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有机组成,以言简意丰、内涵丰富、情趣横生的独特现象展示出来,让阅读者在学习中自由想象,在玩味中尽情享受,在教育中深受启迪。长期以来,古诗文板块在学校教育中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可、青睐和推崇。尤其在强调“民族自信”时代大背景下,以唐宋诗词和小古文为主要典型的古诗文内容,更加丰富地出现在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短小精悍的形式、情趣横生的人物、言简意丰的内涵,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来说,都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如此优美的内容应当与良好的教与学形式相匹配,才能更好地显现内涵、价值和意义。本文拟就四种结合互动视角,试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深度教学;四种结合互动;优化引领
中华文明历来传承“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的独特现象。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民族历史文化为有效支撑和主要表现,之所以能够绵绵不绝、历久弥新,是因为幽深博厚的历史文化就像人的精神和灵魂,在历史长河和代代相传中自主流转、幽谷回荡。其中以“不多一字、不删一词”为特质的文言文,以“音律和谐、精美璀璨”为特质的唐诗宋词等,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象大使和杰出代表。今天我们之所以全面强调对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即在于——“跟着古人游山川,弘扬经典学文化”。“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小学语文活动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根本指向下更好地引领儿童学习古诗文呢?本文不揣浅陋,试简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一、简析儿童古诗文教育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象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没有“断根”的,风风雨雨几千年,非但没有断根,反而在兼容并蓄、吐故纳新中历久弥新。究其根源,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中华语言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大因素。为了正本清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传承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在启蒙教育这一原始黄金季节,加强以古诗文为主的民族文化教育,其内涵、价值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概括说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实际需要。包括语言文化在内的民族文明元素,需要代代相传。只有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才能把历史更好地进行下去。让儿童从小修炼这种“必修功”,他们才能双手接过“接力棒”。二是陶冶儿童道德情操和增强审美情感的实际需要。被编入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的古诗文,虽然精悍短小,却都是历经淘洗和认真选择的精品,具有无可比拟的经典性或精髓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而言,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来说,对于陶冶儿童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对于增强审美情感,都能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正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体所无可替代的。三是培养和提升儿童读写能力素养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和“母性”学科,“读写互动”非常地必要和关键。古诗文的语言与语感、情趣与情感、笔法与想象力、结构和形式等,都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是引领儿童“读写入门”的优质资源。一言以蔽之,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古诗文教育与教学,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教育上的“初乳素”与“营养品”——既不容忽视又无可替代。
二、对儿童古诗文教育与教学模式的策略性探究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质性要求。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形式,逐步把儿童引向善教与乐学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以“史实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众所周知,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以往历史的一种“影子”。我们在引领儿童学习古诗文活动中,既应把它们努力多元化“还原”形式引导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还要善于讲求“让历史照进现实”。只有让两种现象实现良性互动起来,才能从善教与乐学中赢得最大化效益和最优化效果。不仅如此,由于时空跨越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果缺乏应有的“史实互动”,就必然会对儿童学习形成更大的挑战性和考验力。与之相反,就会更好地缩短时空差距,拉近或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比如李白笔下的《赠汪伦》,其中“踏歌”是在唐朝时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具体地表现为“手拉着手,两足踏地为节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边走边唱”的意思,但并不完全是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西游记》影视中的相关情景展示“踏歌”形象,引领小學生从喜闻乐见、可亲可近中切实感知古今人文现象的“异与同”,更好地体悟汪伦对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此形式的“史实互动”,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生活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作为一门“母语”学科,无论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不仅与社会生活现象“同在”,它们的外延还是“恒等”的。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儿童发展等实际需要,善于把学科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汲取涵养和滋补元素,而且有利于在学与用结合中不断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并且能够赢得令人期待的“活水源头”现象。古诗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的呢?比如,在《稚子弄冰》《村晚》等儿童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研讨与共享等活动,并且开展喜闻乐见的“读写互动”。还可以“童真童趣”为主题,开展“儿童古诗词”的朗读比赛、故事讲述、主题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系列化活动。如此而为,既可让小学生从中习得不同情态下儿童活动的描写笔法,又能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和学习儿童古诗文,进而不断放大“滚动学习”效应。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生活互动下的古诗文教学是“自然回归”现象。
(三)以“优化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有谚语说道:“即使再诱人的美味,时间一长,也总有让人腻味的那个时候。”其意在于强调“有新才有鲜”的生活现象和实际道理。就小学语文课程活动来说,教师如果长期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教学模式,就难以激活儿童“深度学习”的情趣和状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善于对教学形式不断地变化与优化,不仅可以迎合儿童活泼的学习心态,而且还能从中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比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小古文时,教师在“相同题材”策略的指导下,相机引入《杨氏之子》《邓艾口吃》《陈太丘与友期》等其他一些小古文,以此引领全班学生通过“类文本”阅读形式,更好地感知古代同龄小儿的“聪明睿智”故事,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现象。再如,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教师以“无处寻”现象为抓手,引领儿童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础上开展个性化下的“读写互动”,可谓“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四)以“德智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无論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都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人文性教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果过度地忽视或者淡化语文活动中的“人文性”元素,这就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现象。理论和事实充分表明,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德智互动”状态下的语文学科活动,才能在学与用结合中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把他们切实引向核心素养下的良性发展道路。比如,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词教学后,引导儿童开展“跟着经典游山川”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在《题临安邸》《示儿》等内容教学后,通过“读、背、谈、写”等系列化活动,用点点滴滴的“爱国主义”元素滋润儿童心灵……这难道不是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吗?
