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趋于两极化,教师不是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阅读,就是过多地干预学生的阅读进程。前者会使学生迷失在复杂的文本材料中,不能掌握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后者会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如何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质疑,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引言:
思辨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一项分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目光,引导其将注意力放置在有价值的问题上,以全新的视角探究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其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还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取更多有效的关键信息,弥补学习过程中疏漏的知识点,并在最大程度上延伸想象力、拓宽思维深度。
一、结合补充资料,自主建构意义
由于平时接触的文章都比较简易,初中生暂时没有独自处理复杂文本的能力。因此,初中生在阅读名家作品时,通常会出现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现象。当初中生在课堂上脱离了语文教师的引领,不再被教师严格约束时,极有可能出现走神、兴致缺缺和不愿交流讨论的情况。语文教师需要在复杂文本的阅读教授过程中引入补充阅读的资料,辅助学生从相关资料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并产生独到的理解[1]。
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分析鲁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时,学生在过去学习《少年闰土》时已经大概知道魯迅对童年时纯真的友谊抱有深刻的怀念之情,但这些信息不足以使学生全面分析、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整合鲁迅的生平资料和其所写的其他文章,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让学生阅读。通过了解鲁迅生活的年代、生活的经历,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美好童年对鲁迅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地回答出:“该篇文章表现的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随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文本:“结合补充的阅读材料,你还能发现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思辨,发现该篇文章还表达了鲁迅对束缚儿童身心自由、脱离实际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二、巧妙设置话题,深入研读文本
语文阅读是建立在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道桥梁,只有深入研读文本,学生才能顺利过桥,感受经典文章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意蕴。教师想要教会学生读书,使初中生思维的活性和韧性在语文阅读中得到较大的提升,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思辨讨论的环节,锻炼学生回答开放性话题的能力[2]。
例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如下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你认为文章的哪一部分描述最为感人?为什么?该话题紧密贴合课文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只需认真梳理父子之间的亲情交流,言之有理即可。有的学生答:“我认为文章中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艰辛最为动人,因为那流露出父亲深沉、无私的爱。”教师可以提问:“你从哪里看出父亲的艰辛?”学生答:“从父亲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他很吃力、艰辛。”教师接着问:“买橘子放在平常,只不过是最为平常的一种关爱的举动,为何被作者描述得这样感人?”研读文本后,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活状况,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家境贫寒,孤身一人赴京上学,因此能将对父爱的感激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设置难度适中的开放性话题供学生交流讨论,确保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我的见解,以促进其深入与阅读文本发生思维的碰撞。
三、激发质疑精神,辩论解释疑问
初中生不能自主勘破文章的难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研读文本,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课文语言的细节之处,在赏析文本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还能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赏析《故乡》中人物的语言时,教师将闰土讲述乡下趣事的一段单独展示出来,供学生仔细分析。学生反复揣摩闰土的语言,能够较为容易地得出:闰土说话时所用的量词用错了,将青蛙的两“只”脚说成了两“个”脚。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有学生大胆发言:“会不会是鲁迅先生记错了或写错了?”教师不急于给出确切的答案,让学生自由辩论。在激烈的讨论后,有学生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鲁迅先生并不是写错,而是更加生动地展现了闰土的形象。错误的量词用法更能显示出闰土‘乡下孩子’的特点,因为他并没有读书上学。”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如果不这样描写,闰土的形象会变得怎样?”学生认为如果改正,文章反而会缺失朴实的味道,闰土的形象也不如之前丰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教师谨记提出思辨性的问题、设置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大胆抒发内心所想,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其锻炼思辨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红梅.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中),2020,000(003):P.1-1
[2]尤玺军.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新读写,2020,000(024):P.94-94
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熊伟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引言:
思辨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一项分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目光,引导其将注意力放置在有价值的问题上,以全新的视角探究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其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还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取更多有效的关键信息,弥补学习过程中疏漏的知识点,并在最大程度上延伸想象力、拓宽思维深度。
一、结合补充资料,自主建构意义
由于平时接触的文章都比较简易,初中生暂时没有独自处理复杂文本的能力。因此,初中生在阅读名家作品时,通常会出现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现象。当初中生在课堂上脱离了语文教师的引领,不再被教师严格约束时,极有可能出现走神、兴致缺缺和不愿交流讨论的情况。语文教师需要在复杂文本的阅读教授过程中引入补充阅读的资料,辅助学生从相关资料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并产生独到的理解[1]。
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分析鲁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时,学生在过去学习《少年闰土》时已经大概知道魯迅对童年时纯真的友谊抱有深刻的怀念之情,但这些信息不足以使学生全面分析、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整合鲁迅的生平资料和其所写的其他文章,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让学生阅读。通过了解鲁迅生活的年代、生活的经历,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美好童年对鲁迅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地回答出:“该篇文章表现的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随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文本:“结合补充的阅读材料,你还能发现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思辨,发现该篇文章还表达了鲁迅对束缚儿童身心自由、脱离实际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二、巧妙设置话题,深入研读文本
语文阅读是建立在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道桥梁,只有深入研读文本,学生才能顺利过桥,感受经典文章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意蕴。教师想要教会学生读书,使初中生思维的活性和韧性在语文阅读中得到较大的提升,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思辨讨论的环节,锻炼学生回答开放性话题的能力[2]。
例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如下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你认为文章的哪一部分描述最为感人?为什么?该话题紧密贴合课文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只需认真梳理父子之间的亲情交流,言之有理即可。有的学生答:“我认为文章中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艰辛最为动人,因为那流露出父亲深沉、无私的爱。”教师可以提问:“你从哪里看出父亲的艰辛?”学生答:“从父亲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他很吃力、艰辛。”教师接着问:“买橘子放在平常,只不过是最为平常的一种关爱的举动,为何被作者描述得这样感人?”研读文本后,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活状况,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家境贫寒,孤身一人赴京上学,因此能将对父爱的感激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设置难度适中的开放性话题供学生交流讨论,确保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我的见解,以促进其深入与阅读文本发生思维的碰撞。
三、激发质疑精神,辩论解释疑问
初中生不能自主勘破文章的难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研读文本,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课文语言的细节之处,在赏析文本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还能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赏析《故乡》中人物的语言时,教师将闰土讲述乡下趣事的一段单独展示出来,供学生仔细分析。学生反复揣摩闰土的语言,能够较为容易地得出:闰土说话时所用的量词用错了,将青蛙的两“只”脚说成了两“个”脚。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有学生大胆发言:“会不会是鲁迅先生记错了或写错了?”教师不急于给出确切的答案,让学生自由辩论。在激烈的讨论后,有学生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鲁迅先生并不是写错,而是更加生动地展现了闰土的形象。错误的量词用法更能显示出闰土‘乡下孩子’的特点,因为他并没有读书上学。”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如果不这样描写,闰土的形象会变得怎样?”学生认为如果改正,文章反而会缺失朴实的味道,闰土的形象也不如之前丰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教师谨记提出思辨性的问题、设置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大胆抒发内心所想,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其锻炼思辨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红梅.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中),2020,000(003):P.1-1
[2]尤玺军.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新读写,2020,000(024):P.94-94
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