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日的古城太原,阳光明媚。坐落在太原滨河西路的省环保厅大院,和往常一样有序、整洁;但院子里的车辆明显比往常多。当日,省环保厅组织的一场环保新闻发布会正在9层举行。像这样的会议在山西环保厅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其目的是打造一个公开、公信、透明、廉政的环保部门、环保窗口、环保山西、环保社会。
“山西省11个地市,除太原外其他10个地市空气质量都达到二级标准……”新闻发言人宣布。
这些数据与五年前的山西迥然不同,但却是现实。
近几年,煤炭大省山西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污染、溃坝、矿难、腐败……每个事件都把山西推到风口浪尖,尤其是污染,成了山西多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了招商引资的“拦路虎”。
污染大省,环保官难当!这是三晋大地厅级官员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被百姓称做环保“船长”的刘向东受命于危难之际,严格的说是“黑色污染”愈演愈烈之际。上任五年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三晋大地的每个角落,他带领环保“一班人”一路“斗魔降妖”,坎坷走来。中肯地说,他是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探索者、实践者。
这位铁腕“船长”、环保“主帅”,手里既有环保利器“金箍棒”,也有几根救命“稻草”,因此让污染大户既敬畏,又服帖。
“既要治理好污染,还不能让合法企业死去。”这是刘向东的人性化执法理念,也是百姓、企业敬重他的原因。
受命于危难之际
以“山西环保精神”闻名全国的山西环保厅,追溯其历史,已有30余年。
70年代初,山西环保机构只是设在省计委下的一个“三废”治理办公室。1979年,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成立,为一级局建制。1986年,晋城、大同、阳泉、吕梁、运城五个地市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初步形成了省城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山西环境保护局也随之升格为环境保护厅。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把山西省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从此山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煤炭、焦炭、钢材等能源和初级工业品。在占全国1/60的三晋树叶形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形象的说法是“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炕”,而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则留给了这片土地。
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山西省环保体制机制不完善,环境执法停留在以罚代管的层面,失之于软和宽,缺少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地方考核评价偏重经济发展,环境考核严重缺失,环保局成了“缓保局”——跟不上全国环保节拍。
2005年,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11个重点城市没有一个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被国家考核的太原、大同、临汾、阳泉、长治5个城市,有4个名列全国倒数前四名,地表水劣五类水质居全国倒数第二,烟(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排放量居全国第一。那时,当你走进临汾市区,走进乡宁、蒲县、翼城、襄汾等县城或产煤、炼焦、产铁、炼钢的矿区,从商店买了一只雪糕,走出来站在街边,不消几分钟,裸露的雪糕上就会落满黑色的粉末。在临汾的大部分地方,早上出门到中午回家,整个鼻孔就全变成了黑色,连咳出来的痰都是黑的。这就是临汾人2005年前的生存状态。
有人说:“跟谁有仇就送他到临汾去生活”, 2005年前临汾的污染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临汾确实是污染的重地,被境外媒体称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区域之一。
其实,临汾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山西其他地市的缩影。
……
2006年3月29日,是刘向东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当日下午,召开了局务会议。会上他提出了25个大问题、60个小问题,都涉及环保深层次问题。之后,他带领环保团队,深入多家企业、60多个重点县,拍成了电视纪录片《忧患家园》,让观众目睹了山西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
面对眼前尴尬的生态环境,他选择了背水一战。
2006年6月,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拉开序幕。他明白,天变蓝水变清才是给三晋父老最好的一份答卷。
2007年,周生贤部长号召全国环保系统学习“山西环保精神”;2010年1月5日,周生贤部长做出批示,称“2009年山西环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姓心中有杆秤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环保好与坏,百姓心中有杆秤。
现在,百姓看到的是山西的天一天比一天蓝,水一天比一天清。3000多万民众的眉头舒展了。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显示,2007年,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制造业煤炭消耗量中,江苏的制造业原煤消耗量取代了山西位居中国首位,消耗量为20000.28万吨,山西为17508.9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051万吨,排名第20位。制造业工业粉尘排放量山西为36.17万吨,排名第4位;制造业粉尘去除量山西为166.17万吨,排名18位。
