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玉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之一,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文人能把自己的想法做到头,工匠把自己的手艺发挥到淋漓尽致,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属性,演变成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关键词:玉器;玉文化;玉雕
一、玉雕材质的选用
玉料是玉雕艺术的本质条件,也是雕刻艺术内涵最为丰富的要素。材料要素包括可见的“质色形”等三个多面,也包括不可见的物理性质:密度、硬度、韧性、断口和折射率等,还有它的结构,成因包括致色与形体等内涵。
因此,主张在雕刻中前先“相玉—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如何利用玉材本身条件在创作中来提升玉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玉料资源枯竭越来越严童,市场化的成熟,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推进了玉雕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贵料精作固然可喜而大量的所谓“差料”却粗制滥造乃至有工业化生产趋势而令人心痛。其实在所谓“差料”中有不乏能做出传世之作的良材,运用玉石原有杂质、璞皮、特殊肌理、绺裂等,所谓缺点而加以利用,不光是“挖脏去绺”“遮绺藏拙”等技巧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加以合理利用创作出一件件绝世佳作,如和田玉和翡翠中常见的棉絮状杂质,在著名的“风雪夜归人”“满天星斗”“寒江独钓”题材中得以广泛使用。又如高人老师作品中材质青海青玉,利用大面积的璞皮肌理创作出精美佳作《行旅图牌》。王一卜老师则巧用和田子料的绺裂,和田玉红皮子料《云起》摆件中利用玉料原本具有充填黑红色的大裂作为纹饰造型,保大保形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拍案叫绝。
所以看似一块普通的材质,如加以巧妙设计,利用玉料上面的瑕疵来创作,使整个作品赋予生命点,化成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乃至影响到玉石玉雕的发展理念,并使玉石的各级别都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
二、玉雕玉文化诉求发展方向
文化是王雕作品的灵魂,经几千年的历炼使“玉”从一种矿物质名词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期玉文化都有其鲜明的诉求方向及时代特征,每件玉雕作品更是弘扬承载着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与需求。王雕创作中应倡导“可用之材皆为好材”之理念鼓励玉雕艺术家对普通材质的关注度,深挖潜力,提升玉材的利用率与附加值,同时希望现代玉雕艺术家在具体的玉雕制作中力求“尊材施艺.尊材惜玉”尽可能在保护好玉材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施展技艺并充分提升玉石价值。同时,创作中充分考虑作品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关注人性和心理追求的不仅是表面形式趣味,更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文化之精美,探索未来发展之精神,承载“真”“善”“美”扬正气脱俗气尽可能追求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有效的拓展观赏者的想象空间,使观赏者能通过玉雕作品探寻到文化的真正涵意。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为丰富,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实物论。玉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 在全世界范范围内玉文化首推中华民族.
玉器文化大致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它的童年时期,在阶级形成之前,我们用科学的词汇去描述过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第二个时期就是少年时期,在阶级形成后阶级形成于奴隶社会,现在说就是夏商周这三个时期.当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玉进入少年时期,就变成另外一个模样,过去玩玉的人,一说就是“三代玉”。三代玉,是指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也有商周汉的说法。
玉文化是一个没有间断的文化,跟人一样它有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就会有青年时期,大致是封建社会的前期也就是汉唐时期这个时期就形成了完全系统的玉文化,最后一个时 期,是玉文化的壮年时期,宋元明清,时间比较长。
早期的玉器跟现在的一点不同,就是它的定义比较宽泛认为“美石为玉”,只要是漂亮的石头,就可以称之为“玉”,不强调后来的温润、透明、密度、结构等,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的玉器都有种图腾崇拜。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早期人类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经常面临凶猛的野兽与自然灾害,他们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打雷闪电,非常害怕或有人看见被雷劈死其他人就会产生巨大恐惧。也不知道发生什么是怎么回事能用什么能给人以安慰呢?古人偶然发现,手里攥一块圆滑的石头,我们姑且称之为“玉”的石头,情绪就会相对的安定下来.其实今天也是这样,当你激动、害怕、愤怒、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手里抓住一块圆滑的东西,就会获得适度的安定,这是今天残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回想自己是否有过这种情况,那么早期人类当把一块玉抓在手里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块玉有极大的精神作用,这就是玉带来的原始的精神上的慰籍。
以玉通神。玉最早是被巫用来通灵的,巫要跟神去沟通,中间要有一个媒介,就是玉。“巫能以玉事神”就是说巫用玉跟神去沟通,玉成为一种工具,玉是神的物质体现。神又是巫的精种体现,玉、巫、神在这里三位一体,营造出神秘感。当对这个自然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当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古人宁愿相信神的存在。那么玉从精神上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不完全都是物质上的好处,这种精神上获得的瞬间感觉我们今天都得慢慢地体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玉充满敬意。中国历史上玉器延续不断就证明了我们民族这样的心理,我们敬玉,第一是在精神上。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打一个眼儿佩带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是在道德上,把玉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深入人心,千古不变,到今天也还是这个标准。成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说的是人的品格,最高级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
