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实施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媒介,但如何使用教材我们应该开拓思维,连教材的编辑也认为教材仅仅是一个蓝本,各地方应该结合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我校数学备课组在研讨时发现四年级上册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割裂零碎,不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知识体系,我们进行了整合尝试,实践证明,整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 教材;图形与几何;整合;尝试
一、 引言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青岛出版社2015版)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安排了两个版块,分别是“线与角”和“平行与相交”,但这两个版块被割裂开来,中间穿插了有关代数的章节,我们学校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研讨时,一致认为教材这样安排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几何知识系统,所以决定对教材图形与几何知识进行整合。
二、 整合原则与内容
(一) 整合的原则
遵循知识体系化原则,形成学生平面几何图形认知观点,更大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整合的内容
1. 基本概念:射线、直线、角、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平行线、垂线、垂足。
2. 基本原理
(1)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2)过一点有且有无数条射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射线和直线无限长;
(3)1平角=2直角,1周角=2直角;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一定平行,不平行一定相交;
(5)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有的线段中以垂线为最短。
3. 基本能力
(1)线段、射线、直线的画法;
(2)角的画法与角的度量;
(3)平行线的基本画法;
(4)垂线的基本画法,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三、 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方案1:把教材的第三大版块与第二大版块对调
方案2:把教材的第四大版块与第三大版块对调
方案3:把教材第二版块放到第六大版块,然后把第四大版块放到第七大版块,其他(除第八版块外)顺次前移。
说明:经过以上的调整,教材按代数、几何、统计知识体系排列,内容更系统化。
四、 目标的整合
目标分项 内 容
知识目标 1.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2. 知道角的特征,认识周角和平角,知道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3.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
能力目标 1. 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2. 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3. 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征;4. 通过写、画、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標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 整合后课时任务与目标分解
第一课时:教学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初步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反复练习角的概念、表示法;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角的度量法,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度量任何一个已知角。
第三课时: 通过探究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画出任何角度的角;初步知道什么是平角、周角,而且知道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形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空间影像。
第四课时:巩固课,学生自主完成配套的《自主练习》。
第五课时:反馈。教师就批阅练习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弥补漏点,进行二次巩固。
第六课时:专项检测:就线段、射线、直线、角进行专项检测,并当堂反馈。
第七课时:教学平行及平行线概念,会画出一组平行线,形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空间影像,并完成配套《自主练习》题目。
第八课时:学习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并能自主画出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九课时:通过合作探究和观察讨论等活动,知道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中以垂线为最短,垂线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十课时:巩固课。对平行与相交进行专项巩固,并当堂反馈与讲评。
第十一课时:“图形与几何”版块专项复习与检测。
第十二课时:讲评。
六、 整合后版块知识体系简表(专项复习用表)
七、 反思
1. 通过上述的整合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材的重新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教材内容和教学顺序的调整,而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的进一步优化,资源与目标的优化势必引起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进,通过改进逐渐向着预设的目标发展。
2. 经过我校数学组老师两年的尝试,我们认为整合后的教材使用起来更加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几何空间形象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贯彻了“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提高观察力及辨认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的综合能力”的课程标准。实践证明,整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商务印书馆2011版,第7页.
作者简介:
时亨存,一级教师,山东省新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宝镇时家庄联小。
关键词: 教材;图形与几何;整合;尝试
一、 引言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青岛出版社2015版)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安排了两个版块,分别是“线与角”和“平行与相交”,但这两个版块被割裂开来,中间穿插了有关代数的章节,我们学校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研讨时,一致认为教材这样安排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几何知识系统,所以决定对教材图形与几何知识进行整合。
二、 整合原则与内容
(一) 整合的原则
遵循知识体系化原则,形成学生平面几何图形认知观点,更大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整合的内容
1. 基本概念:射线、直线、角、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平行线、垂线、垂足。
2. 基本原理
(1)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2)过一点有且有无数条射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射线和直线无限长;
(3)1平角=2直角,1周角=2直角;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一定平行,不平行一定相交;
(5)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有的线段中以垂线为最短。
3. 基本能力
(1)线段、射线、直线的画法;
(2)角的画法与角的度量;
(3)平行线的基本画法;
(4)垂线的基本画法,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三、 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方案1:把教材的第三大版块与第二大版块对调
方案2:把教材的第四大版块与第三大版块对调
方案3:把教材第二版块放到第六大版块,然后把第四大版块放到第七大版块,其他(除第八版块外)顺次前移。
说明:经过以上的调整,教材按代数、几何、统计知识体系排列,内容更系统化。
四、 目标的整合
目标分项 内 容
知识目标 1.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2. 知道角的特征,认识周角和平角,知道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3.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
能力目标 1. 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2. 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3. 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征;4. 通过写、画、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標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 整合后课时任务与目标分解
第一课时:教学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初步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反复练习角的概念、表示法;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角的度量法,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度量任何一个已知角。
第三课时: 通过探究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画出任何角度的角;初步知道什么是平角、周角,而且知道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形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空间影像。
第四课时:巩固课,学生自主完成配套的《自主练习》。
第五课时:反馈。教师就批阅练习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弥补漏点,进行二次巩固。
第六课时:专项检测:就线段、射线、直线、角进行专项检测,并当堂反馈。
第七课时:教学平行及平行线概念,会画出一组平行线,形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空间影像,并完成配套《自主练习》题目。
第八课时:学习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并能自主画出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九课时:通过合作探究和观察讨论等活动,知道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中以垂线为最短,垂线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完成配套《自主练习》。
第十课时:巩固课。对平行与相交进行专项巩固,并当堂反馈与讲评。
第十一课时:“图形与几何”版块专项复习与检测。
第十二课时:讲评。
六、 整合后版块知识体系简表(专项复习用表)
七、 反思
1. 通过上述的整合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材的重新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对教材内容和教学顺序的调整,而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的进一步优化,资源与目标的优化势必引起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进,通过改进逐渐向着预设的目标发展。
2. 经过我校数学组老师两年的尝试,我们认为整合后的教材使用起来更加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几何空间形象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贯彻了“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提高观察力及辨认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的综合能力”的课程标准。实践证明,整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商务印书馆2011版,第7页.
作者简介:
时亨存,一级教师,山东省新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宝镇时家庄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