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长跑途中,儿子不时地对爸爸抱怨跑得很辛苦。
跑到江边,儿子看见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辛苦。” “可他们正在享受快乐呢!”爸爸说。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儿子嘟哝着。
“他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爸爸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儿子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枯叶了吗?”爸爸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枯叶说,“它就在顺流而下……”
(2014年重庆中考B卷作文)
材料的寓意区别
这两个题目中的材料表面看来都是关于“逆境”这个主题,然而仔细审题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
第一个题目的材料通过描写父子的对话,展现了鱼儿 “逆水而游,虽苦也乐”的精神,并将其与“枯叶顺流而下”进行了对比。
而第二个题目的两则材料通过在干旱中生长的树木和经受了压力的南瓜能够将根扎得更深,表达了“在困境中成长,会变得更加坚韧”的寓意。
素材选择的区别
对于第一个题目,在选择素材时,我们不仅要注意“逆境”这个环境,还要注意所选对象面对“逆境”的态度,要能从苦中寻找到乐趣,享受奋斗的快乐。或是从反面入手:正如枯叶顺流而下一样,可以选取素材对象因为不奋斗,随波逐流,最终落后的事例。
而写第二个题目时,除了要抓住“逆境”之外,还要有从“逆境”中得到的收获、成长,要体现出写作对象在经过“逆境”后发生的改变。
内容重点的区别
在寫第一个题目“在逆境中奋斗,并感受奋斗的快乐”时,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在“奋斗”与“快乐”上面,而不是渲染“逆境”,“逆境”只是作为一个铺垫,一个背景。
例如,描写“我”虽然面对着同学的嘲笑,却从不灰心,因为“我”能从自己的一次次进步中感到由衷的快乐。在写作时,要注意描写清楚“我”是怎样奋斗的,为什么可以从中感受快乐,而他人对“我”的不看好只稍微提及即可。
“咚!”又一次,我在前滚翻时重重地摔在了垫子上。那声音把路过的老爸吸引了进来,他一副“不怀好意”的样子:“累吗?辛苦吗?想放弃了吧?不练了,咱去看一会电视吧。”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对种树的老农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老农摇摇头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
实验人员用很多小铁圈将花园里的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测试南瓜成长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在承受了来自铁圈的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南瓜的内部长满了一层又一层坚韧结实的纤维,南瓜的根系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013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
我默默笑了笑,并不理会他的调侃,又点开音乐,摆好架势,准备起来。
心里却不禁想到:累?当然是累的,我又不是超人,怎么会没有疲倦的感觉。辛苦?能不辛苦吗?每天从早到晚,一次次前滚翻,压腿,劈叉,跳跃,下腰……但我却一点都不想放弃。每一次看着镜子里自己舞动的身形,每一次轻盈地跃起,每一次听到老师对我一点点进步的赞赏,我都欢喜不已,那一刻的喜悦足以击败所有的艰辛和痛苦。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对我身材的嘲笑,对手对我的挑衅,都仿佛飘散天际,再也不见了。
写第二个题目时,文章的重点则要放在“困境”与“我的收获”这两个方面,“我”到底处在怎样的困境中,“我”是如何一点点从中成长、变化,困境是如何锻炼了“我”的意志,如何使“我”变得更加强大,这个过程必须得呈现出来。
以面对升学压力的“我”如何从中慢慢变得成熟为例,在写作时,首先需要点明“我”所处的环境,说清楚这个环境给“我”带来了哪些冲击,然后再写“我”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从原本脆弱敏感,变得成熟,锻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文章要凸显出“我”前后的对比,而逆境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从开始到文末始终出现。
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想到近几次不理想的模拟成绩,我不由得头皮发麻。升学的压力已经快把我逼疯了!
