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优质护理在精神病院的实施过程及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的90例精神病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效果。
结果:经过六个月的对比实验,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分别为实验组的(98.0±1.3)%和对比组的(86.0±1.2)%,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快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满意度,是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精神病院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39-01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疾病群体,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何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干预护理,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普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1]。笔者结合我院90例精神病患者在日常护理中,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两种不同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的精神病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0至65岁。将9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配置、患者病种、患者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实验组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强调人文关怀、专业化、整体化的护理标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护士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实施人文关怀,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从患者入院开始即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在实行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将床位包干到组,责任到人,简化护理文件的书写,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和服务的时间。在健康教育方面,根据患者住院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病防治的知识宣传和健康宣传,对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各种检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同时明确告知家属正确的家庭护理的对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在生活护理方面,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认真细致的做好晨晚间护理,二便护理,衣着、皮肤、毛发卫生,以及饮食的护理,解决患者的合理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每周举办两次健康教育小讲课,丰富患者文化娱乐生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在构建精神支柱方面,对患者进行文化护理,对家属较长时间未来院探视的患者可以安排拨打亲情电话,减少患者的孤独、无助、被遗弃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勇于面对问题的人生态度。
对照组的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维持病房的正常秩序、确保患者的安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等,在生活护理方面进行一般生活护理。
1.3治疗标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满意程度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护理记录、患者满意度等。
1.4统计学方法。将调查数据录入电脑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六个月不同护理模式的观察,实验组护理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分别为实验组的(98.0±1.3)%和对比组的(86.0±1.2)%,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3讨論
由于精神科患者很多都是自理能力差、认知能力以及自知能力不高,依赖性强,因此基础护理是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的难点,特别是面部清洁、皮肤护理、头发护理以及会阴护理等很难实施到位,从而引起家属的不满意,在精神科实施责任制后,不仅解决生活护理的难点,而且使基础护理也得到有力的保障[2]。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意义。患者的满意程度成为医院管理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最佳的指标[3],是检测优质护理应用效果的有效方法。
优质护理服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基础护理,简单的基础护理决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为患者不仅需要仔细周到的生活护理,也需要相关健康知识,如疾病的原因、表现、预后、预防等知识,故做好健康教育也是护士必不可少的护理工作[4]。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贴近病员,深入民心的良好决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良好措施,值得大力推广,但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切忌将优质护理服务当成简单的搞好基础护理,而是要将做好基础护理和做好专科护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才能让患者的家属满意,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5]。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病院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分析临床合理用药[J].2013,6(6):122-123
[2]梁仕兰.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的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0):47
[3]姜萍.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病房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65-966
方法:对我院的90例精神病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效果。
结果:经过六个月的对比实验,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分别为实验组的(98.0±1.3)%和对比组的(86.0±1.2)%,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快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满意度,是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精神病院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39-01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疾病群体,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何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干预护理,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普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1]。笔者结合我院90例精神病患者在日常护理中,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两种不同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的精神病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0至65岁。将9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配置、患者病种、患者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实验组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强调人文关怀、专业化、整体化的护理标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护士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实施人文关怀,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从患者入院开始即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在实行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将床位包干到组,责任到人,简化护理文件的书写,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和服务的时间。在健康教育方面,根据患者住院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病防治的知识宣传和健康宣传,对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各种检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同时明确告知家属正确的家庭护理的对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在生活护理方面,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认真细致的做好晨晚间护理,二便护理,衣着、皮肤、毛发卫生,以及饮食的护理,解决患者的合理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每周举办两次健康教育小讲课,丰富患者文化娱乐生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在构建精神支柱方面,对患者进行文化护理,对家属较长时间未来院探视的患者可以安排拨打亲情电话,减少患者的孤独、无助、被遗弃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勇于面对问题的人生态度。
对照组的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维持病房的正常秩序、确保患者的安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等,在生活护理方面进行一般生活护理。
1.3治疗标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满意程度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护理记录、患者满意度等。
1.4统计学方法。将调查数据录入电脑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六个月不同护理模式的观察,实验组护理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分别为实验组的(98.0±1.3)%和对比组的(86.0±1.2)%,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3讨論
由于精神科患者很多都是自理能力差、认知能力以及自知能力不高,依赖性强,因此基础护理是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的难点,特别是面部清洁、皮肤护理、头发护理以及会阴护理等很难实施到位,从而引起家属的不满意,在精神科实施责任制后,不仅解决生活护理的难点,而且使基础护理也得到有力的保障[2]。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意义。患者的满意程度成为医院管理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最佳的指标[3],是检测优质护理应用效果的有效方法。
优质护理服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基础护理,简单的基础护理决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为患者不仅需要仔细周到的生活护理,也需要相关健康知识,如疾病的原因、表现、预后、预防等知识,故做好健康教育也是护士必不可少的护理工作[4]。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贴近病员,深入民心的良好决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良好措施,值得大力推广,但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切忌将优质护理服务当成简单的搞好基础护理,而是要将做好基础护理和做好专科护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才能让患者的家属满意,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5]。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病院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分析临床合理用药[J].2013,6(6):122-123
[2]梁仕兰.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的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0):47
[3]姜萍.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病房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6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