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配方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科分娩的产妇102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未实施镇痛药镇痛分娩,观察组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疼痛程度、第二产程时间、焦虑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不同药物配方的镇痛后产妇的分娩疼痛程度、第二产程时间、焦虑评分明显由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分娩过程中中给予不同药物配方会使产妇的分娩疼痛降低,甚至达到无痛分娩,第一产程时间缩短,病情患者产后焦虑心理情绪明显降低,值得在临床分娩中广泛使用。
【关键词】分娩镇痛;疼痛;护理干预;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1-02
分娩疼痛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存在的临床表现之一,分娩痛不仅为产妇带来肉体上的不舒适,甚至会导致产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造成分娩的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中公认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效果最好,而且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更理想[1]。笔者现将不同药物配方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分娩的产妇102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年龄在19-37岁,平均年龄为28、17±2.10岁。此组患者均为住院待产。经检查单胎头位、ASAI-II级、无并发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经评估能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未实施镇痛药镇痛分娩,观察组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未实施镇痛药镇痛分娩;观察组产妇接受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临产后进入分娩活跃期时(当宫口开大2-3cm时),协助产妇取左侧卧位,由麻醉医生在L2-3或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穿刺麻醉,缓慢将3mg罗哌卡因+2.5ug芬太尼注入蛛网膜下腔,退出蛛网膜下腔麻醉针,将针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处,将导管远端接微量电子泵镇痛。用药后的30min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将缓慢消退,可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主要的不同药物种类有:芬太尼(1ug/ml)+0.1%罗哌卡因的混合用药,镇痛的维持量在5-6ml/h,注意每次自给量3ml,锁定间隔时间为15min,将麻醉平面严格控制在T10以下。观察产妇的工口开大8-9cm后将PCEA泵关闭,待产妇胎儿娩出后再次注入药物至会阴的切口缝合完毕,并将硬膜外导管拔除。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镇同效果,①用疼痛评定标准:采用VAS[2]对产妇进行疼痛评分,分数是1-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②焦虑评定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分别进行对两组产妇产后24小时内进行情绪状态测评。所需方式为问卷调查。③第二产程的平均时间:是指自子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疼痛评定标准:
2结果
两组产妇经比较观察组产妇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以及第二产程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分娩时的健康指导①激励语言暗示方法:护士根据第分娩的特点,宫缩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每一到两次宫缩后间歇的时间时护士采取用激励性语言鼓励产妇适当用力,学会与宫缩协调进行,暗示后,产程一般会有所进展。采取告知的方式,向产妇说明产程进展的程度。②放松术:在宫缩持续时期内由护士帮助行触摸放松方法,运用单只手自宫底部由上至下按摩腹部,采取真确的方法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期有意识地刻意渐次放松全身肌肉。减少产妇长期一个姿势卧位,指导产妇在铺巾接生前可选择自由体位。
3.2心理护理分娩过程中由于剧烈疼痛初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会随之加剧,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在产妇出汗时予以擦汗,并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进行握手、身体抚摸等接触,对于产程的进度给予解释,增加产妇的安全感[3]。指导正确的产程深呼吸-屏气用力的动作,应加快胎儿的下降及娩出。在宫缩间歇时,指导放松全身肌肉,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屏气。护理产妇密切配合分娩,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总之,镇痛药物选用脂溶性阿片类芬太尼和低浓度罗哌卡因镇痛,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低浓度会使感觉运动明显分离阻滞,从而避免出现运动神经阻滞现象。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后只有疼痛消失而且产妇的下肢活动不受任何的影响,能够保证胎先露下降和宫颈的正常扩张,并且加快分娩进展。本组资料研究,不仅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使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使产妇的焦虑紧张的心理因素降低。
参考文献
[1]劉楠.分娩期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8(19):134.
[2]柏学民.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观察[J].援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2(4):293.
[3]向书睿.心理干预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09,9(13):342.
【关键词】分娩镇痛;疼痛;护理干预;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1-02
分娩疼痛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存在的临床表现之一,分娩痛不仅为产妇带来肉体上的不舒适,甚至会导致产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造成分娩的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中公认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效果最好,而且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更理想[1]。笔者现将不同药物配方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分娩的产妇102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年龄在19-37岁,平均年龄为28、17±2.10岁。此组患者均为住院待产。经检查单胎头位、ASAI-II级、无并发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经评估能够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未实施镇痛药镇痛分娩,观察组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未实施镇痛药镇痛分娩;观察组产妇接受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临产后进入分娩活跃期时(当宫口开大2-3cm时),协助产妇取左侧卧位,由麻醉医生在L2-3或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穿刺麻醉,缓慢将3mg罗哌卡因+2.5ug芬太尼注入蛛网膜下腔,退出蛛网膜下腔麻醉针,将针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处,将导管远端接微量电子泵镇痛。用药后的30min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将缓慢消退,可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主要的不同药物种类有:芬太尼(1ug/ml)+0.1%罗哌卡因的混合用药,镇痛的维持量在5-6ml/h,注意每次自给量3ml,锁定间隔时间为15min,将麻醉平面严格控制在T10以下。观察产妇的工口开大8-9cm后将PCEA泵关闭,待产妇胎儿娩出后再次注入药物至会阴的切口缝合完毕,并将硬膜外导管拔除。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镇同效果,①用疼痛评定标准:采用VAS[2]对产妇进行疼痛评分,分数是1-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②焦虑评定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分别进行对两组产妇产后24小时内进行情绪状态测评。所需方式为问卷调查。③第二产程的平均时间:是指自子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疼痛评定标准:
2结果
两组产妇经比较观察组产妇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以及第二产程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分娩时的健康指导①激励语言暗示方法:护士根据第分娩的特点,宫缩持续时间长,间歇时间短,每一到两次宫缩后间歇的时间时护士采取用激励性语言鼓励产妇适当用力,学会与宫缩协调进行,暗示后,产程一般会有所进展。采取告知的方式,向产妇说明产程进展的程度。②放松术:在宫缩持续时期内由护士帮助行触摸放松方法,运用单只手自宫底部由上至下按摩腹部,采取真确的方法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期有意识地刻意渐次放松全身肌肉。减少产妇长期一个姿势卧位,指导产妇在铺巾接生前可选择自由体位。
3.2心理护理分娩过程中由于剧烈疼痛初产妇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会随之加剧,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在产妇出汗时予以擦汗,并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进行握手、身体抚摸等接触,对于产程的进度给予解释,增加产妇的安全感[3]。指导正确的产程深呼吸-屏气用力的动作,应加快胎儿的下降及娩出。在宫缩间歇时,指导放松全身肌肉,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屏气。护理产妇密切配合分娩,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总之,镇痛药物选用脂溶性阿片类芬太尼和低浓度罗哌卡因镇痛,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低浓度会使感觉运动明显分离阻滞,从而避免出现运动神经阻滞现象。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后只有疼痛消失而且产妇的下肢活动不受任何的影响,能够保证胎先露下降和宫颈的正常扩张,并且加快分娩进展。本组资料研究,不仅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使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使产妇的焦虑紧张的心理因素降低。
参考文献
[1]劉楠.分娩期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8(19):134.
[2]柏学民.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观察[J].援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2(4):293.
[3]向书睿.心理干预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09,9(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