2009年山西11个地级市中10个达到二级标准,比2008年增加2个,大气综合指数降幅最高达35.2%;二氧化硫大气综合指数降幅最高达48.8%,平均降幅19.3%。全省有71个县(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其中蓝天碧水工程范围内有20个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全省实际监测的102个地表水断面中,劣五类水质断面同比减少4.4个百分点,水质优良面同比增长13.9个百分点,其中,蓝天碧水工程考核的28个断面有23个断面达到指标要求,达标率为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09年,11个重点城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为70.76%;32个县(市)中有25个县(市)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较2008年新增7个县(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5.78%,11个重点城市全部建成投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7.09%,比上年提高32.86%个百分点;阳曲 、清徐、代县、原平等9个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32个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9.7%,比上年提高10.13个百分点,蓝天碧水范围内的县(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967.5万平方米。11个重点城市集中供热达到85.92%.......蓝天碧水工程36项指标中,有32 项提前完成,完成率达到89%。
因此,2006年和2007年,刘向东先后两次代表山西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08年10月,他荣获“全球公益慈善联盟金质勋章”,成为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等世界杰出人物都曾获此殊荣。
“忻州1994年到1996年乌烟瘴气,出去一趟,回来鼻子里全是黑!”刘厅长回忆说,“现在忻州变化大,市区锅炉拆了不少。提到治理小锅炉污染,要数大同市。大同市长耿彦波大规模改造大同市区的动作,被媒体称做‘大同造城’,他本人也被称作‘造城市长’,对城中村的彻底改造,无数小锅炉的倒下,给大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省环保厅一领导介绍,山西在全国排污量比较大,空气质量在全国排中游水平。太原市水本底比较差,主要是地表水差,水质没有问题,汾河一库水质达到二级标准,这是15年来没有过的。
刘厅长对环保的感悟是:“环保方面坚守阵地比攻克阵地都难。环保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彻底改变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和艰苦的努力,而且很容易反弹——好比是推车上山,车快推到山顶了,突然不加力了,很容易滑到谷底。”
“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很重视,老百姓也有了维权意识,不时会有老百姓跑到我办公室来告状;企业环保理念和行为也有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环保,尤其是新闻界,没有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就形不成舆论氛围,环保理念很难家喻户晓。”刘厅长欣慰地说。
“山西省11个地市,除太原外其他10个地市空气质量都达到二级标准……”新闻发言人宣布。
这些数据与五年前的山西迥然不同,但却是现实。
近几年,煤炭大省山西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污染、溃坝、矿难、腐败……每个事件都把山西推到风口浪尖,尤其是污染,成了山西多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了招商引资的“拦路虎”。
污染大省,环保官难当!这是三晋大地厅级官员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被百姓称做环保“船长”的刘向东受命于危难之际,严格的说是“黑色污染”愈演愈烈之际。上任五年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三晋大地的每个角落,他带领环保“一班人”一路“斗魔降妖”,坎坷走来。中肯地说,他是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探索者、实践者。
这位铁腕“船长”、环保“主帅”,手里既有环保利器“金箍棒”,也有几根救命“稻草”,因此让污染大户既敬畏,又服帖。
“既要治理好污染,还不能让合法企业死去。”这是刘向东的人性化执法理念,也是百姓、企业敬重他的原因。
受命于危难之际
以“山西环保精神”闻名全国的山西环保厅,追溯其历史,已有30余年。
70年代初,山西环保机构只是设在省计委下的一个“三废”治理办公室。1979年,山西省环境保护局成立,为一级局建制。1986年,晋城、大同、阳泉、吕梁、运城五个地市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初步形成了省城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山西环境保护局也随之升格为环境保护厅。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把山西省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从此山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煤炭、焦炭、钢材等能源和初级工业品。在占全国1/60的三晋树叶形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形象的说法是“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炕”,而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则留给了这片土地。
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山西省环保体制机制不完善,环境执法停留在以罚代管的层面,失之于软和宽,缺少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地方考核评价偏重经济发展,环境考核严重缺失,环保局成了“缓保局”——跟不上全国环保节拍。
