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把为学之术概况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在诵读中,通过激发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获得情感体验、情操熏陶与态度体认,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文试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谈谈它与提高语文素养的关系。
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及文化各类知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长期的吟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古诗教学中注重过程的生成、方法的指导
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
1. 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以《回乡偶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回乡偶书
| | — — |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 —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虽然同是“两字一顿”,但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了,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 唱,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3.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4.舞,在教学中,当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老师一起舞动。大胆尝试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地抒发情意。
三、小荷已露尖尖角——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诵读古诗文能够相得益彰。
(一)时有幽花一树明——营造美
1. 用音乐渲染美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2. 用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选用《草》、《绝句》等古诗,让孩子们选取其中一首,拿起画笔为喜欢的诗配画。孩子们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飞不到的高空、小鱼游不到的深海。
3. 用资料补充美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唤醒美
1. 品味语言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品析佳词,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领悟“绿”字的神韵。
2. 欣赏内容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欣赏古诗的内容美。如借助多媒体,把收集到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分类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板块。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里学习对应季节的古诗,既欣赏到不同诗人眼里不同风景,又感受到不同诗人迥异的写作风格。
3. 领悟情感美
诗贵言志。诗人借助古诗抒发情感,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既陶冶情操,又利于培养健康人格。教学郑板桥的《竹石》,我在屏幕展示劲竹、细竹,任凭狂风摧折,竹子始终坚强有力地挺立,从中感悟到做人也要像竹子那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内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心里。
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
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及文化各类知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长期的吟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古诗教学中注重过程的生成、方法的指导
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
1. 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以《回乡偶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回乡偶书
| | — — | |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 | |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 | —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 — — |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虽然同是“两字一顿”,但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了,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 唱,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3.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4.舞,在教学中,当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老师一起舞动。大胆尝试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地抒发情意。
三、小荷已露尖尖角——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诵读古诗文能够相得益彰。
(一)时有幽花一树明——营造美
1. 用音乐渲染美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2. 用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选用《草》、《绝句》等古诗,让孩子们选取其中一首,拿起画笔为喜欢的诗配画。孩子们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飞不到的高空、小鱼游不到的深海。
3. 用资料补充美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唤醒美
1. 品味语言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品析佳词,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领悟“绿”字的神韵。
2. 欣赏内容美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欣赏古诗的内容美。如借助多媒体,把收集到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分类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板块。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里学习对应季节的古诗,既欣赏到不同诗人眼里不同风景,又感受到不同诗人迥异的写作风格。
3. 领悟情感美
诗贵言志。诗人借助古诗抒发情感,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既陶冶情操,又利于培养健康人格。教学郑板桥的《竹石》,我在屏幕展示劲竹、细竹,任凭狂风摧折,竹子始终坚强有力地挺立,从中感悟到做人也要像竹子那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内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