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减法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前尤为关注的课题,对于建构主义在理论上主要是学习者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的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能够将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情景的设计,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就建构主义教学在小学数学减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数学 减法 案例
一、引言
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拓展,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阶段,除了要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协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讨相关知识。本文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二、莱司特的减法教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为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对于莱司特而言,其将建构主义教学在不断地实践中证实了建构主义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他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展示了重组在减法学习中的运用以及探索了运算之间的关系。
第一,减法教学中的重组。重组教学方式对于加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小学生学习减法的过程中,重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莱司特主要在课堂中通过利用数字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他的课堂上,莱司特会提出“原有40个棒冰,在通过游戏中用掉了22个,问学生最后还剩多少个棒冰?”当学生在进行计算之后,莱司特会把所有学生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再次观察答案的不同,并让学生说出那个答案是自己最怀疑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思考,在答案中出现了29个数字,一些学生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减法运算中。于是,莱司特就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一名学生说道40减去20,就好像是4减去2一样,所以最后的答案应当是28。而这时,莱司特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他只要是希望有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当那位同学把答案说出的时候,立马就由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反驳,认为40减去20等于20,而20再去掉一个2,怎么说也是小于20的,通过积木得出了最终答案是18,这也就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同学通过互相地交换意见,并尊重对方说出的观点,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对此这就更好地体现出了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探索运算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赖司特向学生提出:“我骑车要到沃蒙特,而两地间的距离总共有54英里,在骑到27英里路时候,我停下车喝了一杯咖啡,问我还要骑多少英里路才能到达沃蒙特?”同前面方式大致一样,赖司特还是让学生们先算出自己认为的答案,然后将不同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同样让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而这时学生甲认为最不能理解的答案是35,这时学生乙同样赞成,他认为,50减去20等于30,这个正确答案肯定是小于30的。这时学生丙认为这个答案可以以27为底数向上数到54。而同学丁则认为可以通过积木先数够54个数字,然后再从中抽取掉27,剩下的答案就是最终的结果了。也就是说,加法和减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到一道题中进行计算,只是计算的方式不同。通过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探讨分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推敲,在得出的答案中需求最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之后,最终学生之间在通过互相探讨中,用不同的拼凑方法,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了解到运算间的关系。
三、启示
在上述实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莱司特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一道应用题当中可以采用加法、乘除等方式进行一种减法的运算。在莱司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用加法对数字进行比较,并通过将十位数转换成个位数的方式进行分析。例如,一辆卡车可以载36个士兵,现在需要将1128位士兵运往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除法进行相应的运算,在结果中显示,当1128除以36等于31,但是在结果中余数是12,于是部分学生就认为答案是31,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32,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是可以将余数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真实的场景进行问题的分析,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分析考虑,要将学习情境和知识运用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
四、结束语
在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把握,对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建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探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潘桂玲.谈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J].时代报告,2013,(01):283.
[2]唐瑞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07):8-9.
[3]徐婧.虽非滥觞,却有价值——对建构主义在小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3,(13):25-26.
[4]次仁多吉.基于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分析[J].新课程,2012,(07):298.
[5]张葵.网络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1,(27):84-85.
[6]高保国.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2,(33):115-116.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数学 减法 案例
一、引言
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拓展,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阶段,除了要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协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讨相关知识。本文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二、莱司特的减法教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为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对于莱司特而言,其将建构主义教学在不断地实践中证实了建构主义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他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展示了重组在减法学习中的运用以及探索了运算之间的关系。
第一,减法教学中的重组。重组教学方式对于加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小学生学习减法的过程中,重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莱司特主要在课堂中通过利用数字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他的课堂上,莱司特会提出“原有40个棒冰,在通过游戏中用掉了22个,问学生最后还剩多少个棒冰?”当学生在进行计算之后,莱司特会把所有学生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再次观察答案的不同,并让学生说出那个答案是自己最怀疑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思考,在答案中出现了29个数字,一些学生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减法运算中。于是,莱司特就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一名学生说道40减去20,就好像是4减去2一样,所以最后的答案应当是28。而这时,莱司特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他只要是希望有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当那位同学把答案说出的时候,立马就由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反驳,认为40减去20等于20,而20再去掉一个2,怎么说也是小于20的,通过积木得出了最终答案是18,这也就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同学通过互相地交换意见,并尊重对方说出的观点,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对此这就更好地体现出了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探索运算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赖司特向学生提出:“我骑车要到沃蒙特,而两地间的距离总共有54英里,在骑到27英里路时候,我停下车喝了一杯咖啡,问我还要骑多少英里路才能到达沃蒙特?”同前面方式大致一样,赖司特还是让学生们先算出自己认为的答案,然后将不同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同样让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而这时学生甲认为最不能理解的答案是35,这时学生乙同样赞成,他认为,50减去20等于30,这个正确答案肯定是小于30的。这时学生丙认为这个答案可以以27为底数向上数到54。而同学丁则认为可以通过积木先数够54个数字,然后再从中抽取掉27,剩下的答案就是最终的结果了。也就是说,加法和减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到一道题中进行计算,只是计算的方式不同。通过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探讨分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推敲,在得出的答案中需求最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之后,最终学生之间在通过互相探讨中,用不同的拼凑方法,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了解到运算间的关系。
三、启示
在上述实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莱司特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一道应用题当中可以采用加法、乘除等方式进行一种减法的运算。在莱司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用加法对数字进行比较,并通过将十位数转换成个位数的方式进行分析。例如,一辆卡车可以载36个士兵,现在需要将1128位士兵运往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除法进行相应的运算,在结果中显示,当1128除以36等于31,但是在结果中余数是12,于是部分学生就认为答案是31,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32,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是可以将余数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真实的场景进行问题的分析,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分析考虑,要将学习情境和知识运用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
四、结束语
在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把握,对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建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探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潘桂玲.谈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J].时代报告,2013,(01):283.
[2]唐瑞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07):8-9.
[3]徐婧.虽非滥觞,却有价值——对建构主义在小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3,(13):25-26.
[4]次仁多吉.基于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分析[J].新课程,2012,(07):298.
[5]张葵.网络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1,(27):84-85.
[6]高保国.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2,(3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