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社会背景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84年成立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指导思想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精英教育是我国近代关于“大学”的普遍理念,当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21%,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这时的办学应如何适应形势和教育自身的变化?
大学的文化与功能的冲突。大学,是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的文化熏陶机关,还是提供职业训练的功用性机构?大众化时代变得更加突出。新世纪大学的基本理念为:大学是提高人的精神品位的文化机构和实践服务社会的职能机构的有机统一。
新世纪呼唤大学的人文理念。科学具有为人所创造和为人服务等方面的本质特性,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的应有理念,在新世纪大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对真正的科学精神的呼唤,与大学的大众化并不矛盾。强调大众化发展阶段更加艰巨也更有价值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大众化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明确现代教育质量原则是前提。一是整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明显特点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全体性原则。全体性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三是自主性原则。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只要教师把课讲好,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就高。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在教育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还可勉强成立,但在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被广泛采用的今天,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从被动的求知状态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学。四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学生具有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人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终身学习基础上,现代教育要注意从学习方法、学习行动、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努力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观念是基础。一是(大学作用的)社会轴心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撑点。二是(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观。全面质量观是以全方位的维度去评价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师资、教育改革、教育设施、教育产品的质量等。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素质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
正确认识并认真处理教学关系是关键。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的报告《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在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观点,是通识教育的既具体又原则的要求。三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必须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模式,转换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轴心”,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更加密切,高校必须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五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要从只重视课内教学转换到“课内”与“课外”并重上来。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坚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重点。大学以有名师著名,以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著称。学术理想、学术质量、学术能力、学术心理四方面反映着大学教师学术品质的主要内容。学术理想是核心,是教师学术品质的深层性因素;学术质量是学术理想的外显,主要侧重于处理教师学术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社会性因素;学术能力、学术心理则着眼于教师行为,是确保学术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学术品质,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
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是主要途径。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变“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教学为“归纳法”(由特殊到一般)教学;遵循“优化课内教学,强化课外训练”的原则,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股市等)、观点辨析、知识竞赛、专题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读、听、说、写、议”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搞活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社科部)
编校:施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84年成立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指导思想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精英教育是我国近代关于“大学”的普遍理念,当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21%,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这时的办学应如何适应形势和教育自身的变化?
大学的文化与功能的冲突。大学,是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的文化熏陶机关,还是提供职业训练的功用性机构?大众化时代变得更加突出。新世纪大学的基本理念为:大学是提高人的精神品位的文化机构和实践服务社会的职能机构的有机统一。
新世纪呼唤大学的人文理念。科学具有为人所创造和为人服务等方面的本质特性,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的应有理念,在新世纪大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对真正的科学精神的呼唤,与大学的大众化并不矛盾。强调大众化发展阶段更加艰巨也更有价值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大众化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明确现代教育质量原则是前提。一是整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明显特点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全体性原则。全体性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三是自主性原则。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只要教师把课讲好,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就高。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在教育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还可勉强成立,但在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被广泛采用的今天,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从被动的求知状态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学。四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学生具有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人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终身学习基础上,现代教育要注意从学习方法、学习行动、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努力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观念是基础。一是(大学作用的)社会轴心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撑点。二是(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观。全面质量观是以全方位的维度去评价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师资、教育改革、教育设施、教育产品的质量等。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素质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
正确认识并认真处理教学关系是关键。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的报告《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在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观点,是通识教育的既具体又原则的要求。三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必须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模式,转换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轴心”,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更加密切,高校必须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五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要从只重视课内教学转换到“课内”与“课外”并重上来。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坚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重点。大学以有名师著名,以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著称。学术理想、学术质量、学术能力、学术心理四方面反映着大学教师学术品质的主要内容。学术理想是核心,是教师学术品质的深层性因素;学术质量是学术理想的外显,主要侧重于处理教师学术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社会性因素;学术能力、学术心理则着眼于教师行为,是确保学术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学术品质,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
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是主要途径。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变“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教学为“归纳法”(由特殊到一般)教学;遵循“优化课内教学,强化课外训练”的原则,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股市等)、观点辨析、知识竞赛、专题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读、听、说、写、议”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搞活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社科部)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