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发师陶德》是蒂姆·波顿哥特风格尤为突出的电影之一。通过对电影中光影,色彩等影响造型元素的分析研究,来展现电影中荒诞的黑色幽默和对人性真善美的思考。
【关键词】:《理发师陶德》;哥特;影响造型
哥特电影受哥特文化中黑暗,野蛮,恐怖等意境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影风格,加之丰富的影响造型元素,将黑色幽默,死亡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却将这种风格游刃有余的运用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而《理发师陶德》则是将哥特风格贯彻到底的一部。这部电影改编自百老汇同名歌剧,灰蒙蒙的背景,阴冷的氛围,苍白的面容,彭涌而出的鲜血,无不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使之感受黑暗,感受冰冷,感受愤怒。
一、《理发师陶德》中光影造型
电影之所以不同于平面艺术,主要在于对“光”的运用,光影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心境,就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也凸显了氛围。《理发师陶德》整体偏暗,大环境总是笼罩着灰蒙蒙的雾气,但就是在这之中运用的光影元素更突出了陶德内心的绝望。最典型的的当属回忆与现实中光影元素的运用,当陶德回忆与妻子曾经的美好生活时,光线柔和而明朗,一切都笼罩在温暖的阳光中,每个人的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但在现实中,苍白而僵硬的面容也笼罩着灰色,只有浑浊的路灯似乎还在提醒人们,这是人间,到处都笼罩着死亡气息,光影的运用将对美好的向往和现实的冰冷进行了有利对比,强大的反差将陶德由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嗜血成性的杀人狂魔。而在现实中,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店中红灯笼射出的红光将每个到店的食客的脸上都映上了一抹血色,突出了人吃人的残酷现实,也反映了这个冷漠无情的现实环境。在楼上,陶德的理发厅中,灰黑的环境中,唯有窗外的光射进屋内,照到人物的身上,将人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似乎更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和杀人的欲望。剃刀转动下发出的光,映到陶德的脸上,一股冰冷的感觉让人毛骨悚然,预示着将要进行一场极为残忍的杀害。电影中光影的运用将陶德的悲愤情绪展现,也让观众思考在残酷现实逼迫中的人性的抉择。
二、《理发师陶德》中色彩造型
在电影的创作中,离不开色彩的烘托,色彩更能充分而理性的表达人物情感,既丰富了画面感,又将人物内心世界具象化,对一部电影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丰富色彩元素也赋予了电影丰富的内涵,就像红色的出现或者象征着激情或者象征着鲜血,黑色,灰色则给人压抑的感觉。蒂姆·波顿游刃有余的掌握并应用色彩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同时,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极为夸张,时而灰暗至极,时而丰富多彩,给观众营造了极富想象力的画面感的氛围。《理发师陶德》中,色彩并不丰富,整体都以黑白灰为主,人物苍白的面容,灰色的服装,暗黑色的船只,街道和理发店,一切都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唯有那偶尔跳动的红色格外刺眼。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主人公陶德复仇的决心展现,在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比复仇更重要。
