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的“不健康”现象,完全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我认为,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讲的都是书上内容,并且教师还把知识嚼烂了才喂给学生,只让他们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看书,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这是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离开老师寸步难行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以自己的探索实验结果出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看
看就是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教师通过细心的研读教材,把例题具体化,出示自学指导,内容包括学习方法、需要讨论的问题等,把简单的例题层层分析,通过“思考1、2、3……”等问题的梳理,指导学生明确应该看什么、想什么、议什么、说什么,给他们一个自学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指导完成自学。
二、议
看就是指导学生自学议论。“议”是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学评议,评议时可以紧紧围绕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也可以同桌交流或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困生解答,由中等生和优等生讲解、评价,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讨论。对于疑难问题,在优等生说出想法后,如果没有表述清楚,教师可适时补充、梳理,并整理出做题思路,让学生再次针对梳理的思路说一说,以巩固新知。但“议”这一环节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异的教学方式。
1.概念课
概念课一般是按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我先让学生通过书上的步骤与要求,自己动手动脑,同桌交流、议论后,试着去总结并得出结论。具体做法是: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到初步的共识,最后教师在总结出概念,并一一作出分析、讲解。
2.计算课
对计算法则的教学内容,则重点强调看竖式旁边的注释。例如: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由于平时注重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小注,有了不明白的地方就赶快标注上了“?”。在学生渴望知道这一知识时,教师适时点拨,经过讨论,学生不但把余数末尾添0的道理弄懂了,还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认真阅读竖式旁边的小注的重要性。
3.应用题课
应用题课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例题的分析,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开始时学生不注意看这部分内容,往往看完了题目之后,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学会一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分析推理等能力却没有得到良好训练。遇到这种类型的课,应先让学生学会阅读书上的分析,然后说出具体解题思路。对于后进生而言,则让他们边读题目,边找出相关联的条件。不能完整解决问题的,也能通过反复地读、说环节解决一步或两步。总之,长期坚持“说思路、理方法”的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
三、练
练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练习内容。练习的设计不能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学会了自我学习、练习的方法。设计时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提高练习。这样的题型设计,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从而实现由基本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直接出示有关百分数意义的练习。教师先呈现了 “十一”阅兵式的图片,在图片中找到百分数,很好的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巩固。其次,出示了百分数的读写。如练习第二题,这道题关键在于这些百分数的分子部分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有的大于100,有的小于100,有的等于100……,这就是百分数的其中一种特征,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最佳途径。所以这道题分几步进行:(1)开火车读出这些百分数。(2)这些百分数中,哪个最小?哪个最大?(3)哪个百分数表示“一半”的意思?(4)100%表示什么,你能够举一个例子说明吗?200%呢?(5)这些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小于分母、有的大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道题,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读法和百分数的意义,还能通过归纳发现百分数的特点。
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虽然不同的表达,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显然,他们都认识到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特约编辑 熊叠丽)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以自己的探索实验结果出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看
看就是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教师通过细心的研读教材,把例题具体化,出示自学指导,内容包括学习方法、需要讨论的问题等,把简单的例题层层分析,通过“思考1、2、3……”等问题的梳理,指导学生明确应该看什么、想什么、议什么、说什么,给他们一个自学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指导完成自学。
二、议
看就是指导学生自学议论。“议”是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学评议,评议时可以紧紧围绕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也可以同桌交流或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困生解答,由中等生和优等生讲解、评价,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讨论。对于疑难问题,在优等生说出想法后,如果没有表述清楚,教师可适时补充、梳理,并整理出做题思路,让学生再次针对梳理的思路说一说,以巩固新知。但“议”这一环节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异的教学方式。
1.概念课
概念课一般是按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我先让学生通过书上的步骤与要求,自己动手动脑,同桌交流、议论后,试着去总结并得出结论。具体做法是: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到初步的共识,最后教师在总结出概念,并一一作出分析、讲解。
2.计算课
对计算法则的教学内容,则重点强调看竖式旁边的注释。例如: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由于平时注重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小注,有了不明白的地方就赶快标注上了“?”。在学生渴望知道这一知识时,教师适时点拨,经过讨论,学生不但把余数末尾添0的道理弄懂了,还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认真阅读竖式旁边的小注的重要性。
3.应用题课
应用题课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例题的分析,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开始时学生不注意看这部分内容,往往看完了题目之后,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学会一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分析推理等能力却没有得到良好训练。遇到这种类型的课,应先让学生学会阅读书上的分析,然后说出具体解题思路。对于后进生而言,则让他们边读题目,边找出相关联的条件。不能完整解决问题的,也能通过反复地读、说环节解决一步或两步。总之,长期坚持“说思路、理方法”的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
三、练
练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练习内容。练习的设计不能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学会了自我学习、练习的方法。设计时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提高练习。这样的题型设计,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从而实现由基本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直接出示有关百分数意义的练习。教师先呈现了 “十一”阅兵式的图片,在图片中找到百分数,很好的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巩固。其次,出示了百分数的读写。如练习第二题,这道题关键在于这些百分数的分子部分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有的大于100,有的小于100,有的等于100……,这就是百分数的其中一种特征,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最佳途径。所以这道题分几步进行:(1)开火车读出这些百分数。(2)这些百分数中,哪个最小?哪个最大?(3)哪个百分数表示“一半”的意思?(4)100%表示什么,你能够举一个例子说明吗?200%呢?(5)这些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小于分母、有的大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道题,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百分数的读法和百分数的意义,还能通过归纳发现百分数的特点。
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虽然不同的表达,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显然,他们都认识到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