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创造。笔者从领导核心、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角度分析了“三三制”政权的主要运行机制。“三三制”原则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凝聚各阶层力量,筑牢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三制”政权;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三三制”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民主联合政权的大胆尝试。“三三制”政权即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继承与发展。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政权建设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为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一、“三三制”政权的运行机制
1940年3月6日,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核心和监督运行机制。
(一)保证共产党的领导
让党外人士参与政权,不是为了削弱共产党的领导,相反,“三三制”政权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规定:“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把握大政方针,政治上出于统率地位,在政府的具体工作中还要多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正确政策,影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与共产党合作。同时,为了保证共产党员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共产党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此,共产党创办了各类形式学校,进行集中学习,1941年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对共产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大大提升了共产党员的理论素养,回到工作当中就会发挥巨大作用,成为革命的先锋战士。
(二)民主选举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规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选举政策,应是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根据地的权力机关是参议会,参议会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参议会选举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政府委员会执行参议会的决议,接受参议会的监督。在选举代表时只要符合法定年龄,并且赞成抗日和民主,就拥有选举权。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则实行“走选”的办法,对那些不识字的人们则实行投“豆子”的方法,保证每位选民的投票权利。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选出的政府委员中,共产党人实际人数多于应占人数,共产党员徐特立随即声明退出,依次由无党派人士白文焕递补,保证民主選举和“三三制”原则。
(三)民主监督机制
“三三制”政权的人员构成由三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共产党可以监督党外人士,党外人士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人。其实,最重要的是监督制度,“三三制”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参议会,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由参议会选举产生、任命、罢免,并接受其监督,定期向参议会作报告,同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似。共产党内部也自行监督,最广泛的监督来自人民,政府也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政府的效率。
(四)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原有政权中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然而“三三制”政权中突然增加了三分之二的非共产党员,这使许多共产党员不适应,对原本手中掌握的政权依依不舍,还是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办事,不利于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因此,必须对共产党员进行教育,“克服它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和党外人士商量。”例如,在陕甘宁边区担任副主席的党外人士李鼎铭,觉得共产党员没有充分尊重他的职权,因此在工作中带有一些消极情绪。一些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向他咨询意见,很多问题他还不知道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也没有向其汇报工作。中共党组织发现这个问题后,为了保证李鼎铭等的职权,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要求政府各机构定期向副主席汇报工作;二是每次政务会议之前,副主席得知道会议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需要副主席部署下达的文件,必须取得副主席同意,然后付诸实施;四是平时多交流,多协商,坦诚相见。这些措施受到党外人士的欢迎,李鼎铭也因此高兴起来,积极的参与工作,履行职责,为政府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奔走,实现了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二、“三三制”政权的现实意义
“三三制”政权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定会对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为今天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一)、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三制”政权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更应该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要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就必须统筹各个方面,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党派关系上,各党派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宗教政策上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民族政策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支持归国侨眷和海外侨胞关心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应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依法保障人大行使国家机关的权利,加强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审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代表素质,要使选出的代表能够充分代表民意。优化专门委员会设置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应与国务院部门相对应,其成员应具有专业性。完善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增加召开会议的次数。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实行城市和乡村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提高基层人大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例如,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一线的工农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此外,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提高了2.07个百分点。”这是一大进步,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定绽放光芒。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在民主协商与参政议政这方面还做得比较可以,而在民主监督这一块做得不好,只有共产党监督各民主党派,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力度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的制度机制,只有政协会议这一种单一渠道。所以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向多层次、广泛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通过政协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党派团体等渠道,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問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广泛协商,让更多优秀党外人士进入国家政权机关,增强活力。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就是在充分协商,广泛酝酿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人员构成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代表,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分属34个界别。其中中共委员893名,占总数的39.9%;非中共委员1344名,占总数的60.1%;少数民族委员258名,占总数的11.5%;妇女委员399名,占总数的17.8%。56个民族均有委员人选,体现了充分的广泛性。
三、小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按照新民主主义宪政的要求,在“三三制”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对取得抗战的胜利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为今天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朱理峰.浅析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J].松辽学刊,2006.3.
[5]孟宪琴.“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11.
[6]刘锦理.从“三三制”政权看今天的多党合作制度[J].世纪桥,2009.1.
