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强,《商业银行經营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和管理方法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金融类专业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在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团队围绕应用型课程改革,构建了“夯实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夯实理论教学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动态知识链。首先,在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构建动态知识链,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根据现代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除了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学,加强了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再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课程团队根据现代金融业动态发展的最新趋势,增加银行实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的讲解内容。同时将金融创新的新态势和新实践及时的补充到理论教学内容中,使学生通过吸收学习新知识,与金融发展同频共振。
2.扎实推进教材建设,构建基础支撑。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团队非常重视高质量的教材建设。由课程团队编写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该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首先,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吸收了当前金融实务发展中的新趋势和理论界的新成果,做到了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其次,在各章节设置案例透析环节,增强教材理论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再其次,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充足,既包括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本管理理论和贷款业务管理理论,又包括中间业务管理理论和表外业务管理理论,同时也包括新兴的国际银行业战略管理理论和证券投资管理理论。最后,内容层次安排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对于难点内容,专门设置难点解析专栏,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3.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中,课程团队以“互联网 课堂”为基础,注重运用多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精彩度和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课程团队开发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各章节内容相配套,充实了教学信息量。这些课件一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用的基础材料。上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入,将文字、图像、动画与音效综合运用,增强了课堂精彩程度,节省了板书时间,提升了教师授课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模拟操作硬件水平。高水平的实验室和软件操作系统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硬件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涉及到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合模拟实训操作。因此,实验室实训模拟是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优途径。课程团队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首先,黄淮学院面向经管类本科生,建设了高水平的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水平。其次,为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购买配置了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操作系统,能够真实模拟商业银行的业务场景,而且配有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导引和实训操作过程指南,构建了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基础平台。再其次,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课程团队编写了模拟实训指导教材,做到了每个实验项目都有章可循,为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操作提供了具体指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实践操作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提升职业体验和实践锻炼能力。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商业银行业务实践技能,课程团队广泛联系,积极挖掘资源,由学校牵头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支行、中国工商银行驻马店支行、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上述实习基地为基础,课程组结合金融机构实际运营情况,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操作平台,为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3.建立课程案例资源库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由C.C.Langdell于19世纪末所创立,后经W.B.Doham等学者的继承和深化,逐渐在全球教育领域推广和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引入案例分析,以实现讨论、交流和研讨学习的效果。案例教学因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而备受国内外众多商学院的青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总结金融机构经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与课程中的一般原理和理论解析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了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并在日常教学中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显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1.以任务驱动为先导,推进开放式教学。任务驱动是重构传统教关系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任务引领、自主学习、效果评判等诸多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将传统的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体,将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多维互动式交流,将现场讲解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创新教学,将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自由开放式活跃性课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任务驱动为先导,推进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开放环境。课程组首先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设立一个基础目标,然后对学生提出下一层级的子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这些任务。以上述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研讨探索,教师进行讲解和评判,完成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2.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注重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和思辨金融问题的能力。其一,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其二,使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师生点评讨论,相互切磋,实现教学相长。其三,使用案例演示法,在讲解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时,通过案例演示、操作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效果。其四,使用项目教学法,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学习难点和重点。其五,使用角色扮演法和小组演练法。在课堂实践和课后上机模拟实训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不同金融主体的参与作用,同时经过小组分配,进行系统演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效率。总之,通过以上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做一体”的高层次目标。
四、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1.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包括了该课程的讲义、大纲、课件、教案、习题、案例、问题解答、课外资料等内容。但是,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着利用率不高、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匮乏等诸多问题。鉴于此,《商業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构建了“纸介质资源 网络平台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库,有效避免了传统课程资源建设的弊端。在日常教学中,立体化课程资源库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共享式微课资源库。在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对于“精品课程”授课视频的录制时长要求不够科学,导致教师以课程的章节布局为单位进行讲授录制,大量精力的投入并没有带来学生有效的利用和学习。反而,很多学生对冗长乏味的视频感觉索然无味,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集时间短、知识点鲜明、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新型教学资源,自推广应用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非常注重共享式微课资源库的建设。课程组将每个知识点进行统一设计,制作成10分钟以内微课视频,然后建立共享式网络平台,将微课视频进行上传或更新,建立共享式微课资源库,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构建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构建了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具体涵盖了课后学习题集、专业学术期刊、经典案例汇编、金融发展历史概览、金融发展前沿展望等资料。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自我学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和金融实践认知。
