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燥晚,素商时序。”当柳永游历江南吟出这句“一叶惊秋”时,已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柳三变,“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一片落叶可以预示了秋天的来临,而仁宗的一句戏言:“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也注定了柳永这一生要“奉旨填词”,出入歌楼舞场,一生羁旅行役。
柳永今存词作216首,其中悲秋题材的作品有43首,占到创作总量的近20%。以数量而论,己足以说明,柳永是一位有着浓重的悲秋情结的词人。悲秋在柳永笔下,并非偶尔为之,而是所在多有;并非为文造情,而是情有独钟。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眛?”《曲玉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聲甘州》这“清秋”二字,真是写尽了一生的凄惨悲凉。这样的悲凉也让他感叹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但是这,明月清风,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纵使有千般万种的情柔意切,又能将心中的悲凉向谁说呢?
意象是诗歌抒情写意最基本的意义单位。通常的意象是纪实的,它能把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融入不动声色的叙事要素的描绘中去。意象的成分重于意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自然地展示事件的流程,追求一种历史叙述的外观。
但是也有不少诗词意象的创造,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使诗人的抒情与写景达到浑融无间的境界。柳永悲秋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就具有这种特点。柳永词中的意象好像不是作者精心创造的,而是 “意”与“象”自然交融而凝聚升华的艺术表象。
柳永悲秋题材的诗中的意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柳永的词中的文人意象,这里主要指的是宋玉,另一类则是描写秋天的景物意象,比如说,残阳、风露、寒霜、江枫、败荷等等。
同是置身金秋爽气之中,耕耘的农夫获得的是丰收的喜悦,而失意的文人却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所以,悲秋是一种文人的时令情绪。
宋玉的《九辩》就是‘悲秋’系列的开山之作。宋玉之后,逢秋则悲,几乎成为文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常态。悲秋也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相沿成习的惯例。宋玉之后,潘岳的《秋兴赋》、杜甫的《秋兴八首》等作品,先后为悲秋传统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柳永作为第一位怀有悲秋情结,而能发展悲秋传统的词人。他自觉地把自己安置在了悲秋的文人序列中,反复在词中追怀自己的悲秋始祖。
于是,“宋玉”就成为柳永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文意象。“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雪梅香·景萧索》)“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戚氏》)、“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玉蝴蝶·望处雨断云收》)都是其例。在他人的词作中,宋玉何曾受过如此恩私宠遇?谓之心香一瓣,唯在宋玉,丝毫算不得过分。
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话,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而柳水开风气之先,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柳水的羁旅旅词所表达的无非是哀伤和惆倘,诉说沉沦的痛苦,宣泄别离的悲呛,这种世俗的人生情感具有一种普遍性,而与这种人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景语,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鉴赏玩味不忍释手。它包括山川自然之景和时序气象之景,作者用它寄托世俗的情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难以忘怀。
柳词描写旅途景色细致生动,有层次性,景物形象开阔博大,气势雄浑矫健,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与唐人诗歌的“兴象”特质颇为相近。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柳永的名篇《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对环境的点染,苍凉刚劲而又意味隽永,使人读之如亲历其境。“惟有长江水,无语向东流”,大江东流的浩淼景象,透出游子的羁旅之思、怀人之感。
而对如此高远而苍凉的审美空间,个体极易产生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自怜,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怀,经历仕途坎坷的人们更足以勾起身世悲怆之感。柳宗元曾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人愁思正茫茫”的诗句,许浑也有诗云“一上高楼万里愁,菜蓝杨柳似汀洲”,就作品所展示的意境和思乡愁绪来说,柳永和他们是有共同之处的。
他善于通过叠加秋天、日暮或夜晚的意象,特别去表现秋暮或秋夜的情境,从而使悲秋的感伤色彩更加深厚浓郁。羁旅漂泊之中,少不了晓行夜宿。白日里登山临水,就每每去写秋天日暮时的情感体验,如《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到夜里,孤馆独眠,又常常去写秋天夜晚时的情感体验,如《倾杯》,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似织。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归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秋暮,芦苇丛生的小洲,水鸟落下,雁群横列,好一派深秋江景。行舟靠岸,客子住进了村驿站,心境悲凉可知。是夜偏闻芦笛,是关山月?是落梅风?平添几分羁怨。笛声过后,再来一阵唧唧蛩吟,客子更无法睡了。词在秋声上做文章,大有助于抒情。
无疑,柳永这种深化悲秋的感伤色彩的艺术实践践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日暮、夜晚与秋天有着相同的表现性,具有相同的情感指向。日暮时,那带给世界光明、温暖和生命的太阳即将消逝,郎朗乾坤不得不让渡给沉沉暗夜,这正好似秋天这个阴盛阳衰的季节,必将为一片死寂的冬天代替。
柳永悲秋题材的词作中,通过文人意象和景物意象的表达,把文人的悲秋传统与词的缘情传统融会贯通,写秋景,发悲情,组成一个个色调不同的画面,从而表现出悲欢离合之情、得失升沉之慨。这不仅拓宽了词的内容,而且扩展了词的意象,创造了高远的意境。
柳永之前,词中写景很少有此等大手笔。自柳永出,才在狭小的闺阁之词之外,新开高远的江山之词,才在旖旎的女性之词之外,新开出为沉雄的男性之词。
柳永今存词作216首,其中悲秋题材的作品有43首,占到创作总量的近20%。以数量而论,己足以说明,柳永是一位有着浓重的悲秋情结的词人。悲秋在柳永笔下,并非偶尔为之,而是所在多有;并非为文造情,而是情有独钟。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眛?”《曲玉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聲甘州》这“清秋”二字,真是写尽了一生的凄惨悲凉。这样的悲凉也让他感叹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但是这,明月清风,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纵使有千般万种的情柔意切,又能将心中的悲凉向谁说呢?
