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
多民族聚居型城镇风貌特色的营造需要更多地考虑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文化因素,文章通过兴隆台中心镇民族家园区的规划实践,从整体空间布局、分区风貌指引以及重点区域细化设计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多民族;特色风貌;小城镇;规划设计
Abstract:
Multi-ethnic type town of landscape features build need more consider all the nation's life custom and national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is thriving Taiwan national home of planning practice zhong xin, from the whole space layout, and the zoning style guide and refined design key areas on the issue to explore.
Keywords: many ethnic groups; Character; Small towns; Planning and design
1.0 基本概况
兴隆台中心镇民族家园区地处沈北新区西北部,距沈阳市区中心约29 Km,面积约7 Km2。其人口民族构成中锡伯族约占人口的1/4,朝鲜族约占人口的1/5。依据《沈北新区兴隆台经济区暨中心镇总体规划》对其性质表述和建构的安排,本次规划其定性为:是以弘扬锡伯族、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观赏、休憩开发及商贸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生活园区。
2.0整体空间构思
根据规划范围内用地条件以及当地民族习俗等因素,总体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紧凑型、组团式结构,在利用旧园区的同时尽量保留、改造现有的坑塘水面;规划园区布局立意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并呈主、附合壁的“城郭”形态。
主城:位于规划园区南部,利用现状四周灌渠的同时借鉴借鉴中国传统城郭的空间布局形态,沿灌渠设置绿带营造城郭的“濠”、“墙”的空间意向;方格网化的园区主干街路通接城郭的隐喻“城门”;在南北中轴线上将规划园区主要公共建筑对称布置,园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座北朝南统领全局;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苇塘辟建若干具有锡伯族特殊传统、民俗风情的苑囿,形成极具锡伯族特色主城形象。
附城:位于规划园区北部,延伸主城南北轴线,将原朝鲜族居民聚居区串联在同一轴线上。结合西方传统布局形式,围绕原有教堂规划放射状绿地和休闲广场及部分公共建筑,构建成园区公共活动次中心,形成以朝鲜族居民生活居住为主要特色的附城。
主附城在用地上被东西向道路所分割,但在空间上却由一条南北的视廊所贯穿,利用对景的手法增强联系性,使主城(锡伯族中心)与附城(朝鲜族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0 分中心规划设计
3.1主城——锡伯族中心
3.1.1规划结构
锡伯族中心占地58公顷,其空间布局结构可以用“一横一纵四片区”来概括。
一横:指将锡伯族中心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呼伦贝尔路,通过多层次的绿化配置以及交叉处增设小广场和小品等方法减少道路对南北空间的阻隔感,使得呼伦贝尔路成为该区域一条富于情趣的绿色中轴。
一纵:指的是贯通南北的中心大街,这条纵轴在南北两端是机动车道,进入中心区改为步行系统,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铺地强化道路的导向性,以行政办公中心作为这条轴线在锡伯族中心的收尾景观,起到了良好的对景效果。
四片区:整个锡伯族中心可以分为四个片区,分别是民俗游览区、特色商业区、行政办公区、配套居住区。总体呈现出“东居,西游,南商,北政”的空间格局,其中居住,与行政功能是针对本地需求,民俗区面向区域旅游市场,它由射猎雁翎湖、戏马场、垂钓烟波塘三大游览园构成,院内按照锡伯族渔猎民族的特点进行布置,体现锡伯族的民风民俗。商业区一部分服务本地居民,另一部分配合旅游市场的发展。
3.1.2民风建筑塑造
锡伯族民族渊源久远、纷繁,至今史说有“鲜卑遗民”、“与满族同源”、“与鄂伦春同祖”等,其建筑形式与满族传统民居十分相似,园区建筑风格的营造以满族建筑为蓝本,建筑普遍使用两坡顶,与平顶相结合的形式,依据锡伯族传统习惯形成小型的院落空间,屋檐较宽形成檐廊也是锡伯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的色彩装点方面借鉴满族八旗使用的黄、红、蓝、白四色。
3.1.3公共空间布置
锡伯族有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当杜因拜扎坤节等节庆人们会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节日。另外锡伯族还有文体活动,如射箭、赛马、摔跤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在物质空间上得到承载,因此规划中做出了回应,在民俗风情园内穿插布置了各种体育活动的场地,在特色商业区内设计了曲线形的祭祀流线,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3.2附城——朝鲜族中心
3.2.1规划结构
朝鲜族中心占地36公顷,其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横、一环、两片区”。
一横:与中心路垂直交叉的鲜族路,中心区级道路减少与其相连接,突出该道路解过境交通的的主要作用。