突然,房门被妈妈打开了。“晚饭想吃什么?”妈妈说。“这么多作业,我压力大得很,哪还吃得下饭!”我赌气地说。“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攀岩吗?”妈妈笑着说。当然记得!那个时候我被困在岩壁中央,上不去也下不来,我觉得无助极了。“那时候,我能感受到你的压力,你整个人几乎都要崩溃了。可是,你在爸爸的指导下慢慢镇定了下来,一步再一步地往上爬,终于你走出了困境。”“恩,经过爸爸的指点,我仿佛找到了攀岩的窍门,现在的我俨然成为一个攀岩高手了。”我心里涌起一股自豪。“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你没处于那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困境,也许你就退缩了,甚至你永远都不会再接触攀岩。”妈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如果没有足够的困境、压力,我一定会选择放弃,那么我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跑到江边,儿子看见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辛苦。” “可他们正在享受快乐呢!”爸爸说。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儿子嘟哝着。
“他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爸爸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儿子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枯叶了吗?”爸爸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枯叶说,“它就在顺流而下……”
(2014年重庆中考B卷作文)
材料的寓意区别
这两个题目中的材料表面看来都是关于“逆境”这个主题,然而仔细审题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
第一个题目的材料通过描写父子的对话,展现了鱼儿 “逆水而游,虽苦也乐”的精神,并将其与“枯叶顺流而下”进行了对比。
而第二个题目的两则材料通过在干旱中生长的树木和经受了压力的南瓜能够将根扎得更深,表达了“在困境中成长,会变得更加坚韧”的寓意。
素材选择的区别
对于第一个题目,在选择素材时,我们不仅要注意“逆境”这个环境,还要注意所选对象面对“逆境”的态度,要能从苦中寻找到乐趣,享受奋斗的快乐。或是从反面入手:正如枯叶顺流而下一样,可以选取素材对象因为不奋斗,随波逐流,最终落后的事例。
而写第二个题目时,除了要抓住“逆境”之外,还要有从“逆境”中得到的收获、成长,要体现出写作对象在经过“逆境”后发生的改变。
内容重点的区别
在寫第一个题目“在逆境中奋斗,并感受奋斗的快乐”时,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在“奋斗”与“快乐”上面,而不是渲染“逆境”,“逆境”只是作为一个铺垫,一个背景。
例如,描写“我”虽然面对着同学的嘲笑,却从不灰心,因为“我”能从自己的一次次进步中感到由衷的快乐。在写作时,要注意描写清楚“我”是怎样奋斗的,为什么可以从中感受快乐,而他人对“我”的不看好只稍微提及即可。
“咚!”又一次,我在前滚翻时重重地摔在了垫子上。那声音把路过的老爸吸引了进来,他一副“不怀好意”的样子:“累吗?辛苦吗?想放弃了吧?不练了,咱去看一会电视吧。”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对种树的老农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老农摇摇头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
实验人员用很多小铁圈将花园里的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测试南瓜成长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在承受了来自铁圈的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南瓜的内部长满了一层又一层坚韧结实的纤维,南瓜的根系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013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
我默默笑了笑,并不理会他的调侃,又点开音乐,摆好架势,准备起来。
心里却不禁想到:累?当然是累的,我又不是超人,怎么会没有疲倦的感觉。辛苦?能不辛苦吗?每天从早到晚,一次次前滚翻,压腿,劈叉,跳跃,下腰……但我却一点都不想放弃。每一次看着镜子里自己舞动的身形,每一次轻盈地跃起,每一次听到老师对我一点点进步的赞赏,我都欢喜不已,那一刻的喜悦足以击败所有的艰辛和痛苦。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对我身材的嘲笑,对手对我的挑衅,都仿佛飘散天际,再也不见了。
写第二个题目时,文章的重点则要放在“困境”与“我的收获”这两个方面,“我”到底处在怎样的困境中,“我”是如何一点点从中成长、变化,困境是如何锻炼了“我”的意志,如何使“我”变得更加强大,这个过程必须得呈现出来。
以面对升学压力的“我”如何从中慢慢变得成熟为例,在写作时,首先需要点明“我”所处的环境,说清楚这个环境给“我”带来了哪些冲击,然后再写“我”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从原本脆弱敏感,变得成熟,锻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文章要凸显出“我”前后的对比,而逆境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从开始到文末始终出现。
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想到近几次不理想的模拟成绩,我不由得头皮发麻。升学的压力已经快把我逼疯了!
突然,房门被妈妈打开了。“晚饭想吃什么?”妈妈说。“这么多作业,我压力大得很,哪还吃得下饭!”我赌气地说。“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攀岩吗?”妈妈笑着说。当然记得!那个时候我被困在岩壁中央,上不去也下不来,我觉得无助极了。“那时候,我能感受到你的压力,你整个人几乎都要崩溃了。可是,你在爸爸的指导下慢慢镇定了下来,一步再一步地往上爬,终于你走出了困境。”“恩,经过爸爸的指点,我仿佛找到了攀岩的窍门,现在的我俨然成为一个攀岩高手了。”我心里涌起一股自豪。“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你没处于那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困境,也许你就退缩了,甚至你永远都不会再接触攀岩。”妈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如果没有足够的困境、压力,我一定会选择放弃,那么我永远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