意象是诗歌抒情写意最基本的意义单位。通常的意象是纪实的,它能把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融入不动声色的叙事要素的描绘中去。意象的成分重于意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自然地展示事件的流程,追求一种历史叙述的外观。
但是也有不少诗词意象的创造,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使诗人的抒情与写景达到浑融无间的境界。柳永悲秋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就具有这种特点。柳永词中的意象好像不是作者精心创造的,而是 “意”与“象”自然交融而凝聚升华的艺术表象。
柳永悲秋题材的诗中的意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柳永的词中的文人意象,这里主要指的是宋玉,另一类则是描写秋天的景物意象,比如说,残阳、风露、寒霜、江枫、败荷等等。
同是置身金秋爽气之中,耕耘的农夫获得的是丰收的喜悦,而失意的文人却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所以,悲秋是一种文人的时令情绪。
宋玉的《九辩》就是‘悲秋’系列的开山之作。宋玉之后,逢秋则悲,几乎成为文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常态。悲秋也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相沿成习的惯例。宋玉之后,潘岳的《秋兴赋》、杜甫的《秋兴八首》等作品,先后为悲秋传统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柳永作为第一位怀有悲秋情结,而能发展悲秋传统的词人。他自觉地把自己安置在了悲秋的文人序列中,反复在词中追怀自己的悲秋始祖。
于是,“宋玉”就成为柳永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文意象。“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雪梅香·景萧索》)“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戚氏》)、“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玉蝴蝶·望处雨断云收》)都是其例。在他人的词作中,宋玉何曾受过如此恩私宠遇?谓之心香一瓣,唯在宋玉,丝毫算不得过分。
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话,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而柳水开风气之先,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柳水的羁旅旅词所表达的无非是哀伤和惆倘,诉说沉沦的痛苦,宣泄别离的悲呛,这种世俗的人生情感具有一种普遍性,而与这种人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景语,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鉴赏玩味不忍释手。它包括山川自然之景和时序气象之景,作者用它寄托世俗的情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难以忘怀。
柳词描写旅途景色细致生动,有层次性,景物形象开阔博大,气势雄浑矫健,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与唐人诗歌的“兴象”特质颇为相近。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柳永的名篇《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对环境的点染,苍凉刚劲而又意味隽永,使人读之如亲历其境。“惟有长江水,无语向东流”,大江东流的浩淼景象,透出游子的羁旅之思、怀人之感。
而对如此高远而苍凉的审美空间,个体极易产生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自怜,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怀,经历仕途坎坷的人们更足以勾起身世悲怆之感。柳宗元曾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人愁思正茫茫”的诗句,许浑也有诗云“一上高楼万里愁,菜蓝杨柳似汀洲”,就作品所展示的意境和思乡愁绪来说,柳永和他们是有共同之处的。
他善于通过叠加秋天、日暮或夜晚的意象,特别去表现秋暮或秋夜的情境,从而使悲秋的感伤色彩更加深厚浓郁。羁旅漂泊之中,少不了晓行夜宿。白日里登山临水,就每每去写秋天日暮时的情感体验,如《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到夜里,孤馆独眠,又常常去写秋天夜晚时的情感体验,如《倾杯》,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似织。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归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秋暮,芦苇丛生的小洲,水鸟落下,雁群横列,好一派深秋江景。行舟靠岸,客子住进了村驿站,心境悲凉可知。是夜偏闻芦笛,是关山月?是落梅风?平添几分羁怨。笛声过后,再来一阵唧唧蛩吟,客子更无法睡了。词在秋声上做文章,大有助于抒情。
无疑,柳永这种深化悲秋的感伤色彩的艺术实践践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日暮、夜晚与秋天有着相同的表现性,具有相同的情感指向。日暮时,那带给世界光明、温暖和生命的太阳即将消逝,郎朗乾坤不得不让渡给沉沉暗夜,这正好似秋天这个阴盛阳衰的季节,必将为一片死寂的冬天代替。
柳永悲秋题材的词作中,通过文人意象和景物意象的表达,把文人的悲秋传统与词的缘情传统融会贯通,写秋景,发悲情,组成一个个色调不同的画面,从而表现出悲欢离合之情、得失升沉之慨。这不仅拓宽了词的内容,而且扩展了词的意象,创造了高远的意境。
柳永之前,词中写景很少有此等大手笔。自柳永出,才在狭小的闺阁之词之外,新开高远的江山之词,才在旖旎的女性之词之外,新开出为沉雄的男性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