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的教与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3.作文教学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练观点,学习语言技巧。作文教学也是难点,材料的积累有两个基本途径——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和书本上的材料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有两种方法——在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和在赏读优秀文学作品中积累情感。
   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
其他文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
期刊
《红楼梦》所写所有的大丫头当中,对于紫鹃的刻画相对较少,出场的机会也不多,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活动。但即便如此,紫鹃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她善良聪慧,温柔贴心,因为她纯真无私,不畏权势。   说到善良聪慧,温柔贴心,红楼中的许多大丫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平儿、香菱、鸳鸯她们,都是善良聪慧的,她们对自己的主子都非常贴心温柔,但她们少了紫鹃的纯真无私,少了紫鹃的正直无畏。   对于紫鹃的
期刊
情感教育以心灵上情感共鸣为前提条件,以情感交流为主要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次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一种方式说,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情、智全面发展的人才,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为认知和情感这两个重要方面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前提条件
期刊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目的。当然,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课前五分钟的能力训练确是一种用时不多、精短高效的办法,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雨后春笋“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课前语文学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
期刊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上语文课,可讲可学的内容有很多,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环节复杂的不良现象。教师上得枝繁叶茂、千头万绪,分不清主次轻重,搞得学生一头雾水。语文课堂就像一个臃肿、虚弱的“大胖子”,其效率、效益比较低,应该给语文课堂“瘦身”了。   过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
期刊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即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
期刊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真可谓是一件高兴之极的事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功利化了。现在读书的心态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提升气质。前两种人肯定是读不出乐趣了:因为第一种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
期刊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疑问,探究解决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三疑三探”教学,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
期刊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