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39-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要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个层次之间的上下沟通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
  1 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1.1对口升学模式。
  完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参加统一对口考试,即三校生(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招生,录取后可进入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就读。
  1.2五年一贯制。
  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五年一贯制的培养。
  1.3“3+2”模式。
  中职学生通过“3+2”录取考试进行选拔,并且在录取后就进行组班,至三年级第二学期以后,经转段考核后转入高职阶段学习。
  2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存在问题
  2.1专业设置差异。
  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性比较差。中高职专业目录修订时间、专业设置因隶属关系不同存在脱节。由于中高等职业学校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规范。即使有些专业相同,但彼此间培养目标无明显差异,缺乏层次性。
  2.2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两者都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但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即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工艺师、技师、生产一线组织者或管理者为主。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主要培养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
  2.3课程体系不系统。
  在学校教育教学上,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体系构建。在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衔接的错位必然要反映到课程衔接上。高职的许多专业课程设置是以普高毕业生的“零起点”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高职文化课的比重较大。中职学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薄弱,普遍感到文化课存在困难,来自中职学校的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
  3 衔接培养机制的对策思考
  3.1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3.2培养目标和规格衔接。
  要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求中高职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联合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教育输送适应高职学习的高质量生源,高职教育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要体现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3.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则需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分别获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4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内容和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比重。同时,在政策上给高职更多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
  作者简介:梁瑞玲,1966年10月,女,东莞理工学校电教中心,广东省东莞市,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自尊的概念入手,详细的介绍了自尊的内涵以及影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因素,最后阐述了赏识教育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以及进行赏识教育应该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自尊 赏识教育 评价 惩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79-01  1 自尊概述  1.1自尊的内涵  自尊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是个体
期刊
【摘要】思维是存在于人心理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是一门思维推理能力极强的学科,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时候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负责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有敏捷清晰的思维推理能力,这样才更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营造创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有着十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创新意识;借助延伸迁移,拓宽创新领域;运用多种形式,丰富创新活动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学语文 营造氛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价值观的意义,然后通过问卷分析了技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以多维度的德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并探讨了德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技校应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德育教学的优势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教学 技校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40-01  1 引言  价值观是指
期刊
【摘要】随着教师创新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聋校教育中,怎样使聋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聋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聋校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聋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
期刊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课程,一直都是社会以及幼儿学校所关心的问题。如何使幼师体育教学迅速适应学前教育新课程的要求,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具有特点的学前体育教育方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摆在幼师体育教学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师 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与管理者,是学校领导委任的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是学生效法的社会榜样。因此,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做好班主任,我认为就必须抓好班主任工作的两块基石:表扬与批评。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表扬 批评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89-01  1 基石一班主任应善
期刊
【摘要】有人说艺术家的责任是将司空见惯的东西凸显出不同寻常的感觉。我想这也是美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吧,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从事6.7年的美术教学我深深地发现从属艺术的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独特的功效。  【关键词】兴趣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勇气 学习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在预习,重难点、还原思考,质疑问难几个节点上培养初中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形成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关键词】反思 学习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82-01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乐学、爱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 数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92-01  心理学上认为兴趣是指个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