蒂姆·波顿采用暗色为主基调,大片大片灰暗的色彩为故事的背景色,全片主要以黑白为主。而在电影的黑白色彩单调的画面中,反差最突出的要数红色。在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的着装上,红色的发饰和衣服在灰暗的背景和人群中时而扎眼,时而融为一体,这也展现了拉维特夫人对爱情的憧憬和人性的残忍和贪婪。而在人肉馅饼店中挂着的红色灯笼将每个食客脸上都映出了一抹血色,这在黑暗的背景中显得极具血性,突出了人吃人的贪婪欲望。同样的红色也多次出现在法官身上,当阴险的法官垂涎于陶德妻子时,他的红色燕尾服在画面中及其刺眼。红色在法官的身上不只一次出现,当法官将爱慕乔安娜的安东尼请进家中坐在红色的大皮椅上时,当他施计将露西骗到家中时,出现了大片的红色和无数跳动红色火苗的蜡烛,在法官身上红色的出现一次比一次刺眼,也凸显了人物贪婪的兽性。而这些红色的出现却远不及血液迸溅出时的红色刺眼,那种在大动脉喷涌而出的暗红色的血浆,让观众感受到了陶德对社会深深的厌恶和放肆的宣泄,当他划过曾经为他带来极大伤害的人的脖子时,他似乎把所有的聚积的仇恨完全释放,但是积压的兽性越来越多,最终在错杀妻子之后,他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鲜红的血液流过他最爱的妻子时,一切罪恶似乎都得到了解脱。蒂姆·波顿将红与黑的强烈对比来暗指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性的摧毁以及人性的强烈抗争。
三、《理发师陶德》中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电影特有的影响造型元素,通过蒙太奇的组接,使镜头完整流畅,传情达意。镜头语言就像是一张嘴,起着语言的重要作用。而镜头的选择,组接,取舍大大影响着电影的最终效果。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长镜头的使用是他影片的一大特色,近景、特写也运用较为频繁。通常来说,长镜头的作用主要是再现事物的原貌,体现真实性,而在波顿的电影里,长镜头使空间更具延长性,从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氛围。《理发师陶德》片头用3D效果制作的长镜头一气呵成,展现了血淋淋的人肉加工片段足以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也足以看出蒂姆·波顿对B级片的致敬,为影片奠定了黑色,暴力,血腥等基调。电影中,这种恐怖氛围的渲染也用特写镜头展现,当陶德用剃刀复仇时,喷涌的鲜血留在陶德的脸上,陶德愤怒僵硬的脸加上不断喷涌而出的血,都展现出哥特式的黑暗。
蒂姆·波顿的电影通常以黑暗,恐怖,血腥为主要叙事背景,但并非都像B级片一样粗糙,往往镜头精致,略带美感,既将生与死的悲凉展现,又将恐怖效果诗意化,更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在《理发师陶德》中,较为浪漫而戏剧性的镜头语言出现在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的幻想中,这是一个虽然狠毒却为爱痴狂的女人,在她的幻想生活中,陶德不再冷面,不再拥有一心复仇的决心,而是将所有的仇恨放下,与她一起开始美好的新生活。镜头由原本昏暗的场景转为梦幻般的明亮的海边,陶德和拉维特夫人的着装也由暗色系变为了类似于中世纪非常华丽且有点戏谑的样子,画面温馨且幸福。而同样的镜头语言也出现在陶德对过去的幻想中,由于对妻子的过分依恋和现实的残酷,使陶德沉浸于过去与妻子的美好生活中无法自拔,在陶德的幻想世界中,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陶德与妻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与现实中没有血色,面容僵硬的陶德形成了强烈对比。幻想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是拉维特夫人的幻想世界,还是陶德对过去的依恋,都展现了现实中的冷血和残忍。
四、《理发师陶德》中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是电影中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通过人物造型元素,表达导演思想,烘托影片氛围。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设计都有着浓郁的波顿色彩,时而色彩夸张时而冷峻阴暗的妆容,加上极具个性化的服装和配饰,都使人物充满了戏剧性和非正常化,也为电影的叙事增色不少。
在《理发师陶德》中,人物造型完全体现了哥特风格的特点,凹凸的脸颊,凹陷的双眼,惨白的面容,凌乱的头发等等。主人公陶德从头到脚的黑装使得他苍白的面容和深陷的眼圈异常扎眼,也展现了他带有仇恨的黑暗的内心,复仇使他蒙蔽了双眼,感受不到世间的真情最终错杀自己心爱的妻子,完结悲剧般的一生。拉维特夫人的那种阴森怪诞的人物造型可谓是影片的亮点,惨白凹凸的面容加之浓重的眼线,以及凌乱诡异的发型,黑色的服装,整个人物的造型就是典型的女巫造型,带有着一丝邪气,但是她对陶德的痴情又会让人感觉不到她的邪恶,反而成了一个渴望爱情的孤独女人,让人生怜。导演通过诡异荒诞的人物造型,穿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特有的孤独。
仇恨的火焰蒙蔽了陶德的双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爱情的魔力泯灭了拉维特夫人的良知,最终葬身火海。荒诞、阴暗、谋杀,蒂姆·波顿把这些他习以为常的元素通过丰富的影响造型元素发挥到了极致,造就了这部令人窒息的《理发师陶德》。
