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办学如雨后春笋班涌现,外籍教师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中方教师的角色。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中方教师角色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有效,以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方教育的融合,下面我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谈一谈国际教育中怎样实施地理的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学生有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由“勤奋”型教学走向“懒惰”型教师。如果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有效教学”,那么它是和“无效教学”是相对应的,所谓无效,如练习的设计重复,单调,抄作业现象明显。再如课堂提问,或者小组活动环节设计的问题没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导致课堂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总之出现无效教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非重点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其次教师的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国际项目中,我们将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
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外方教材虽然和中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有很大的相通性,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在内容方面,如在人文地理方面,双方教材都是按照人口,资源,城市,灾害,环境等大单元来设置内容,但是加方教材在举例时大多以国外的例子为主,如在讲到人口统计时,加方教材则侧重于讲解加拿大的人口统计方法和特点。适当补充一些中国的人口特征,尤其是第十次人口普查之后,中国出现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这对于同学们从地理的角度了解中国国情非常有必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其次,国际项目规模一般比较小,教师数量少,大部分情况下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外籍教师,这就造成了外籍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深度受个人学识,能力,性格等主观意志的影响比较大。那么中方合作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那就是要弥补这些不足,将中西方内容进行融合,让国际部的学生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走向世界。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控能力,教师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有逻辑的讲解,并且提出切合主题,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之后,才能高屋建瓴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备一桶水。比如,在讲解“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作为郑州的学生,我们就可以用开封和郑州这两座身边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导入环节:用猜城市来导入,PPT上展示没有城市名字河南的行政区划图,给出这个城市的标签:河南以前的省会,黄河沿岸,八朝古都,由此引入开封这座城市。讲解过程中展示清明上河园这幅图来说明开封曾经的繁华,当地的土地生产力的却又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口粮需求,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条河流作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该河流即为汴河,南方的粮食就是通过这条人工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到开封,保证了繁荣的开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开封当时又名汴京,足见汴河对开封的重要性。但是到了现在,为什么开封的地位又逐渐的被郑州所取代呢,因为在清朝后期,铁路的诞生使得运河的优势有所削弱,京广铁路选择通过郑州而非开封彻底改写了两个城市的命运。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铁路和河流运输相比,有什么优点。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现在的郑州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更是米字形铁路的中心。这就是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兴衰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首先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
最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听课状态,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媒体,讲故事,当下的事件,或者表演,歌曲等形式。如在讲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可以用郑和下西洋的例子,郑和每次下西洋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沿海出发,夏季返回,为什么?如在讲到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时,可以用多媒体再现郑州2021年7.20暴雨灾害的画面,然后分析其原因,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作为案例,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会更高。
二 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实验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能力。如在讲解热力环流时,可以将一碗冰块和一碗热水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水汽的运行方向,以此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热力环流的存在,也为热力环流的成因分析打下基础。再如地转偏向力的模拟演示,可以用地球仪作为道具,在地球仪上静止时,顺时针转动时,逆时针转动时,分别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轨迹,以此来验证地转偏向力对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影响。
三 将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并进行比较。比如,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在课堂讲解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岩石标本,仔细观察其特征,并把观察到的特点写到黑板上。再比如我们在讲解植被这节课时,可以把校园里的松树叶子,杨树叶子和玉兰树的叶子作为教具。这样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就能把课本上距离我们很遥远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串联在一起,感受会更深刻,印象也会很具体。
四 校外考查实践。如在讲解完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或者到附近的有典型特征的地貌区实地考察。