[7]马可可.“三三制”政权中政党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3.
【关键词】:“三三制”政权;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三三制”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民主联合政权的大胆尝试。“三三制”政权即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继承与发展。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政权建设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为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一、“三三制”政权的运行机制
1940年3月6日,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核心和监督运行机制。
(一)保证共产党的领导
让党外人士参与政权,不是为了削弱共产党的领导,相反,“三三制”政权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规定:“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把握大政方针,政治上出于统率地位,在政府的具体工作中还要多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正确政策,影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与共产党合作。同时,为了保证共产党员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共产党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此,共产党创办了各类形式学校,进行集中学习,1941年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对共产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大大提升了共产党员的理论素养,回到工作当中就会发挥巨大作用,成为革命的先锋战士。
(二)民主选举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规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选举政策,应是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根据地的权力机关是参议会,参议会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参议会选举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政府委员会执行参议会的决议,接受参议会的监督。在选举代表时只要符合法定年龄,并且赞成抗日和民主,就拥有选举权。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则实行“走选”的办法,对那些不识字的人们则实行投“豆子”的方法,保证每位选民的投票权利。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选出的政府委员中,共产党人实际人数多于应占人数,共产党员徐特立随即声明退出,依次由无党派人士白文焕递补,保证民主選举和“三三制”原则。
(三)民主监督机制
“三三制”政权的人员构成由三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共产党可以监督党外人士,党外人士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人。其实,最重要的是监督制度,“三三制”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参议会,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由参议会选举产生、任命、罢免,并接受其监督,定期向参议会作报告,同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似。共产党内部也自行监督,最广泛的监督来自人民,政府也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政府的效率。
(四)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原有政权中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然而“三三制”政权中突然增加了三分之二的非共产党员,这使许多共产党员不适应,对原本手中掌握的政权依依不舍,还是按照原有的工作方式办事,不利于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因此,必须对共产党员进行教育,“克服它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和党外人士商量。”例如,在陕甘宁边区担任副主席的党外人士李鼎铭,觉得共产党员没有充分尊重他的职权,因此在工作中带有一些消极情绪。一些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向他咨询意见,很多问题他还不知道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也没有向其汇报工作。中共党组织发现这个问题后,为了保证李鼎铭等的职权,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要求政府各机构定期向副主席汇报工作;二是每次政务会议之前,副主席得知道会议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需要副主席部署下达的文件,必须取得副主席同意,然后付诸实施;四是平时多交流,多协商,坦诚相见。这些措施受到党外人士的欢迎,李鼎铭也因此高兴起来,积极的参与工作,履行职责,为政府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奔走,实现了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与民主合作。
二、“三三制”政权的现实意义
“三三制”政权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定会对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为今天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一)、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三制”政权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更应该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要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就必须统筹各个方面,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党派关系上,各党派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宗教政策上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民族政策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支持归国侨眷和海外侨胞关心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应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依法保障人大行使国家机关的权利,加强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审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代表素质,要使选出的代表能够充分代表民意。优化专门委员会设置和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应与国务院部门相对应,其成员应具有专业性。完善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增加召开会议的次数。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实行城市和乡村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提高基层人大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例如,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一线的工农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此外,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提高了2.07个百分点。”这是一大进步,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定绽放光芒。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在民主协商与参政议政这方面还做得比较可以,而在民主监督这一块做得不好,只有共产党监督各民主党派,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的力度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的制度机制,只有政协会议这一种单一渠道。所以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向多层次、广泛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通过政协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党派团体等渠道,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問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广泛协商,让更多优秀党外人士进入国家政权机关,增强活力。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就是在充分协商,广泛酝酿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人员构成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代表,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分属34个界别。其中中共委员893名,占总数的39.9%;非中共委员1344名,占总数的60.1%;少数民族委员258名,占总数的11.5%;妇女委员399名,占总数的17.8%。56个民族均有委员人选,体现了充分的广泛性。
三、小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按照新民主主义宪政的要求,在“三三制”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对取得抗战的胜利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为今天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朱理峰.浅析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J].松辽学刊,2006.3.
[5]孟宪琴.“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11.
[6]刘锦理.从“三三制”政权看今天的多党合作制度[J].世纪桥,2009.1.
[7]马可可.“三三制”政权中政党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