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信贷风险对银行经营成败的重要程度又提高了一个阶段。可见,必须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高到银行偿付能力危机的高度来认识。虽然我国没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也没有出现系统性支付危机,但我国存在单个银行的偿付能力危机,存在系统性的银行经营危机。当前我国存在银行危机,不仅涉及到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涉及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简要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不良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30-01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危机现状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存款和贷款均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60%以上,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险积累,四家银行都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重过高,存量数额巨大。中国因国有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比較突出,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黄牌警告的五个国家之一。通过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成立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资产公司剥离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二是2000年后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靠清收转化、债务重组和核销等手段减少一部分不良贷款;三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进一步扩大,稀释了不良贷款比率。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有所改观,但形势依然严峻。
其二,资本金来源渠道不通畅,自补能力差。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渠道只有财政注资和利润留存。由于财政状况拮据,财政注资较少;利润留存也由于赢利水平低位徘徊或下降也接近断流。
其三,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上,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虽然相分离,但其独立性受到业务发展需要影响。一是信贷审批人员都由当地分支行任命,专职审批人员挂靠贷审部;二是所有贷款审批以贷审会讨论方式进行,而贷审会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其四,信贷风险控制文化的缺位。一是不能正确处理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效率组合还远远不能达到最优。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信贷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暴露,尚未形成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以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信贷风险控制意识。三是在信贷风险控制的范围认识上,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真正普遍为国有银行所接受。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其一,建立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的、矩阵式信贷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垂直化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的传导过程,减少决策程序中不必要环节,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窗口化就是要使信贷风险控制涵盖各业务领域,对业务领域实行窗口式管理,有利于实现对各种信贷业务风险的全面监控。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确保信贷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达到理想的平衡。
其二,实行区域性的信贷策略。区域信贷政策是银行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客户群结构,以及不同区域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制定的信贷政策。我国区域经济特点的各异不但不可改变, 而且具有日益强化的趋势。这将使区域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不同的信贷风险表现形式会使不同地区处于同一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成为银行不同的信贷进退对象。因此, 银行必须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以及不同区域客户群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生命周期等, 并据此制定不同区域的信贷进退标准。
其三,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形成统一和清晰的信贷政策体系,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管理层对许多事情管得比较细,但管理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随着银行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信贷政策越来越讲求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原先那种简单、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这些都要求银行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规划,并根据竞争形势和业务特点不断使之细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发和启用信贷业务流程系统、风险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制度法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最终形成完整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一是要做好信贷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确保录入的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二是改造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金融逻辑结构,提升系统档次,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信贷操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和控制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扩充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与贷款成本核算系统以及行长决策支持系统挂接,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其四,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文化。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具有被广泛认同的核心概念,表达了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价值观、制度、操作、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商业银行关于信贷经营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信贷风险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鲜明主题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
其五,应遵循法的精神。进行信贷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柔性的管理是无法成功管理贷款风险的,也是无法塑造强势、有力的信贷风险文化的;而必须遵循法的精神,充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刚性约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架构,贯彻信贷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推行问责制,加强控制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和风险贷款明确责任。
其六,注重标准化建设。国际银行业对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予以程序化、模式化,同时对信贷政策、制度、办法以及分析报告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来表述,体现出一种专业精神和精品意识,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和信贷经营效率。
其七,国家相应宏观政策的配套。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风险是其自身所无法化解的,仅靠技术层面的措施来防范风险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国家各项综合宏观政策的配合,具体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如进一步推动多渠道融资、发展证券市场化解银行风险、推动债权转股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不良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30-01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危机现状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存款和贷款均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60%以上,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险积累,四家银行都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重过高,存量数额巨大。中国因国有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比較突出,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黄牌警告的五个国家之一。通过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成立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资产公司剥离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二是2000年后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靠清收转化、债务重组和核销等手段减少一部分不良贷款;三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进一步扩大,稀释了不良贷款比率。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有所改观,但形势依然严峻。
其二,资本金来源渠道不通畅,自补能力差。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渠道只有财政注资和利润留存。由于财政状况拮据,财政注资较少;利润留存也由于赢利水平低位徘徊或下降也接近断流。
其三,信贷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信贷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上,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虽然相分离,但其独立性受到业务发展需要影响。一是信贷审批人员都由当地分支行任命,专职审批人员挂靠贷审部;二是所有贷款审批以贷审会讨论方式进行,而贷审会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其四,信贷风险控制文化的缺位。一是不能正确处理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效率组合还远远不能达到最优。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信贷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暴露,尚未形成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以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信贷风险控制意识。三是在信贷风险控制的范围认识上,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真正普遍为国有银行所接受。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其一,建立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的、矩阵式信贷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垂直化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的传导过程,减少决策程序中不必要环节,保证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窗口化就是要使信贷风险控制涵盖各业务领域,对业务领域实行窗口式管理,有利于实现对各种信贷业务风险的全面监控。垂直化和窗口化相结合,确保信贷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达到理想的平衡。
其二,实行区域性的信贷策略。区域信贷政策是银行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客户群结构,以及不同区域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制定的信贷政策。我国区域经济特点的各异不但不可改变, 而且具有日益强化的趋势。这将使区域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不同的信贷风险表现形式会使不同地区处于同一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成为银行不同的信贷进退对象。因此, 银行必须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以及不同区域客户群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生命周期等, 并据此制定不同区域的信贷进退标准。
其三,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形成统一和清晰的信贷政策体系,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管理层对许多事情管得比较细,但管理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随着银行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信贷政策越来越讲求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原先那种简单、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这些都要求银行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规划,并根据竞争形势和业务特点不断使之细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发和启用信贷业务流程系统、风险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制度法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最终形成完整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一是要做好信贷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确保录入的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二是改造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金融逻辑结构,提升系统档次,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信贷操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和控制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扩充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与贷款成本核算系统以及行长决策支持系统挂接,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其四,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文化。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具有被广泛认同的核心概念,表达了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价值观、制度、操作、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商业银行关于信贷经营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信贷风险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鲜明主题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
其五,应遵循法的精神。进行信贷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只有柔性的管理是无法成功管理贷款风险的,也是无法塑造强势、有力的信贷风险文化的;而必须遵循法的精神,充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刚性约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架构,贯彻信贷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推行问责制,加强控制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和风险贷款明确责任。
其六,注重标准化建设。国际银行业对信贷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予以程序化、模式化,同时对信贷政策、制度、办法以及分析报告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来表述,体现出一种专业精神和精品意识,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和信贷经营效率。
其七,国家相应宏观政策的配套。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风险是其自身所无法化解的,仅靠技术层面的措施来防范风险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国家各项综合宏观政策的配合,具体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如进一步推动多渠道融资、发展证券市场化解银行风险、推动债权转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