何姝辉(1971.2-),女,汉,籍贯:重庆万州市,学历:大学专科,单位:方何玉缘玉器行,职称:国家中级技能评估鉴定师工作,研究方向:玉石鉴别评估。
关键词:玉器;玉文化;玉雕
一、玉雕材质的选用
玉料是玉雕艺术的本质条件,也是雕刻艺术内涵最为丰富的要素。材料要素包括可见的“质色形”等三个多面,也包括不可见的物理性质:密度、硬度、韧性、断口和折射率等,还有它的结构,成因包括致色与形体等内涵。
因此,主张在雕刻中前先“相玉—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如何利用玉材本身条件在创作中来提升玉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玉料资源枯竭越来越严童,市场化的成熟,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推进了玉雕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贵料精作固然可喜而大量的所谓“差料”却粗制滥造乃至有工业化生产趋势而令人心痛。其实在所谓“差料”中有不乏能做出传世之作的良材,运用玉石原有杂质、璞皮、特殊肌理、绺裂等,所谓缺点而加以利用,不光是“挖脏去绺”“遮绺藏拙”等技巧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加以合理利用创作出一件件绝世佳作,如和田玉和翡翠中常见的棉絮状杂质,在著名的“风雪夜归人”“满天星斗”“寒江独钓”题材中得以广泛使用。又如高人老师作品中材质青海青玉,利用大面积的璞皮肌理创作出精美佳作《行旅图牌》。王一卜老师则巧用和田子料的绺裂,和田玉红皮子料《云起》摆件中利用玉料原本具有充填黑红色的大裂作为纹饰造型,保大保形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拍案叫绝。
所以看似一块普通的材质,如加以巧妙设计,利用玉料上面的瑕疵来创作,使整个作品赋予生命点,化成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乃至影响到玉石玉雕的发展理念,并使玉石的各级别都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
二、玉雕玉文化诉求发展方向
文化是王雕作品的灵魂,经几千年的历炼使“玉”从一种矿物质名词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期玉文化都有其鲜明的诉求方向及时代特征,每件玉雕作品更是弘扬承载着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与需求。王雕创作中应倡导“可用之材皆为好材”之理念鼓励玉雕艺术家对普通材质的关注度,深挖潜力,提升玉材的利用率与附加值,同时希望现代玉雕艺术家在具体的玉雕制作中力求“尊材施艺.尊材惜玉”尽可能在保护好玉材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施展技艺并充分提升玉石价值。同时,创作中充分考虑作品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关注人性和心理追求的不仅是表面形式趣味,更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文化之精美,探索未来发展之精神,承载“真”“善”“美”扬正气脱俗气尽可能追求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有效的拓展观赏者的想象空间,使观赏者能通过玉雕作品探寻到文化的真正涵意。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为丰富,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实物论。玉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 在全世界范范围内玉文化首推中华民族.
玉器文化大致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它的童年时期,在阶级形成之前,我们用科学的词汇去描述过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第二个时期就是少年时期,在阶级形成后阶级形成于奴隶社会,现在说就是夏商周这三个时期.当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玉进入少年时期,就变成另外一个模样,过去玩玉的人,一说就是“三代玉”。三代玉,是指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也有商周汉的说法。
玉文化是一个没有间断的文化,跟人一样它有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就会有青年时期,大致是封建社会的前期也就是汉唐时期这个时期就形成了完全系统的玉文化,最后一个时 期,是玉文化的壮年时期,宋元明清,时间比较长。
早期的玉器跟现在的一点不同,就是它的定义比较宽泛认为“美石为玉”,只要是漂亮的石头,就可以称之为“玉”,不强调后来的温润、透明、密度、结构等,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的玉器都有种图腾崇拜。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早期人类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经常面临凶猛的野兽与自然灾害,他们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打雷闪电,非常害怕或有人看见被雷劈死其他人就会产生巨大恐惧。也不知道发生什么是怎么回事能用什么能给人以安慰呢?古人偶然发现,手里攥一块圆滑的石头,我们姑且称之为“玉”的石头,情绪就会相对的安定下来.其实今天也是这样,当你激动、害怕、愤怒、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手里抓住一块圆滑的东西,就会获得适度的安定,这是今天残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回想自己是否有过这种情况,那么早期人类当把一块玉抓在手里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块玉有极大的精神作用,这就是玉带来的原始的精神上的慰籍。
以玉通神。玉最早是被巫用来通灵的,巫要跟神去沟通,中间要有一个媒介,就是玉。“巫能以玉事神”就是说巫用玉跟神去沟通,玉成为一种工具,玉是神的物质体现。神又是巫的精种体现,玉、巫、神在这里三位一体,营造出神秘感。当对这个自然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当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古人宁愿相信神的存在。那么玉从精神上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不完全都是物质上的好处,这种精神上获得的瞬间感觉我们今天都得慢慢地体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玉充满敬意。中国历史上玉器延续不断就证明了我们民族这样的心理,我们敬玉,第一是在精神上。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打一个眼儿佩带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是在道德上,把玉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深入人心,千古不变,到今天也还是这个标准。成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说的是人的品格,最高级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
何姝辉(1971.2-),女,汉,籍贯:重庆万州市,学历:大学专科,单位:方何玉缘玉器行,职称:国家中级技能评估鉴定师工作,研究方向:玉石鉴别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