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轻松;数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凭着对工作无限的热爱,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真切地关注,我逐渐地意识到:《标准》中指出的,正是像我这样,深爱学生,深爱教材,深爱工作的一线数学教师应做的,并且应该真真正正做好的,因此在数学课上,我总是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热爱数学、向往知识的梦想在课堂上自在翱翔,从而使他们轻松学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轻松呢?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内在水平,将干枯,无味的数学文字、运算符号、字母公式变成有趣的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新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的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教学时要善于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采取的形式有:
1、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西游记新传》。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前行,此时已是筋疲力竭,好不容易看到一户人家,便赶快去化缘,可是没想到,这家失主也不富裕,无奈只给他们师徒四人端上来一张饼。师傅说:“咱把这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吧。”这时,八戒不干了说:“师傅,我老朱,肚子大,吃得多,您就多给我一块吧。”师傅为难了。这时,聪明的悟空说:“师傅,您把饼平均分成八分,给八戒两份吧!” 这回八戒可乐坏了,忙说:“还是猴哥好。”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八戒多吃到饼了吗?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积极性特别高,纷纷举手发言,在后面动手操作部分就更起劲了。
2、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我认为,成功有时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后进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统计》第一课时,涉及到了中位数的感念,求法,这是本课的新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将其吸收,我首先让同学们先“观察统计表,获取数学信息”,多找一些后进生交流结果,并对他们的结果给予表扬。然后,让同学们通过交流,“找本组数据中的众数,和求它的平均数”,这一环节,也找的后进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他们找的说的都很好,因为这些都是原来学过的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说平均数和众数表示的意义”这个问题相对要难一些,因此,我找了一些中上等的同学发言,这个复习的环节,同学们的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意见,课上的气氛在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积极主动发言情况下非常浓厚。这是我再将新知识抛给他们,同学们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了,课堂效果很棒。我觉得这样逐步的引导,学生们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从而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很多人不能将自己的思绪全放在学习上。老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行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老套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八”时,我是这样开展我的教学形式的:先将同学们每7人一组分成三组,将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在组内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问题,看谁组开的又快又准。本堂课我准备了秒表,给他们计时,学习效果显著。在教学下一课“十几减九”时我则没采取那种方式,而是让同学们抢答,答对者给一颗象征胜利的“智慧星”,最后统计看谁的得多。同学们积极举手抢答,课堂效果也很显著。
总之,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使自己的学生情绪兴奋,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自觉地思考问题,让我们的学生轻松学数学。
第二、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材料,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在教学探索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我将同学们分成了六个小组,1、2、3组的教具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4、5、6组则恰好相反,并声明他们可以借助沙土、水探索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老师不发表意见,15分钟后,交流自己的结果:前三组得出的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后三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怎正好相反。然后再次探究原因,(两个组交换教具)最后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在之一过程中,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主动的参与。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著名诗人陆游曾留下过这样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就上面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举例:教师在精彩的引入之后,想让学生知道是大还是大,教师事先发给同学们每人一个圆纸片,让同学们坐在左面的将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将其中的1分涂色;坐在右面的将制片平均分成8份,将其中的2 份涂色。然后,同桌间互相对照,比较大小。同学们根据自己做的非常直观的就能判断出来。
3、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教学《统计》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一分钟后,我问:完成任务的举手。结果根本没有人举手,看着他们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知道没记录下来,后来,我提醒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同学们开始在组内分工,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我又放了一次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上述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教师应不断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数学,轻松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轻松;数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凭着对工作无限的热爱,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真切地关注,我逐渐地意识到:《标准》中指出的,正是像我这样,深爱学生,深爱教材,深爱工作的一线数学教师应做的,并且应该真真正正做好的,因此在数学课上,我总是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热爱数学、向往知识的梦想在课堂上自在翱翔,从而使他们轻松学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轻松呢?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内在水平,将干枯,无味的数学文字、运算符号、字母公式变成有趣的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新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的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教学时要善于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采取的形式有:
1、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西游记新传》。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前行,此时已是筋疲力竭,好不容易看到一户人家,便赶快去化缘,可是没想到,这家失主也不富裕,无奈只给他们师徒四人端上来一张饼。师傅说:“咱把这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吧。”这时,八戒不干了说:“师傅,我老朱,肚子大,吃得多,您就多给我一块吧。”师傅为难了。这时,聪明的悟空说:“师傅,您把饼平均分成八分,给八戒两份吧!” 这回八戒可乐坏了,忙说:“还是猴哥好。”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八戒多吃到饼了吗?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积极性特别高,纷纷举手发言,在后面动手操作部分就更起劲了。
2、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我认为,成功有时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后进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统计》第一课时,涉及到了中位数的感念,求法,这是本课的新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将其吸收,我首先让同学们先“观察统计表,获取数学信息”,多找一些后进生交流结果,并对他们的结果给予表扬。然后,让同学们通过交流,“找本组数据中的众数,和求它的平均数”,这一环节,也找的后进生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他们找的说的都很好,因为这些都是原来学过的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说平均数和众数表示的意义”这个问题相对要难一些,因此,我找了一些中上等的同学发言,这个复习的环节,同学们的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意见,课上的气氛在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积极主动发言情况下非常浓厚。这是我再将新知识抛给他们,同学们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了,课堂效果很棒。我觉得这样逐步的引导,学生们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从而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很多人不能将自己的思绪全放在学习上。老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行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老套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八”时,我是这样开展我的教学形式的:先将同学们每7人一组分成三组,将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在组内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问题,看谁组开的又快又准。本堂课我准备了秒表,给他们计时,学习效果显著。在教学下一课“十几减九”时我则没采取那种方式,而是让同学们抢答,答对者给一颗象征胜利的“智慧星”,最后统计看谁的得多。同学们积极举手抢答,课堂效果也很显著。
总之,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使自己的学生情绪兴奋,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自觉地思考问题,让我们的学生轻松学数学。
第二、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材料,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在教学探索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我将同学们分成了六个小组,1、2、3组的教具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4、5、6组则恰好相反,并声明他们可以借助沙土、水探索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老师不发表意见,15分钟后,交流自己的结果:前三组得出的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后三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怎正好相反。然后再次探究原因,(两个组交换教具)最后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在之一过程中,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主动的参与。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著名诗人陆游曾留下过这样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就上面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举例:教师在精彩的引入之后,想让学生知道是大还是大,教师事先发给同学们每人一个圆纸片,让同学们坐在左面的将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将其中的1分涂色;坐在右面的将制片平均分成8份,将其中的2 份涂色。然后,同桌间互相对照,比较大小。同学们根据自己做的非常直观的就能判断出来。
3、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教学《统计》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一分钟后,我问:完成任务的举手。结果根本没有人举手,看着他们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知道没记录下来,后来,我提醒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同学们开始在组内分工,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我又放了一次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上述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教师应不断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数学,轻松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