(五)以“情感体验”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宋代陆游强调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千古流传的至理诗句,重在强调“学与用、知与行”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儿童群体自带“流量”,不仅具有生动活泼的天性,同时还能在“手口眼脑”协调共进中形成“手指尖上的智慧”。比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引导小学生把学习与想象、绘画结合起来,切实体现“一枝红杏”与“春色满园”之间的“以点衬面”笔法;在教学《稚子弄冰》等儿童诗词时,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感知童真童趣;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时,引领对《世说新语》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班级设置的“百家讲台”等平台,激励孩子们开展“讲同龄人故事、悟小故人智慧”等主题下的“学思做合一”活动;在教学《游子吟》等内容时,引领儿童把学习与“经典传唱”结合起来……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活动,有利于把儿童不断地引向深度学习。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史实互动、生活互动、优化互动、德智互动”等途径和形式,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古诗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引领儿童走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深度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姚海燕.应让美妙诗意“栖居”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02期.
[2]戴银燕,黄炳生.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
[3]杨艳丽,祖萍萍.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中的情感性教学现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04:179-180.
[4]李飞燕.在跨越中体现个性 在现实中孕育特色——古诗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20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深度教学;四种结合互动;优化引领
中华文明历来传承“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的独特现象。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民族历史文化为有效支撑和主要表现,之所以能够绵绵不绝、历久弥新,是因为幽深博厚的历史文化就像人的精神和灵魂,在历史长河和代代相传中自主流转、幽谷回荡。其中以“不多一字、不删一词”为特质的文言文,以“音律和谐、精美璀璨”为特质的唐诗宋词等,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象大使和杰出代表。今天我们之所以全面强调对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即在于——“跟着古人游山川,弘扬经典学文化”。“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小学语文活动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根本指向下更好地引领儿童学习古诗文呢?本文不揣浅陋,试简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一、简析儿童古诗文教育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象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没有“断根”的,风风雨雨几千年,非但没有断根,反而在兼容并蓄、吐故纳新中历久弥新。究其根源,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中华语言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大因素。为了正本清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传承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在启蒙教育这一原始黄金季节,加强以古诗文为主的民族文化教育,其内涵、价值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概括说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实际需要。包括语言文化在内的民族文明元素,需要代代相传。只有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才能把历史更好地进行下去。让儿童从小修炼这种“必修功”,他们才能双手接过“接力棒”。二是陶冶儿童道德情操和增强审美情感的实际需要。被编入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的古诗文,虽然精悍短小,却都是历经淘洗和认真选择的精品,具有无可比拟的经典性或精髓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而言,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来说,对于陶冶儿童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对于增强审美情感,都能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正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体所无可替代的。三是培养和提升儿童读写能力素养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和“母性”学科,“读写互动”非常地必要和关键。古诗文的语言与语感、情趣与情感、笔法与想象力、结构和形式等,都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是引领儿童“读写入门”的优质资源。一言以蔽之,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古诗文教育与教学,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教育上的“初乳素”与“营养品”——既不容忽视又无可替代。
二、对儿童古诗文教育与教学模式的策略性探究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质性要求。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形式,逐步把儿童引向善教与乐学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以“史实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众所周知,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以往历史的一种“影子”。我们在引领儿童学习古诗文活动中,既应把它们努力多元化“还原”形式引导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还要善于讲求“让历史照进现实”。只有让两种现象实现良性互动起来,才能从善教与乐学中赢得最大化效益和最优化效果。不仅如此,由于时空跨越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果缺乏应有的“史实互动”,就必然会对儿童学习形成更大的挑战性和考验力。