古建筑,设计师更多的是照抄了古代建筑的形式外在,只有古建筑的外衣,而缺少对古代建筑的消化理解,这些理解包括对古代建筑的营造方式、建筑材料的应用、古建筑说蕴藏的文化等因素的理解。历史不是刻在石板上的用于介绍的文字,也不仅仅是一座雕塑,它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师打造的场所的整体氛围让人间接感受历史的,如具有历史感的符号、材料、色彩的应用以及光线的调整,这些手段足以让人心灵上回到过去。
2.彰显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场所精神的根源所在, 而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正是寻求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元素,包括城市内在的精神风貌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从风格、造型等方面入手,充分展现城市的地
域性。
3.体现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有其公众性,场所精神只有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才能让公众自发参与,才能更好的使公众产生认同感,从而产生归宿感。
4.体现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的凝聚力、价值观、信仰等,具有向心性,是一个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场所精神正是包含了民族精神,而饱含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更能够使民族精神深深的扎根于族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结束语
而今天有很多景观设计不重视场地本身的自然条件,不关注场地背后的历史人文特色、社会形态等,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而这样的设计正在磨灭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使人对场所的认同感、归属感日益减退。所以当前景观设计在功能满足公共需求,并且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才会长久地不失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协调好自然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2] [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伊培桐)中国建筑出版社1985.
[4] [英]卡莫纳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11.
[5] [法]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姚孟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