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种F_2群体中RFLP标记的偏分离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来源 :遗传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RFLP)村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这对研究大豆的遗传及育种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使不同亲本的基因在后代基因库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即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本文分析表明,不均等遗传贡献通过实现选择差和群
本文应用’H标记的7.3kb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多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一个额外小染色体的家族进行分析研究。在该家族调查的三代人中有8名成员带有相同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裙带菜丝状体青岛种群和舟山种群的11种同工酶酶谱特征及其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并作了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裙带菜丝状体青岛种群遗传多样
杭州石荠苎分布于华东沿海少数地区,石香薷则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5个酶系统,获得28个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均具较低的遗传
对于Elymus tsukushiensis Honda(2n=6x=42,SSHHYY)和Hordeum bulbosum L.(2n=4x=28,IIII)属间杂种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PCM)减数分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该属间杂种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2n=5x=35),但其PMC的染色体数目却有较大的变异(2n=22 ̄2n=40),即在该属间
本文对兔2-细胞胚胎卵裂球电融合制作四倍体胚胎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电场强度为2.0千伏/厘米,脉冲时程为40微秒时,可获得最好的融合率(68.9-100%,平均为77.3%)及融合胚发育率(74.5%),该发育率与受精卵体外囊胚
应用类核沉降法,分析了三个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35名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紫外线(2.5μJ/mm~2)照射和MNNG(2μg/mI)损伤后DNA修复能力。结果表明,6名XP患者和9名杂合子DNA损伤
本文对一个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实践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F1按杂种的综合性状指标估算,然后把指数当作一个性状,估算各组合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并以此评判组织,可以增加对组合认识的
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间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对一个籼粳交后代的加倍单倍体群体花药培养,通过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水稻花药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的互作。结
近年来,很多关于这一议题的研讨与实践都力图揭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科医学教育的结合规律和实施途径,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即使是好的设想与方案、成功的经验,用当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