[基金项目:2018年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型课程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XJCJLX0224);2017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SJGLX463);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黄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培育项目。]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夯实理论教学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动态知识链。首先,在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构建动态知识链,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根据现代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除了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学,加强了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再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课程团队根据现代金融业动态发展的最新趋势,增加银行实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的讲解内容。同时将金融创新的新态势和新实践及时的补充到理论教学内容中,使学生通过吸收学习新知识,与金融发展同频共振。
2.扎实推进教材建设,构建基础支撑。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团队非常重视高质量的教材建设。由课程团队编写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该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首先,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吸收了当前金融实务发展中的新趋势和理论界的新成果,做到了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其次,在各章节设置案例透析环节,增强教材理论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再其次,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充足,既包括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本管理理论和贷款业务管理理论,又包括中间业务管理理论和表外业务管理理论,同时也包括新兴的国际银行业战略管理理论和证券投资管理理论。最后,内容层次安排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对于难点内容,专门设置难点解析专栏,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3.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中,课程团队以“互联网 课堂”为基础,注重运用多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精彩度和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课程团队开发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各章节内容相配套,充实了教学信息量。这些课件一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用的基础材料。上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入,将文字、图像、动画与音效综合运用,增强了课堂精彩程度,节省了板书时间,提升了教师授课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模拟操作硬件水平。高水平的实验室和软件操作系统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硬件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涉及到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合模拟实训操作。因此,实验室实训模拟是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优途径。课程团队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首先,黄淮学院面向经管类本科生,建设了高水平的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水平。其次,为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购买配置了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操作系统,能够真实模拟商业银行的业务场景,而且配有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导引和实训操作过程指南,构建了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基础平台。再其次,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课程团队编写了模拟实训指导教材,做到了每个实验项目都有章可循,为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操作提供了具体指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实践操作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提升职业体验和实践锻炼能力。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商业银行业务实践技能,课程团队广泛联系,积极挖掘资源,由学校牵头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支行、中国工商银行驻马店支行、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上述实习基地为基础,课程组结合金融机构实际运营情况,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操作平台,为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3.建立课程案例资源库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由C.C.Langdell于19世纪末所创立,后经W.B.Doham等学者的继承和深化,逐渐在全球教育领域推广和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引入案例分析,以实现讨论、交流和研讨学习的效果。案例教学因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而备受国内外众多商学院的青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总结金融机构经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与课程中的一般原理和理论解析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了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并在日常教学中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显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1.以任务驱动为先导,推进开放式教学。任务驱动是重构传统教关系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任务引领、自主学习、效果评判等诸多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将传统的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体,将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多维互动式交流,将现场讲解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创新教学,将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自由开放式活跃性课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任务驱动为先导,推进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开放环境。课程组首先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设立一个基础目标,然后对学生提出下一层级的子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这些任务。以上述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研讨探索,教师进行讲解和评判,完成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2.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注重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和思辨金融问题的能力。其一,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其二,使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师生点评讨论,相互切磋,实现教学相长。其三,使用案例演示法,在讲解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时,通过案例演示、操作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效果。其四,使用项目教学法,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学习难点和重点。其五,使用角色扮演法和小组演练法。在课堂实践和课后上机模拟实训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不同金融主体的参与作用,同时经过小组分配,进行系统演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效率。总之,通过以上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做一体”的高层次目标。
四、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1.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包括了该课程的讲义、大纲、课件、教案、习题、案例、问题解答、课外资料等内容。但是,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着利用率不高、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匮乏等诸多问题。鉴于此,《商業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构建了“纸介质资源 网络平台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库,有效避免了传统课程资源建设的弊端。在日常教学中,立体化课程资源库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共享式微课资源库。在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对于“精品课程”授课视频的录制时长要求不够科学,导致教师以课程的章节布局为单位进行讲授录制,大量精力的投入并没有带来学生有效的利用和学习。反而,很多学生对冗长乏味的视频感觉索然无味,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集时间短、知识点鲜明、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新型教学资源,自推广应用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非常注重共享式微课资源库的建设。课程组将每个知识点进行统一设计,制作成10分钟以内微课视频,然后建立共享式网络平台,将微课视频进行上传或更新,建立共享式微课资源库,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构建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构建了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具体涵盖了课后学习题集、专业学术期刊、经典案例汇编、金融发展历史概览、金融发展前沿展望等资料。课程支撑体系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自我学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和金融实践认知。
[基金项目:2018年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黄淮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型课程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XJCJLX0224);2017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SJGLX463);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黄淮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培育项目。]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