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提升语文素养之我见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把为学之术概况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在诵读中,通过激发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获得情感体验、情操熏陶与态度体认,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文试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谈谈它与提高语文素养的关系。
  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及文化各类知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长期的吟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古诗教学中注重过程的生成、方法的指导
  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
  1. 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以《回乡偶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回乡偶书
   | | — — |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 —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虽然同是“两字一顿”,但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了,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 唱,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3.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4.舞,在教学中,当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老师一起舞动。大胆尝试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地抒发情意。
  三、小荷已露尖尖角——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诵读古诗文能够相得益彰。
  (一)时有幽花一树明——营造美
  1. 用音乐渲染美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2. 用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选用《草》、《绝句》等古诗,让孩子们选取其中一首,拿起画笔为喜欢的诗配画。孩子们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飞不到的高空、小鱼游不到的深海。
  3. 用资料补充美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唤醒美
  1. 品味语言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品析佳词,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领悟“绿”字的神韵。
  2. 欣赏内容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欣赏古诗的内容美。如借助多媒体,把收集到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分类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板块。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里学习对应季节的古诗,既欣赏到不同诗人眼里不同风景,又感受到不同诗人迥异的写作风格。
  3. 领悟情感美
  诗贵言志。诗人借助古诗抒发情感,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既陶冶情操,又利于培养健康人格。教学郑板桥的《竹石》,我在屏幕展示劲竹、细竹,任凭狂风摧折,竹子始终坚强有力地挺立,从中感悟到做人也要像竹子那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内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心里。
其他文献
在这一轮新课改中,语文课改是风生水起,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这并不能掩盖课改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自主学习演变为自由式、放羊式学习等,可以说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一些教学内容是肤浅轻薄的。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虚胖的,就像是一团五彩的棉花团。真的,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是热闹起来了,却有点忘却了语文的本真。正如特级教师严华银呼吁的那样“语文课堂需要安静下来!”  我想“语文课堂要想安静下来”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程。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针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解读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工作中
对生物质气化过程的研究通常着眼于对气相组分分析,而很少对颗粒相的演化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法(-196℃)、压汞法(414MPa)、真密度仪(He)等详细研究了在气化条件下谷
鉴于作文分数在高考中的特殊比例,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几乎每周都有一节作文课。可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的兴趣日渐减淡,这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  一﹑当今作文的教学现状  (一)“支离破碎”的作文教学  教学过程按流程性发展,把文章割裂成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开头、结尾、说理等几个部分分开讲解,逐个攻破。这种较好操作的指导性教学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这种支离
数学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的理念,关心怎样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要考虑情感等其他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数学教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加之口语交际本身具有的情境性特点,因而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模拟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语文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列宁曾经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今社会,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它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能力,
有关鲁迅思想阐释及"鲁迅"形象的再叙与重构,是建国初年文化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当事人,鲁迅弟子出于位置不同、对鲁迅精神理解与继承方式的差异,在其内部酿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