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的依据
动作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再纠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体育运动表面看起来是机械重复的,实质上却是一个不断有微小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练习质量度会使练习在方向、时间、幅度、力量等方面发生变化。面对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者常常不能直接进入动作本身进行练习,只能通过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动作来训练,当这些局部动作熟练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练习活动。
运动技术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先导,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形成和发展体育技能。体育是以特有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技术的获得过程中,身体的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相一致,最终使运动技术得以形成。运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重复多次的演练,形成较稳定的身体活动方式。从运动项目本身来说,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单单是技术学习,特别是深受学生欢迎、锻炼价值有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它还包括增强体能的学习和战术的学习。
二、设计现状的分析
1. 内容选择的现状
缺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但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却千篇一律。近几年的体育教材大都缺乏地方特色,华南华北一个样,东西部一个样,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个样。新课标放开了手脚让我们自主安排,可体育工作者却还没做好准备,只是新瓶装旧酒。体育内容缺乏学校特色,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风格、个性、特色等,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比如轮滑学校、街舞学校、足球传统学校、篮球传统学校等。
未能与时俱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新的课程内容的引进。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有一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内容的新颖性,大部分大中小学在内容的设计上不能与时俱进。轮滑在中小学生中很受亲睐,比单纯的跑类项目更易吸引学生参加,对提高学生的体能也很有效果,但开展的学校却不多;一些在健身俱乐部里流行的健身操(如踏板操)深受女生欢迎,很少学校有开展的。另外,体育理论内容的选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体质下降,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可以增设减肥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介绍。
缺乏价值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性,表现在:一方面教学内容安排的重复,比如说,短跑中的起跑,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可学生没几个能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因为每次的学习都是匆匆而过,每一次的教学安排都是学习起跑技术、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弯道跑技术。学生要在十几次课里掌握这么多技术,只能是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一些内容的设计不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中长跑,它恐怕是学生最厌烦的项目之一,其实教材的设计者大可以把耐力的训练融入到其他受学生的喜爱的项目中,像篮球的传运球活动。
2. 内容组织的现状
连续性差。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两三种运动技术及一定的健康知识,为终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连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要体现发展。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不是十几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做到,而应长期规划,使学生学到系统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例如,足球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个技术,还要学会简单的战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整合性弱。整合性是指整合各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要增强体育课程大的整合性,必须改变现在的内容组织现状。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但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学习。
3. 体系的现状
内容匮乏。体育理论认知性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理性上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学会将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体育实践的实施。认知性内容匮乏处处可见,这与我们重视不够有关。2002年虽然实施了体育新课标,国家加强了对认知性内容学习的规定,但所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观察一下各个大学的操场,我们常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穿着衬衣、皮鞋或牛仔裤在锻炼或上体育课,再把他们的口袋翻开来看看,一定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口袋里揣着钥匙等硬物。
缺乏互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体育课侧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局限为课间操和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运动会。除了这些,鲜少学校会再组织其他的体育活动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这两个本应密切联系的部分,一个显得沉闷,另一个显得没有生机,上好体育课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开展。曾经有高中学生说,课外的体育比赛是其体育课上学习技术的原动力。可见,课外体育活动能对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应是,学生学习后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学习。
三、建议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要考虑体育技能学习的规律及项目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特色、时代性、价值性,要体现地域区别,体现多样性;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性;体现“ 三维”健康观。
责任编辑邱丽
动作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再纠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体育运动表面看起来是机械重复的,实质上却是一个不断有微小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练习质量度会使练习在方向、时间、幅度、力量等方面发生变化。面对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者常常不能直接进入动作本身进行练习,只能通过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动作来训练,当这些局部动作熟练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练习活动。
运动技术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先导,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形成和发展体育技能。体育是以特有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技术的获得过程中,身体的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相一致,最终使运动技术得以形成。运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重复多次的演练,形成较稳定的身体活动方式。从运动项目本身来说,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单单是技术学习,特别是深受学生欢迎、锻炼价值有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它还包括增强体能的学习和战术的学习。
二、设计现状的分析
1. 内容选择的现状
缺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但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却千篇一律。近几年的体育教材大都缺乏地方特色,华南华北一个样,东西部一个样,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个样。新课标放开了手脚让我们自主安排,可体育工作者却还没做好准备,只是新瓶装旧酒。体育内容缺乏学校特色,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风格、个性、特色等,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比如轮滑学校、街舞学校、足球传统学校、篮球传统学校等。
未能与时俱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新的课程内容的引进。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有一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内容的新颖性,大部分大中小学在内容的设计上不能与时俱进。轮滑在中小学生中很受亲睐,比单纯的跑类项目更易吸引学生参加,对提高学生的体能也很有效果,但开展的学校却不多;一些在健身俱乐部里流行的健身操(如踏板操)深受女生欢迎,很少学校有开展的。另外,体育理论内容的选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体质下降,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可以增设减肥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介绍。
缺乏价值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性,表现在:一方面教学内容安排的重复,比如说,短跑中的起跑,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可学生没几个能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因为每次的学习都是匆匆而过,每一次的教学安排都是学习起跑技术、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弯道跑技术。学生要在十几次课里掌握这么多技术,只能是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一些内容的设计不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中长跑,它恐怕是学生最厌烦的项目之一,其实教材的设计者大可以把耐力的训练融入到其他受学生的喜爱的项目中,像篮球的传运球活动。
2. 内容组织的现状
连续性差。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两三种运动技术及一定的健康知识,为终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连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要体现发展。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不是十几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做到,而应长期规划,使学生学到系统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例如,足球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个技术,还要学会简单的战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整合性弱。整合性是指整合各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要增强体育课程大的整合性,必须改变现在的内容组织现状。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但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学习。
3. 体系的现状
内容匮乏。体育理论认知性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理性上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学会将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体育实践的实施。认知性内容匮乏处处可见,这与我们重视不够有关。2002年虽然实施了体育新课标,国家加强了对认知性内容学习的规定,但所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观察一下各个大学的操场,我们常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穿着衬衣、皮鞋或牛仔裤在锻炼或上体育课,再把他们的口袋翻开来看看,一定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口袋里揣着钥匙等硬物。
缺乏互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体育课侧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局限为课间操和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运动会。除了这些,鲜少学校会再组织其他的体育活动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这两个本应密切联系的部分,一个显得沉闷,另一个显得没有生机,上好体育课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开展。曾经有高中学生说,课外的体育比赛是其体育课上学习技术的原动力。可见,课外体育活动能对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应是,学生学习后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学习。
三、建议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要考虑体育技能学习的规律及项目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特色、时代性、价值性,要体现地域区别,体现多样性;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性;体现“ 三维”健康观。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