参考文献:
[1]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理发师陶德》;哥特;影响造型
哥特电影受哥特文化中黑暗,野蛮,恐怖等意境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影风格,加之丰富的影响造型元素,将黑色幽默,死亡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却将这种风格游刃有余的运用在各种题材的电影中,而《理发师陶德》则是将哥特风格贯彻到底的一部。这部电影改编自百老汇同名歌剧,灰蒙蒙的背景,阴冷的氛围,苍白的面容,彭涌而出的鲜血,无不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使之感受黑暗,感受冰冷,感受愤怒。
一、《理发师陶德》中光影造型
电影之所以不同于平面艺术,主要在于对“光”的运用,光影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心境,就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也凸显了氛围。《理发师陶德》整体偏暗,大环境总是笼罩着灰蒙蒙的雾气,但就是在这之中运用的光影元素更突出了陶德内心的绝望。最典型的的当属回忆与现实中光影元素的运用,当陶德回忆与妻子曾经的美好生活时,光线柔和而明朗,一切都笼罩在温暖的阳光中,每个人的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但在现实中,苍白而僵硬的面容也笼罩着灰色,只有浑浊的路灯似乎还在提醒人们,这是人间,到处都笼罩着死亡气息,光影的运用将对美好的向往和现实的冰冷进行了有利对比,强大的反差将陶德由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嗜血成性的杀人狂魔。而在现实中,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店中红灯笼射出的红光将每个到店的食客的脸上都映上了一抹血色,突出了人吃人的残酷现实,也反映了这个冷漠无情的现实环境。在楼上,陶德的理发厅中,灰黑的环境中,唯有窗外的光射进屋内,照到人物的身上,将人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似乎更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和杀人的欲望。剃刀转动下发出的光,映到陶德的脸上,一股冰冷的感觉让人毛骨悚然,预示着将要进行一场极为残忍的杀害。电影中光影的运用将陶德的悲愤情绪展现,也让观众思考在残酷现实逼迫中的人性的抉择。
二、《理发师陶德》中色彩造型
在电影的创作中,离不开色彩的烘托,色彩更能充分而理性的表达人物情感,既丰富了画面感,又将人物内心世界具象化,对一部电影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丰富色彩元素也赋予了电影丰富的内涵,就像红色的出现或者象征着激情或者象征着鲜血,黑色,灰色则给人压抑的感觉。蒂姆·波顿游刃有余的掌握并应用色彩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同时,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极为夸张,时而灰暗至极,时而丰富多彩,给观众营造了极富想象力的画面感的氛围。《理发师陶德》中,色彩并不丰富,整体都以黑白灰为主,人物苍白的面容,灰色的服装,暗黑色的船只,街道和理发店,一切都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唯有那偶尔跳动的红色格外刺眼。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主人公陶德复仇的决心展现,在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比复仇更重要。
蒂姆·波顿采用暗色为主基调,大片大片灰暗的色彩为故事的背景色,全片主要以黑白为主。而在电影的黑白色彩单调的画面中,反差最突出的要数红色。在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的着装上,红色的发饰和衣服在灰暗的背景和人群中时而扎眼,时而融为一体,这也展现了拉维特夫人对爱情的憧憬和人性的残忍和贪婪。而在人肉馅饼店中挂着的红色灯笼将每个食客脸上都映出了一抹血色,这在黑暗的背景中显得极具血性,突出了人吃人的贪婪欲望。同样的红色也多次出现在法官身上,当阴险的法官垂涎于陶德妻子时,他的红色燕尾服在画面中及其刺眼。红色在法官的身上不只一次出现,当法官将爱慕乔安娜的安东尼请进家中坐在红色的大皮椅上时,当他施计将露西骗到家中时,出现了大片的红色和无数跳动红色火苗的蜡烛,在法官身上红色的出现一次比一次刺眼,也凸显了人物贪婪的兽性。而这些红色的出现却远不及血液迸溅出时的红色刺眼,那种在大动脉喷涌而出的暗红色的血浆,让观众感受到了陶德对社会深深的厌恶和放肆的宣泄,当他划过曾经为他带来极大伤害的人的脖子时,他似乎把所有的聚积的仇恨完全释放,但是积压的兽性越来越多,最终在错杀妻子之后,他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鲜红的血液流过他最爱的妻子时,一切罪恶似乎都得到了解脱。蒂姆·波顿将红与黑的强烈对比来暗指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性的摧毁以及人性的强烈抗争。
