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要求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吸引力,成了思想政治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课题作了研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学习意识 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标要求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一、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
既然学生因感到枯燥无味而不爱上政治课,教师就应对症下药,变“说教”为“吸引”,想方设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得有趣,听得入耳,自然就对该门科学兴趣浓厚了。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活力所在。教师必须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贯穿教学始终,不断激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讲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课前我拟了一道辩题:“顺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和“逆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分组让学生着手准备,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大家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多方搜集素材,引经据典,力主本方论点,力斥对方观点,虽不及正规的辩论大赛那般精彩,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我点明:顺境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逆境未必是坏事,它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和进取心,但两者仅是外部因素。个人能否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努力,这才是根本原因。学生深刻领悟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兴趣盎然、热情洋溢中既把握了教材内容,又提高了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凸显科学性,突出实用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质是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具有抽象性,人们总是难以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因为认为它是“伪科学的”、“无用的”假大空学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化“虚伪”为“科学”,变“无用”为“有用”,突出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
就其科学性而言,首先,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地传道授业,语言表达要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要分明;其次,要善于为学生释疑解惑,并讲究可信性,这是凸显科学性的重要环节。讲相关原理时,一定要讲科学根据,引用的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具有权威性与准确性。
所谓实用性,即革命性。科学理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能够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实用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展示政治理论的实用性,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社会中也时爆惊人事实:部分青少年因迷恋网络,泡网吧,而荒废了学业,甚至受网络不良思想影响而走上歧途。针对这些现象,我引导学生用矛盾的即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网络有其优点也存在不足,优点、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缺点、消极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任其自流,关键是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和积极引导,同时对网吧加强整顿和管理,规范业主的行为。问题解决了,人们自然能正确对待网络。
三、紧扣生活实际,体现现实性
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检验并为实践服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最紧密、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教学中必须紧扣生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近期重要的时政知识、地方党政部门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复习我国政体及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时,我结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相关时政热点,加深了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等内容,以及政协是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机构,它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的理解。我还结合台湾当局“制宪”、“去中国化”及“终统”行为,说明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揭露了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和阴谋。
虽然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十分热衷,津津乐道。同样,每年高考,政治试题无不以当年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观点、知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紧扣生活实际,把富有时代感的时事形势和具体事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增强政治课的生动性,更好地吸引学生。当然,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要把时政知识融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指导学生用经济、哲学、政治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以观点统率材料,以材料论证观点。
四、注重启发性,实现师生互动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都说明,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最佳教学方法。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多提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共唱一出戏;相反,教师“一言堂”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致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试想,这样教学,学生岂会喜欢?“计划”都能让位“规划”,教师何不让位于学生,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政治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力求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乐于并善于学习政治理论,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学习意识 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标要求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一、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
既然学生因感到枯燥无味而不爱上政治课,教师就应对症下药,变“说教”为“吸引”,想方设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得有趣,听得入耳,自然就对该门科学兴趣浓厚了。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活力所在。教师必须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贯穿教学始终,不断激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讲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课前我拟了一道辩题:“顺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和“逆境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分组让学生着手准备,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大家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多方搜集素材,引经据典,力主本方论点,力斥对方观点,虽不及正规的辩论大赛那般精彩,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我点明:顺境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逆境未必是坏事,它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和进取心,但两者仅是外部因素。个人能否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努力,这才是根本原因。学生深刻领悟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兴趣盎然、热情洋溢中既把握了教材内容,又提高了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凸显科学性,突出实用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质是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具有抽象性,人们总是难以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因为认为它是“伪科学的”、“无用的”假大空学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化“虚伪”为“科学”,变“无用”为“有用”,突出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
就其科学性而言,首先,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地传道授业,语言表达要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要分明;其次,要善于为学生释疑解惑,并讲究可信性,这是凸显科学性的重要环节。讲相关原理时,一定要讲科学根据,引用的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具有权威性与准确性。
所谓实用性,即革命性。科学理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能够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实用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展示政治理论的实用性,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社会中也时爆惊人事实:部分青少年因迷恋网络,泡网吧,而荒废了学业,甚至受网络不良思想影响而走上歧途。针对这些现象,我引导学生用矛盾的即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网络有其优点也存在不足,优点、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缺点、消极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任其自流,关键是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和积极引导,同时对网吧加强整顿和管理,规范业主的行为。问题解决了,人们自然能正确对待网络。
三、紧扣生活实际,体现现实性
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检验并为实践服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最紧密、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教学中必须紧扣生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近期重要的时政知识、地方党政部门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复习我国政体及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时,我结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相关时政热点,加深了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等内容,以及政协是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机构,它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的理解。我还结合台湾当局“制宪”、“去中国化”及“终统”行为,说明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揭露了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和阴谋。
虽然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十分热衷,津津乐道。同样,每年高考,政治试题无不以当年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观点、知识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紧扣生活实际,把富有时代感的时事形势和具体事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增强政治课的生动性,更好地吸引学生。当然,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要把时政知识融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指导学生用经济、哲学、政治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以观点统率材料,以材料论证观点。
四、注重启发性,实现师生互动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都说明,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最佳教学方法。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多提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共唱一出戏;相反,教师“一言堂”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致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试想,这样教学,学生岂会喜欢?“计划”都能让位“规划”,教师何不让位于学生,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政治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力求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时代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乐于并善于学习政治理论,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