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及其重建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理性被认为是理性的工具主义,在技术统治的物化世界中,技术理性是合理地巩固这种物化状态的意识形态.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成为资本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工具.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结合表面上展现的是较为可观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然而实质上数字技术已沦为资本主义在整个政治经济领域的扩张工具,数字技术被赋予一种新的社会目的,技术理性再次成为资本主义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宗教政策是我国现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滥觞.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宗教政策进行分析,整理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宗教政策发展演变过程,探寻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土地上的宗教内容认识及其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原则的萌芽.同时,还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中宗教政策中所出现的左倾性错误以及改正过程、结果进行分析,以做到学史明理.最后还可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观察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大政策方向和民族政策方向.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极具发掘潜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支撑发掘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力,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生活等多方面的价值.发掘红色文化具有的多元价值对应人们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红色文化的多元价值与人民生活相关相融,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进一步丰富农村社会的文化底蕴.其多元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相辅相成,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组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仍然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客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对如何避免生态文明建设倒退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政治意识是指一定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以及政治信仰,而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意识就是主流政治意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到教学中,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要对政治宣传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的主流政治意识教育进一步加强.本文从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的必要性,对“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机制采取的对策做出详细阐述.
世纪之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塑造了“东升西降”的国际经济格局.2017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之后,“东升西降”普遍被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之“变”.“东升西降”变局的确认是在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完成的,其结果可谓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历史缩影.梳理世界经济百年变局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百年变局下“东升西降”的理论脉络和经验启示,形成对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全面、系统的认知,推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于变局
在法治主导的现代社会,法律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社会价值多元的现实,使通过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具有必要性.二维伦理中的公德、私德,因其固有特性和调整领域的差异,决定了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存在界限或限度,即能够通过立法解决的,只能是属于公德范畴,而不是私德范畴的道德问题.同时,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应坚守行为性、公认性和适度性原则,有效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协同共治效能.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构建他们的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效果.一般来说,高校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态度阶段、行为阶段,四个阶段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高校只有把握这四个阶段,才能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高校教育中将思政课视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思政课的教学与建设.本文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立足点,深入探讨高校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特点及作用,从而能够发挥出思政课本身的最大作用,力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理念,中国经典文化“走出去”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我国黑龙江省毗邻,更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分析远东地区儒家文化传播基础、传播现状,提出儒家文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传播策略,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进行区域深入合作助力.
研究“列宁灌输论”视域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路径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大实践命题.本文在梳理对列宁“灌输论”质疑之声,揭示质疑之源、阐释列宁“灌输论”的基本要义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由谁灌输”“灌输给谁”“灌输什么”和“怎样灌输”的逻辑理路,即保持并提高灌输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综合治理能力;培养以青年为主的生力军,拓展灌输对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和丰富“灌输”内容;融合新媒体载体和现代技术,优化灌输方式.探寻新时代“列宁灌输论”视域融合的实现之路,进而高效率地实现“列宁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