一环:一环是围教堂设立环路交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使人们在行驶过程之中可以在各个角度来观赏教堂,为了减少环路在的交通组织上产生的不便,周围地块一律不与其相连接。
三片区:三片区指的是鲜族路以北的居住片区,以南的文教片区(西侧)和民族风貌展示区(东侧),居住区所用建筑高度均不超过中心教堂。
文教区内布置有小学与中学,小学与中学相连接,施行设施公用制,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体育设施布置在教学区的西侧,不只服务与周边的中小学校,还是当地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场所,朝鲜族能歌善舞,生活丰富多彩,每当节日来临,人们穿上艳丽的衣裙压跳板、荡秋千、摔跤等,气氛十分热烈。这一布置也是充分考虑朝鲜族的民俗。
民俗展示区以反映朝鲜族民族风情为主,经营朝鲜族的特色商品,提供朝鲜族的特色饮食,举办民族特色的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引游客参观,带动城镇中心旅游经济的发展。
3.2.2民风建筑塑造
朝鲜族的文化受汉族影响较深,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頭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为了体现朝鲜族的建筑特色,在整个朝鲜族中心的建筑中,以坡屋顶为主,辅以少量的平屋顶,建筑以朝鲜族喜爱的白颜色为主色调,建筑的局部装饰朝鲜族传统符号标志。
3.2.3环境景观布置
环境景观的布置依托于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广场空间处可以布置秋千杆,跷跷板的活动器具,装饰与适用性相结合,环境小品的设计反映朝鲜族农耕生活,制作雕像壁画等装点环境,烘托气氛。空间的围合使用木篱笆等要素,贴近小城镇的生活。
5结语
小城镇的建设与城市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经济实力,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因素,不能一位的求高求大。小城镇的特色在于其有很大程度的乡土性、民族性,要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当地的民风民俗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在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下,需要协调的要素更多,问题更复杂,因此做到及独立又有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伟. 锡伯族风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袁兆宇,男, (1983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 城市规划师
摘要:
多民族聚居型城镇风貌特色的营造需要更多地考虑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文化因素,文章通过兴隆台中心镇民族家园区的规划实践,从整体空间布局、分区风貌指引以及重点区域细化设计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多民族;特色风貌;小城镇;规划设计
Abstract:
Multi-ethnic type town of landscape features build need more consider all the nation's life custom and national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is thriving Taiwan national home of planning practice zhong xin, from the whole space layout, and the zoning style guide and refined design key areas on the issue to explore.
Keywords: many ethnic groups; Character; Small towns; Planning and design
1.0 基本概况
兴隆台中心镇民族家园区地处沈北新区西北部,距沈阳市区中心约29 Km,面积约7 Km2。其人口民族构成中锡伯族约占人口的1/4,朝鲜族约占人口的1/5。依据《沈北新区兴隆台经济区暨中心镇总体规划》对其性质表述和建构的安排,本次规划其定性为:是以弘扬锡伯族、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观赏、休憩开发及商贸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生活园区。
2.0整体空间构思
根据规划范围内用地条件以及当地民族习俗等因素,总体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紧凑型、组团式结构,在利用旧园区的同时尽量保留、改造现有的坑塘水面;规划园区布局立意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并呈主、附合壁的“城郭”形态。
主城:位于规划园区南部,利用现状四周灌渠的同时借鉴借鉴中国传统城郭的空间布局形态,沿灌渠设置绿带营造城郭的“濠”、“墙”的空间意向;方格网化的园区主干街路通接城郭的隐喻“城门”;在南北中轴线上将规划园区主要公共建筑对称布置,园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座北朝南统领全局;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苇塘辟建若干具有锡伯族特殊传统、民俗风情的苑囿,形成极具锡伯族特色主城形象。
附城:位于规划园区北部,延伸主城南北轴线,将原朝鲜族居民聚居区串联在同一轴线上。结合西方传统布局形式,围绕原有教堂规划放射状绿地和休闲广场及部分公共建筑,构建成园区公共活动次中心,形成以朝鲜族居民生活居住为主要特色的附城。
