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途径之一。问题解决包括将数学应用与现实世界,也包括为现实和将来出现的科学理论与实际服务,本文将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给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特别是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望而却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新课标的提出是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但是教改至今,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却还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要想改变这样一个现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
一、指导质疑问难
学会提问题是學习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断出疑、质疑、释疑。如教学《年、月、日》,讲完新课后,教师启发,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习今天的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月为什么有31天?”“为什么七月和八月要连着两个大月?”“二月的天数为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不以十个月为一年,却要十二个月为一年?”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先议论一番,“你看怎样回答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疑到释疑,思维活跃,提高了思维水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问,应经过鼓励和启发,由“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难懂的问题上面,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课本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达到欲罢不止的地步时,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
在教学时,我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当问题解决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找出最佳方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如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养鸡鸭等小动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解答,(鸡有15只,鸭有8只,鸡比鸭多几只?等问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因此他们会快乐地学着,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联系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让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环境中。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里存入10000元钱,一年后,可以拿回多少钱?;学了三角行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行的稳定性;还如在<<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中,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工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想别的思路,想出了”绳测”的方法。
总之,问题解决对学生来说,不仅只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是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摈弃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教给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特别是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望而却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新课标的提出是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但是教改至今,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却还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要想改变这样一个现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
一、指导质疑问难
学会提问题是學习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断出疑、质疑、释疑。如教学《年、月、日》,讲完新课后,教师启发,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习今天的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月为什么有31天?”“为什么七月和八月要连着两个大月?”“二月的天数为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不以十个月为一年,却要十二个月为一年?”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先议论一番,“你看怎样回答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疑到释疑,思维活跃,提高了思维水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问,应经过鼓励和启发,由“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难懂的问题上面,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课本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达到欲罢不止的地步时,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
在教学时,我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当问题解决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找出最佳方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如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养鸡鸭等小动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解答,(鸡有15只,鸭有8只,鸡比鸭多几只?等问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因此他们会快乐地学着,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联系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让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环境中。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里存入10000元钱,一年后,可以拿回多少钱?;学了三角行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行的稳定性;还如在<<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中,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工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想别的思路,想出了”绳测”的方法。
总之,问题解决对学生来说,不仅只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是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摈弃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