与之相反,就会更好地缩短时空差距,拉近或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比如李白笔下的《赠汪伦》,其中“踏歌”是在唐朝时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具体地表现为“手拉着手,两足踏地为节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边走边唱”的意思,但并不完全是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西游记》影视中的相关情景展示“踏歌”形象,引领小學生从喜闻乐见、可亲可近中切实感知古今人文现象的“异与同”,更好地体悟汪伦对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此形式的“史实互动”,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生活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作为一门“母语”学科,无论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不仅与社会生活现象“同在”,它们的外延还是“恒等”的。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儿童发展等实际需要,善于把学科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汲取涵养和滋补元素,而且有利于在学与用结合中不断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并且能够赢得令人期待的“活水源头”现象。古诗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的呢?比如,在《稚子弄冰》《村晚》等儿童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研讨与共享等活动,并且开展喜闻乐见的“读写互动”。还可以“童真童趣”为主题,开展“儿童古诗词”的朗读比赛、故事讲述、主题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系列化活动。如此而为,既可让小学生从中习得不同情态下儿童活动的描写笔法,又能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和学习儿童古诗文,进而不断放大“滚动学习”效应。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生活互动下的古诗文教学是“自然回归”现象。
(三)以“优化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有谚语说道:“即使再诱人的美味,时间一长,也总有让人腻味的那个时候。”其意在于强调“有新才有鲜”的生活现象和实际道理。就小学语文课程活动来说,教师如果长期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教学模式,就难以激活儿童“深度学习”的情趣和状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善于对教学形式不断地变化与优化,不仅可以迎合儿童活泼的学习心态,而且还能从中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比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小古文时,教师在“相同题材”策略的指导下,相机引入《杨氏之子》《邓艾口吃》《陈太丘与友期》等其他一些小古文,以此引领全班学生通过“类文本”阅读形式,更好地感知古代同龄小儿的“聪明睿智”故事,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现象。再如,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教师以“无处寻”现象为抓手,引领儿童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础上开展个性化下的“读写互动”,可谓“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四)以“德智互动”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无論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都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人文性教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果过度地忽视或者淡化语文活动中的“人文性”元素,这就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现象。理论和事实充分表明,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德智互动”状态下的语文学科活动,才能在学与用结合中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把他们切实引向核心素养下的良性发展道路。比如,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词教学后,引导儿童开展“跟着经典游山川”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在《题临安邸》《示儿》等内容教学后,通过“读、背、谈、写”等系列化活动,用点点滴滴的“爱国主义”元素滋润儿童心灵……这难道不是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吗?
(五)以“情感体验”为由,引领儿童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
宋代陆游强调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千古流传的至理诗句,重在强调“学与用、知与行”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儿童群体自带“流量”,不仅具有生动活泼的天性,同时还能在“手口眼脑”协调共进中形成“手指尖上的智慧”。比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引导小学生把学习与想象、绘画结合起来,切实体现“一枝红杏”与“春色满园”之间的“以点衬面”笔法;在教学《稚子弄冰》等儿童诗词时,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感知童真童趣;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时,引领对《世说新语》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班级设置的“百家讲台”等平台,激励孩子们开展“讲同龄人故事、悟小故人智慧”等主题下的“学思做合一”活动;在教学《游子吟》等内容时,引领儿童把学习与“经典传唱”结合起来……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活动,有利于把儿童不断地引向深度学习。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史实互动、生活互动、优化互动、德智互动”等途径和形式,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古诗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引领儿童走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深度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姚海燕.应让美妙诗意“栖居”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02期.
[2]戴银燕,黄炳生.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
[3]杨艳丽,祖萍萍.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中的情感性教学现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04:179-180.
[4]李飞燕.在跨越中体现个性 在现实中孕育特色——古诗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