三、《理发师陶德》中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电影特有的影响造型元素,通过蒙太奇的组接,使镜头完整流畅,传情达意。镜头语言就像是一张嘴,起着语言的重要作用。而镜头的选择,组接,取舍大大影响着电影的最终效果。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长镜头的使用是他影片的一大特色,近景、特写也运用较为频繁。通常来说,长镜头的作用主要是再现事物的原貌,体现真实性,而在波顿的电影里,长镜头使空间更具延长性,从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氛围。《理发师陶德》片头用3D效果制作的长镜头一气呵成,展现了血淋淋的人肉加工片段足以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也足以看出蒂姆·波顿对B级片的致敬,为影片奠定了黑色,暴力,血腥等基调。电影中,这种恐怖氛围的渲染也用特写镜头展现,当陶德用剃刀复仇时,喷涌的鲜血留在陶德的脸上,陶德愤怒僵硬的脸加上不断喷涌而出的血,都展现出哥特式的黑暗。
蒂姆·波顿的电影通常以黑暗,恐怖,血腥为主要叙事背景,但并非都像B级片一样粗糙,往往镜头精致,略带美感,既将生与死的悲凉展现,又将恐怖效果诗意化,更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在《理发师陶德》中,较为浪漫而戏剧性的镜头语言出现在肉店老板拉维特夫人的幻想中,这是一个虽然狠毒却为爱痴狂的女人,在她的幻想生活中,陶德不再冷面,不再拥有一心复仇的决心,而是将所有的仇恨放下,与她一起开始美好的新生活。镜头由原本昏暗的场景转为梦幻般的明亮的海边,陶德和拉维特夫人的着装也由暗色系变为了类似于中世纪非常华丽且有点戏谑的样子,画面温馨且幸福。而同样的镜头语言也出现在陶德对过去的幻想中,由于对妻子的过分依恋和现实的残酷,使陶德沉浸于过去与妻子的美好生活中无法自拔,在陶德的幻想世界中,阳光明媚,鸟语花香,陶德与妻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与现实中没有血色,面容僵硬的陶德形成了强烈对比。幻想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是拉维特夫人的幻想世界,还是陶德对过去的依恋,都展现了现实中的冷血和残忍。
四、《理发师陶德》中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是电影中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通过人物造型元素,表达导演思想,烘托影片氛围。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设计都有着浓郁的波顿色彩,时而色彩夸张时而冷峻阴暗的妆容,加上极具个性化的服装和配饰,都使人物充满了戏剧性和非正常化,也为电影的叙事增色不少。
在《理发师陶德》中,人物造型完全体现了哥特风格的特点,凹凸的脸颊,凹陷的双眼,惨白的面容,凌乱的头发等等。主人公陶德从头到脚的黑装使得他苍白的面容和深陷的眼圈异常扎眼,也展现了他带有仇恨的黑暗的内心,复仇使他蒙蔽了双眼,感受不到世间的真情最终错杀自己心爱的妻子,完结悲剧般的一生。拉维特夫人的那种阴森怪诞的人物造型可谓是影片的亮点,惨白凹凸的面容加之浓重的眼线,以及凌乱诡异的发型,黑色的服装,整个人物的造型就是典型的女巫造型,带有着一丝邪气,但是她对陶德的痴情又会让人感觉不到她的邪恶,反而成了一个渴望爱情的孤独女人,让人生怜。导演通过诡异荒诞的人物造型,穿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特有的孤独。
仇恨的火焰蒙蔽了陶德的双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爱情的魔力泯灭了拉维特夫人的良知,最终葬身火海。荒诞、阴暗、谋杀,蒂姆·波顿把这些他习以为常的元素通过丰富的影响造型元素发挥到了极致,造就了这部令人窒息的《理发师陶德》。
参考文献:
[1]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