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有12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令我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过分强调作文形式的教学,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发展。教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写作标准、方法、要求等,再要求学生按老师提出的方法向老师的要求靠拢,而忽视了“写什么”这个作文的源头,造成作文教学的本末倒置。于是抄袭、拼凑、杜撰成了学生完成作文的途径,也出现了写假话、空话、大话的不良文风,概念化、成人化、千篇一律,已是作文的普遍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叙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个性化写作,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因此引导学生作文时,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认为要倡导作文语言个性化,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夯实“课内外阅读”这个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积累
人们常说,文章只要多读就自然会写了,这是很有道理的。广泛阅读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个性化作文的必由之路。广泛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也保证了个性化作文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珍惜学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激发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发展个性化的思维,抒发个性化情感。这些体验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
二、临摹仿写,诱发学生写作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是从模仿到写作的发展过程。如何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模仿力,而又不限制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呢?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模仿,即“仿”中求“创”,“仿”中求“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文,还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典型的范文让学生“临摹”。要鼓励学生把学习的积累和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了使初学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有所依傍和借鉴,我常常利用学过的例文作为他们初学作文的“拐杖”,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就是在这种模仿中学会了表达方法,感到作文并非难事,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从仿写过渡到创作,既减少了动笔的难度,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分析、想象的能力,还诱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为独立作文打下了基础。
三、体验生活,写出真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际上很多学生写出的作文总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有的甚至假话连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种无米下锅的难题,就必须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观察体验生活,摄取生动素材。
平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诸如“街道见闻”、“院子里的新鲜事”、“家人忙碌的早晨”及学校、家庭中的偶发事件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及习惯,不断丰富表象储存,积累写作素材。我还多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写美丽的校园时,让学生在校园草地上打打滚,在校园里盛开的桃花树下嗅嗅香都是必须的。还参观了“大冶劲酒厂”、“集贸市场”等,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党的富民政策给城乡人民带来的繁荣景象。多次组织春游、秋游活动,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受到美的熏陶。在参观游玩中,我不断进行提示点拨,指导他们观察的方法,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困惑,新的体验不断地激发了学生创作表达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使写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可过多地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在长期的作文学习中,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改变“以老师的认识感受代替或衡量学生的认识感受”的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对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影响。新课标关于作文个性评价上提到:“不仅要注意考察学习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开放了批改权利,还设计了一些有特色的评改方式:
1、自改 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用红笔画出不顺口的词句,加以修改;接着默读分析比较,仔细推敲,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对谋篇布局进行修改。
2、互改互评 让学生自由交换作文,阅读后进行评议。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需修改的地方,如果有要修改的内容,大家讨论,达成共识。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独特见解,又能够使大家在相互启发下提高作文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3、批后再改 老师批改后,学生结合老师在评语中的具体指导,再进行修改,使文章更上一个台阶。
个性化的作文评价,能发现甚至挖掘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进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作文更有信心。当然,个性化的评价不是一味地说好话,还包括有针对性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快地发展自己。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新华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叙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个性化写作,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因此引导学生作文时,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认为要倡导作文语言个性化,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夯实“课内外阅读”这个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积累
人们常说,文章只要多读就自然会写了,这是很有道理的。广泛阅读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个性化作文的必由之路。广泛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也保证了个性化作文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珍惜学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激发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发展个性化的思维,抒发个性化情感。这些体验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
二、临摹仿写,诱发学生写作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是从模仿到写作的发展过程。如何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模仿力,而又不限制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呢?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模仿,即“仿”中求“创”,“仿”中求“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文,还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典型的范文让学生“临摹”。要鼓励学生把学习的积累和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了使初学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有所依傍和借鉴,我常常利用学过的例文作为他们初学作文的“拐杖”,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就是在这种模仿中学会了表达方法,感到作文并非难事,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从仿写过渡到创作,既减少了动笔的难度,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分析、想象的能力,还诱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为独立作文打下了基础。
三、体验生活,写出真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际上很多学生写出的作文总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有的甚至假话连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种无米下锅的难题,就必须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观察体验生活,摄取生动素材。
平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诸如“街道见闻”、“院子里的新鲜事”、“家人忙碌的早晨”及学校、家庭中的偶发事件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及习惯,不断丰富表象储存,积累写作素材。我还多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写美丽的校园时,让学生在校园草地上打打滚,在校园里盛开的桃花树下嗅嗅香都是必须的。还参观了“大冶劲酒厂”、“集贸市场”等,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党的富民政策给城乡人民带来的繁荣景象。多次组织春游、秋游活动,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受到美的熏陶。在参观游玩中,我不断进行提示点拨,指导他们观察的方法,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困惑,新的体验不断地激发了学生创作表达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使写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可过多地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在长期的作文学习中,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改变“以老师的认识感受代替或衡量学生的认识感受”的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对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影响。新课标关于作文个性评价上提到:“不仅要注意考察学习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开放了批改权利,还设计了一些有特色的评改方式:
1、自改 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用红笔画出不顺口的词句,加以修改;接着默读分析比较,仔细推敲,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对谋篇布局进行修改。
2、互改互评 让学生自由交换作文,阅读后进行评议。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需修改的地方,如果有要修改的内容,大家讨论,达成共识。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独特见解,又能够使大家在相互启发下提高作文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3、批后再改 老师批改后,学生结合老师在评语中的具体指导,再进行修改,使文章更上一个台阶。
个性化的作文评价,能发现甚至挖掘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进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作文更有信心。当然,个性化的评价不是一味地说好话,还包括有针对性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快地发展自己。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