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种为“农民离开自己心爱土地背乡离井进城打工”叫苦的观点,那种指望政府“一平二调”帮助小农经济的农民富裕起来的观点,都是站在小农经济立场的观点
去年“两会”中,“三农”问题是最热门话题。随后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温总理报告中有两个数字给大家印象深刻: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计2626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2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这些都是许多年来所没有的。但今年“两会”中,“三农”问题仍是热门话题。这既说明“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说明“三农”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
去年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及其它税费;给农民各种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建设的投入。所有这些都直接给了农民实惠,农民收入增加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果今年继续加强这些措施,可以预期农民收入还会显著增加。
但是,这本质上是把城市创造的价值转移给农民,是几十年“优农扶贫”政策的继续。而根本的问题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没有?提高了多少?据业内人士告诉我,基本没有提高。这是合乎规律的。
为什么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不高?因为,中国农业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几亩地,从育种到耕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仓储全部包下的“全能农业”,一句话,“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怎么可能指望它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农民怎么可能富裕起来?如果依靠政府“优扶”让农民富裕起来,实质就是要一个城市劳动者承包两三个农民富裕起来,这种“一平二调”救急可以,若持续三五年,必将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希冀不改变小农经济而能解决“三农”问题,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农业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整体上按照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考虑问题。近代工业发展要求无穷无尽的廉价自由劳动力,从而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把农民赶出土地进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中小农经济的农民越来越少,土地也就自然越来越集中,必然走上社会化分工的道路。不仅农副业分工了,粮食和各种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了,而且种子、肥料、灌溉、植保、仓储一直到营销农产品及其深度加工等都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农业只由专业化从事耕种的极少数农民进行。这种分工协作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农民,实际上已是现代农业工人了。
今日美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2%,从事农业服务体系的工业人口占17%,但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足以供发达的城市工业社会,而且还大量出口。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接近城市了。相比之下,今日中国农业人口仍达62%,这是真正的现代化的差距。
中国当然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几个世纪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进程。但是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阶级逐步消亡,也是必须实行的人类共同的历史规律。这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正确之途。那种为“农民离开自己心爱土地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叫苦的观点,那种指望政府“一平二调”帮助小农经济的农民富裕起来的观点,都是站在小农经济立场的观点。
当今中国,1.2亿农民工进城,代表了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平均每个农民工挣得8000~10000元的年收入,中国农民靠自己的劳动净得了一万亿左右的利益,数倍于政府“优扶”农业的投入。当然,中国农民人口太多,不能一下子涌进城市;中国建设不能太慢,又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解决农民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难题,需要全社会贡献智慧。
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应该是有效地运用政府“优扶”农业政策,保证农民生活温饱,因为不温饱的农民必是社会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断乎不可忽视。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自然形成的城乡差距,不要人为地去解决它。只有足够的城乡差距,才是农民进城的不竭动力。
政府要做的是组织农民有序地进城,包括走向世界市场;培训农民掌握现代技能,以提高他们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进城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大多数受到良好教育的农民子弟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体系工作。大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与农民进城相适应,逐步实现从传统小农经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转变。土地依法无偿甚至补贴流转到善于耕作的农民手中,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品专业化生产和农艺的分工协作,把剩下15%~10%人口的农民逐步转化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农业人口。
如此,“三农”问题自然解决了。
去年“两会”中,“三农”问题是最热门话题。随后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温总理报告中有两个数字给大家印象深刻: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计2626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2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这些都是许多年来所没有的。但今年“两会”中,“三农”问题仍是热门话题。这既说明“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说明“三农”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
去年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及其它税费;给农民各种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建设的投入。所有这些都直接给了农民实惠,农民收入增加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果今年继续加强这些措施,可以预期农民收入还会显著增加。
但是,这本质上是把城市创造的价值转移给农民,是几十年“优农扶贫”政策的继续。而根本的问题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没有?提高了多少?据业内人士告诉我,基本没有提高。这是合乎规律的。
为什么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不高?因为,中国农业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几亩地,从育种到耕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仓储全部包下的“全能农业”,一句话,“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怎么可能指望它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农民怎么可能富裕起来?如果依靠政府“优扶”让农民富裕起来,实质就是要一个城市劳动者承包两三个农民富裕起来,这种“一平二调”救急可以,若持续三五年,必将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希冀不改变小农经济而能解决“三农”问题,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农业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整体上按照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考虑问题。近代工业发展要求无穷无尽的廉价自由劳动力,从而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把农民赶出土地进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中小农经济的农民越来越少,土地也就自然越来越集中,必然走上社会化分工的道路。不仅农副业分工了,粮食和各种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了,而且种子、肥料、灌溉、植保、仓储一直到营销农产品及其深度加工等都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农业只由专业化从事耕种的极少数农民进行。这种分工协作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农民,实际上已是现代农业工人了。
今日美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2%,从事农业服务体系的工业人口占17%,但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足以供发达的城市工业社会,而且还大量出口。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接近城市了。相比之下,今日中国农业人口仍达62%,这是真正的现代化的差距。
中国当然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几个世纪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进程。但是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阶级逐步消亡,也是必须实行的人类共同的历史规律。这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正确之途。那种为“农民离开自己心爱土地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叫苦的观点,那种指望政府“一平二调”帮助小农经济的农民富裕起来的观点,都是站在小农经济立场的观点。
当今中国,1.2亿农民工进城,代表了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平均每个农民工挣得8000~10000元的年收入,中国农民靠自己的劳动净得了一万亿左右的利益,数倍于政府“优扶”农业的投入。当然,中国农民人口太多,不能一下子涌进城市;中国建设不能太慢,又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解决农民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难题,需要全社会贡献智慧。
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应该是有效地运用政府“优扶”农业政策,保证农民生活温饱,因为不温饱的农民必是社会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断乎不可忽视。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自然形成的城乡差距,不要人为地去解决它。只有足够的城乡差距,才是农民进城的不竭动力。
政府要做的是组织农民有序地进城,包括走向世界市场;培训农民掌握现代技能,以提高他们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进城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大多数受到良好教育的农民子弟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体系工作。大力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与农民进城相适应,逐步实现从传统小农经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转变。土地依法无偿甚至补贴流转到善于耕作的农民手中,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品专业化生产和农艺的分工协作,把剩下15%~10%人口的农民逐步转化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农业人口。
如此,“三农”问题自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