五 学生分小组演讲,如讲解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演讲,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地貌,主要水体,气候,植被,人口,交通甚至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通过小组的合作,同学们不仅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且通过自己查资料,组织讲解内容,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提高,通過讲课,学生的勇气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最后,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同学的特长,有的同学擅长表达,有的同学知识渊博,可以为同学提供素材和思路,有的同学电脑技术好,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办学如雨后春笋班涌现,外籍教师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中方教师的角色。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中方教师角色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有效,以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方教育的融合,下面我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谈一谈国际教育中怎样实施地理的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学生有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由“勤奋”型教学走向“懒惰”型教师。如果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有效教学”,那么它是和“无效教学”是相对应的,所谓无效,如练习的设计重复,单调,抄作业现象明显。再如课堂提问,或者小组活动环节设计的问题没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导致课堂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总之出现无效教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非重点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其次教师的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国际项目中,我们将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
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外方教材虽然和中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有很大的相通性,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在内容方面,如在人文地理方面,双方教材都是按照人口,资源,城市,灾害,环境等大单元来设置内容,但是加方教材在举例时大多以国外的例子为主,如在讲到人口统计时,加方教材则侧重于讲解加拿大的人口统计方法和特点。适当补充一些中国的人口特征,尤其是第十次人口普查之后,中国出现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这对于同学们从地理的角度了解中国国情非常有必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其次,国际项目规模一般比较小,教师数量少,大部分情况下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外籍教师,这就造成了外籍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深度受个人学识,能力,性格等主观意志的影响比较大。那么中方合作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那就是要弥补这些不足,将中西方内容进行融合,让国际部的学生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走向世界。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控能力,教师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有逻辑的讲解,并且提出切合主题,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之后,才能高屋建瓴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备一桶水。比如,在讲解“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作为郑州的学生,我们就可以用开封和郑州这两座身边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导入环节:用猜城市来导入,PPT上展示没有城市名字河南的行政区划图,给出这个城市的标签:河南以前的省会,黄河沿岸,八朝古都,由此引入开封这座城市。讲解过程中展示清明上河园这幅图来说明开封曾经的繁华,当地的土地生产力的却又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口粮需求,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条河流作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该河流即为汴河,南方的粮食就是通过这条人工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到开封,保证了繁荣的开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开封当时又名汴京,足见汴河对开封的重要性。但是到了现在,为什么开封的地位又逐渐的被郑州所取代呢,因为在清朝后期,铁路的诞生使得运河的优势有所削弱,京广铁路选择通过郑州而非开封彻底改写了两个城市的命运。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铁路和河流运输相比,有什么优点。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现在的郑州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更是米字形铁路的中心。这就是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兴衰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首先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
最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听课状态,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媒体,讲故事,当下的事件,或者表演,歌曲等形式。如在讲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时,可以用郑和下西洋的例子,郑和每次下西洋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沿海出发,夏季返回,为什么?如在讲到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时,可以用多媒体再现郑州2021年7.20暴雨灾害的画面,然后分析其原因,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作为案例,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会更高。
二 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实验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能力。如在讲解热力环流时,可以将一碗冰块和一碗热水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水汽的运行方向,以此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热力环流的存在,也为热力环流的成因分析打下基础。再如地转偏向力的模拟演示,可以用地球仪作为道具,在地球仪上静止时,顺时针转动时,逆时针转动时,分别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运动轨迹,以此来验证地转偏向力对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影响。
三 将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并进行比较。比如,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在课堂讲解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岩石标本,仔细观察其特征,并把观察到的特点写到黑板上。再比如我们在讲解植被这节课时,可以把校园里的松树叶子,杨树叶子和玉兰树的叶子作为教具。这样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就能把课本上距离我们很遥远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串联在一起,感受会更深刻,印象也会很具体。
四 校外考查实践。如在讲解完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或者到附近的有典型特征的地貌区实地考察。
五 学生分小组演讲,如讲解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演讲,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地貌,主要水体,气候,植被,人口,交通甚至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通过小组的合作,同学们不仅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且通过自己查资料,组织讲解内容,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提高,通過讲课,学生的勇气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最后,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同学的特长,有的同学擅长表达,有的同学知识渊博,可以为同学提供素材和思路,有的同学电脑技术好,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