2005年,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11个重点城市没有一个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被国家考核的太原、大同、临汾、阳泉、长治5个城市,有4个名列全国倒数前四名,地表水劣五类水质居全国倒数第二,烟(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排放量居全国第一。那时,当你走进临汾市区,走进乡宁、蒲县、翼城、襄汾等县城或产煤、炼焦、产铁、炼钢的矿区,从商店买了一只雪糕,走出来站在街边,不消几分钟,裸露的雪糕上就会落满黑色的粉末。在临汾的大部分地方,早上出门到中午回家,整个鼻孔就全变成了黑色,连咳出来的痰都是黑的。这就是临汾人2005年前的生存状态。
有人说:“跟谁有仇就送他到临汾去生活”, 2005年前临汾的污染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临汾确实是污染的重地,被境外媒体称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区域之一。
其实,临汾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山西其他地市的缩影。
……
2006年3月29日,是刘向东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当日下午,召开了局务会议。会上他提出了25个大问题、60个小问题,都涉及环保深层次问题。之后,他带领环保团队,深入多家企业、60多个重点县,拍成了电视纪录片《忧患家园》,让观众目睹了山西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
面对眼前尴尬的生态环境,他选择了背水一战。
2006年6月,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拉开序幕。他明白,天变蓝水变清才是给三晋父老最好的一份答卷。
2007年,周生贤部长号召全国环保系统学习“山西环保精神”;2010年1月5日,周生贤部长做出批示,称“2009年山西环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姓心中有杆秤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环保好与坏,百姓心中有杆秤。
现在,百姓看到的是山西的天一天比一天蓝,水一天比一天清。3000多万民众的眉头舒展了。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显示,2007年,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制造业煤炭消耗量中,江苏的制造业原煤消耗量取代了山西位居中国首位,消耗量为20000.28万吨,山西为17508.9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051万吨,排名第20位。制造业工业粉尘排放量山西为36.17万吨,排名第4位;制造业粉尘去除量山西为166.17万吨,排名18位。
2009年山西11个地级市中10个达到二级标准,比2008年增加2个,大气综合指数降幅最高达35.2%;二氧化硫大气综合指数降幅最高达48.8%,平均降幅19.3%。全省有71个县(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其中蓝天碧水工程范围内有20个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全省实际监测的102个地表水断面中,劣五类水质断面同比减少4.4个百分点,水质优良面同比增长13.9个百分点,其中,蓝天碧水工程考核的28个断面有23个断面达到指标要求,达标率为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09年,11个重点城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为70.76%;32个县(市)中有25个县(市)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较2008年新增7个县(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5.78%,11个重点城市全部建成投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7.09%,比上年提高32.86%个百分点;阳曲 、清徐、代县、原平等9个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32个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9.7%,比上年提高10.13个百分点,蓝天碧水范围内的县(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967.5万平方米。11个重点城市集中供热达到85.92%.......蓝天碧水工程36项指标中,有32 项提前完成,完成率达到89%。
因此,2006年和2007年,刘向东先后两次代表山西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08年10月,他荣获“全球公益慈善联盟金质勋章”,成为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等世界杰出人物都曾获此殊荣。
“忻州1994年到1996年乌烟瘴气,出去一趟,回来鼻子里全是黑!”刘厅长回忆说,“现在忻州变化大,市区锅炉拆了不少。提到治理小锅炉污染,要数大同市。大同市长耿彦波大规模改造大同市区的动作,被媒体称做‘大同造城’,他本人也被称作‘造城市长’,对城中村的彻底改造,无数小锅炉的倒下,给大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省环保厅一领导介绍,山西在全国排污量比较大,空气质量在全国排中游水平。太原市水本底比较差,主要是地表水差,水质没有问题,汾河一库水质达到二级标准,这是15年来没有过的。
刘厅长对环保的感悟是:“环保方面坚守阵地比攻克阵地都难。环保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彻底改变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和艰苦的努力,而且很容易反弹——好比是推车上山,车快推到山顶了,突然不加力了,很容易滑到谷底。”
“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很重视,老百姓也有了维权意识,不时会有老百姓跑到我办公室来告状;企业环保理念和行为也有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环保,尤其是新闻界,没有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就形不成舆论氛围,环保理念很难家喻户晓。”刘厅长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