主附城在用地上被东西向道路所分割,但在空间上却由一条南北的视廊所贯穿,利用对景的手法增强联系性,使主城(锡伯族中心)与附城(朝鲜族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0 分中心规划设计
3.1主城——锡伯族中心
3.1.1规划结构
锡伯族中心占地58公顷,其空间布局结构可以用“一横一纵四片区”来概括。
一横:指将锡伯族中心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呼伦贝尔路,通过多层次的绿化配置以及交叉处增设小广场和小品等方法减少道路对南北空间的阻隔感,使得呼伦贝尔路成为该区域一条富于情趣的绿色中轴。
一纵:指的是贯通南北的中心大街,这条纵轴在南北两端是机动车道,进入中心区改为步行系统,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铺地强化道路的导向性,以行政办公中心作为这条轴线在锡伯族中心的收尾景观,起到了良好的对景效果。
四片区:整个锡伯族中心可以分为四个片区,分别是民俗游览区、特色商业区、行政办公区、配套居住区。总体呈现出“东居,西游,南商,北政”的空间格局,其中居住,与行政功能是针对本地需求,民俗区面向区域旅游市场,它由射猎雁翎湖、戏马场、垂钓烟波塘三大游览园构成,院内按照锡伯族渔猎民族的特点进行布置,体现锡伯族的民风民俗。商业区一部分服务本地居民,另一部分配合旅游市场的发展。
3.1.2民风建筑塑造
锡伯族民族渊源久远、纷繁,至今史说有“鲜卑遗民”、“与满族同源”、“与鄂伦春同祖”等,其建筑形式与满族传统民居十分相似,园区建筑风格的营造以满族建筑为蓝本,建筑普遍使用两坡顶,与平顶相结合的形式,依据锡伯族传统习惯形成小型的院落空间,屋檐较宽形成檐廊也是锡伯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的色彩装点方面借鉴满族八旗使用的黄、红、蓝、白四色。
3.1.3公共空间布置
锡伯族有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当杜因拜扎坤节等节庆人们会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节日。另外锡伯族还有文体活动,如射箭、赛马、摔跤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在物质空间上得到承载,因此规划中做出了回应,在民俗风情园内穿插布置了各种体育活动的场地,在特色商业区内设计了曲线形的祭祀流线,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3.2附城——朝鲜族中心
3.2.1规划结构
朝鲜族中心占地36公顷,其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横、一环、两片区”。
一横:与中心路垂直交叉的鲜族路,中心区级道路减少与其相连接,突出该道路解过境交通的的主要作用。
一环:一环是围教堂设立环路交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使人们在行驶过程之中可以在各个角度来观赏教堂,为了减少环路在的交通组织上产生的不便,周围地块一律不与其相连接。
三片区:三片区指的是鲜族路以北的居住片区,以南的文教片区(西侧)和民族风貌展示区(东侧),居住区所用建筑高度均不超过中心教堂。
文教区内布置有小学与中学,小学与中学相连接,施行设施公用制,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体育设施布置在教学区的西侧,不只服务与周边的中小学校,还是当地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场所,朝鲜族能歌善舞,生活丰富多彩,每当节日来临,人们穿上艳丽的衣裙压跳板、荡秋千、摔跤等,气氛十分热烈。这一布置也是充分考虑朝鲜族的民俗。
民俗展示区以反映朝鲜族民族风情为主,经营朝鲜族的特色商品,提供朝鲜族的特色饮食,举办民族特色的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引游客参观,带动城镇中心旅游经济的发展。
3.2.2民风建筑塑造
朝鲜族的文化受汉族影响较深,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頭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为了体现朝鲜族的建筑特色,在整个朝鲜族中心的建筑中,以坡屋顶为主,辅以少量的平屋顶,建筑以朝鲜族喜爱的白颜色为主色调,建筑的局部装饰朝鲜族传统符号标志。
3.2.3环境景观布置
环境景观的布置依托于朝鲜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广场空间处可以布置秋千杆,跷跷板的活动器具,装饰与适用性相结合,环境小品的设计反映朝鲜族农耕生活,制作雕像壁画等装点环境,烘托气氛。空间的围合使用木篱笆等要素,贴近小城镇的生活。
5结语
小城镇的建设与城市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经济实力,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因素,不能一位的求高求大。小城镇的特色在于其有很大程度的乡土性、民族性,要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当地的民风民俗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在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下,需要协调的要素更多,问题更复杂,因此做到及独立又有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伟. 锡伯族风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袁兆宇,男, (1983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 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