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应用“鲇鱼效应”,能激活学生的的探究性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鲇鱼效应”;课堂导入;课程标准;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百度百科中对“鲇鱼效应”是这样解释的: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魚发现多了一“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1]
“鲇鱼效应”的实质是引入新鲜因素,打破平衡,挑起竞争,激发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导入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弊病:有的导入方法太单调,没有根据课程内容、课标要求和具体学情以及教师的个人特点来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或是导入过于平淡,形式也显得呆板,以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导入不易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难以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进行探究性学习。当前,高中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将“鲇鱼效应”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能够创设历史课堂的“源头活水”,提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成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又一利器。
一、借助电影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电影课通过对白的诠释,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强化了视、听觉的和谐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变传统说教为直观、生动、形象的愉快教育。让电影成为“鲇鱼”并运用到课堂导入,能带给学生憧憬和深思,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绚丽多彩,充满活力。
二、巧用音乐添“调料”,感性融合理性,讲解生动形象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魅力,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当今新课程的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创造出新的功能。
三、以时事导入历史课堂,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加深理解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3]历史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过去性,缺乏直观感,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隔膜,而以时政导入新课,能促使学生注意迅速而有效地转移课堂,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四、适度引入网络语言,演绎幽默与睿智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交流中的重要部分,而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当中。其中,有的网络语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巧妙地运用幽默的网络语言(词汇),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历史的新知识。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鲇鱼效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激活原则、忌平淡刻板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鲇鱼效应”的实质是引入新鲜因素,打破平衡,挑起竞争,激发活力。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只有精心设计的具有共鸣感的课堂导入,才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急切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遵循针对性原则、忌牵强附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课堂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
(三)遵循连接原则、忌表面化
运用“鲇鱼效应”来进行课堂导入时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为“趣味”而“趣味”,这样学生只能停留在自发兴趣的低水平上。在历史课堂中所引入的“鲇鱼”应该要做到形神兼备,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以之为契机来揭示历史事物、历史事件丰富的实质内涵及其深刻的历史哲理,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5]
(四)遵循量力性原则、忌“一刀切”
所选素材进行的课堂导入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考虑差异,不然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接受。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针对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切忌“一刀切”。
综上所述,把“鲇鱼效应”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导入中,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有效思维体验,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的有效开端,历史课堂将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历史课堂变得有人、有情、有魂、有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鲇鱼效应”:http://baike.baidu.com/view/84221.htm《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鲇鱼效应”;课堂导入;课程标准;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在百度百科中对“鲇鱼效应”是这样解释的: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魚发现多了一“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1]
“鲇鱼效应”的实质是引入新鲜因素,打破平衡,挑起竞争,激发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导入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弊病:有的导入方法太单调,没有根据课程内容、课标要求和具体学情以及教师的个人特点来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或是导入过于平淡,形式也显得呆板,以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导入不易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难以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进行探究性学习。当前,高中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将“鲇鱼效应”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能够创设历史课堂的“源头活水”,提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成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又一利器。
一、借助电影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电影课通过对白的诠释,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强化了视、听觉的和谐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变传统说教为直观、生动、形象的愉快教育。让电影成为“鲇鱼”并运用到课堂导入,能带给学生憧憬和深思,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绚丽多彩,充满活力。
二、巧用音乐添“调料”,感性融合理性,讲解生动形象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魅力,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当今新课程的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创造出新的功能。
三、以时事导入历史课堂,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加深理解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3]历史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过去性,缺乏直观感,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隔膜,而以时政导入新课,能促使学生注意迅速而有效地转移课堂,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四、适度引入网络语言,演绎幽默与睿智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交流中的重要部分,而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当中。其中,有的网络语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巧妙地运用幽默的网络语言(词汇),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历史的新知识。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鲇鱼效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激活原则、忌平淡刻板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鲇鱼效应”的实质是引入新鲜因素,打破平衡,挑起竞争,激发活力。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只有精心设计的具有共鸣感的课堂导入,才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急切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遵循针对性原则、忌牵强附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课堂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
(三)遵循连接原则、忌表面化
运用“鲇鱼效应”来进行课堂导入时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为“趣味”而“趣味”,这样学生只能停留在自发兴趣的低水平上。在历史课堂中所引入的“鲇鱼”应该要做到形神兼备,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以之为契机来揭示历史事物、历史事件丰富的实质内涵及其深刻的历史哲理,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5]
(四)遵循量力性原则、忌“一刀切”
所选素材进行的课堂导入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考虑差异,不然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接受。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针对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切忌“一刀切”。
综上所述,把“鲇鱼效应”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导入中,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有效思维体验,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的有效开端,历史课堂将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历史课堂变得有人、有情、有魂、有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鲇鱼效应”:http://baike.baidu.com/view/84221.htm《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