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進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目前教师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策略
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课堂提问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要提的问题,应该是课堂学习需要的,忌纬空问、泛问,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了问,学生答不上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就犹豫不决。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而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不会答到老师的点子上去,其实,问题可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回答什么。
二、课堂提问要有典型性
首先提问要能突出重点、难点,不是随意地满堂问,问题不求多,要求“精”,要求“亮”。例如有教师教学《羚羊木雕》时,一节课就提了80多个问题:《羚羊木雕》的作者是谁?(张之路)羚羊做的木雕贵重吗?(贵重)万芳和“我”是什么关系?(朋友)你是怎样知道的?(课文说的)…整节课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地提问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课堂提问要有合理性
若问题过于简单或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斗志,若问题过于艰深,学生不知如何下“口”,不敢尝试,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适度,控制好难度、深度。问题既要照顾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才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老师分析文中的“朵”时,硬说“一朵流星比一颗流星好”,把教参的答案“‘朵’表现了牛郎织女幸福美好的生活”强塞给学生,明明是用错字,老师还说好,学生当然不接受、不理解,使教学处于无效的状态。而高明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给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引而不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喜,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可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本人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的故事?”;“…是一个…的人?”;“…写的好,写出了…”,“读完《蜡烛》后,我…”。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五、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会导,那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必需要求教师的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求,再结合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巧妙,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能鼓励学生有创意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在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在此以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都是“我”好朋友,问题一出,学生结合上面的理解,很容易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激发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六、课堂提问要有家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大磨乡白枣林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策略
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课堂提问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要提的问题,应该是课堂学习需要的,忌纬空问、泛问,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了问,学生答不上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就犹豫不决。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而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不会答到老师的点子上去,其实,问题可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回答什么。
二、课堂提问要有典型性
首先提问要能突出重点、难点,不是随意地满堂问,问题不求多,要求“精”,要求“亮”。例如有教师教学《羚羊木雕》时,一节课就提了80多个问题:《羚羊木雕》的作者是谁?(张之路)羚羊做的木雕贵重吗?(贵重)万芳和“我”是什么关系?(朋友)你是怎样知道的?(课文说的)…整节课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地提问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课堂提问要有合理性
若问题过于简单或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斗志,若问题过于艰深,学生不知如何下“口”,不敢尝试,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适度,控制好难度、深度。问题既要照顾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才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老师分析文中的“朵”时,硬说“一朵流星比一颗流星好”,把教参的答案“‘朵’表现了牛郎织女幸福美好的生活”强塞给学生,明明是用错字,老师还说好,学生当然不接受、不理解,使教学处于无效的状态。而高明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给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引而不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喜,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可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本人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的故事?”;“…是一个…的人?”;“…写的好,写出了…”,“读完《蜡烛》后,我…”。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五、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会导,那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必需要求教师的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求,再结合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巧妙,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能鼓励学生有创意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在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在此以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都是“我”好朋友,问题一出,学生结合上面的理解,很容易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激发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六、课堂提问要有家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大磨乡白枣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