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及动力激发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u22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梦”蕴涵共同理想、中国精神、信仰追求、价值共识等精神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以“中国梦”为动力,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要以政治信仰教育、价值信仰教育、发展信仰教育、文化信仰教育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以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中國梦”;精神内涵;动力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05-04
  Abstract: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China Dream, which contains common ideal, Chinese spirit, faith pursing, value consensus and other spiritual factors, is an spiritual strength inspiring colleges students' ideals and convictions. Motivated by China Dream, education cont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convictions could be inserted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valuable belief education, developing belie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belie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deology discourse could be added as the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Besides, ideal and convic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student oriented so as to inspire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words: "China Dream"; spiritual connotation; motiv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conviction education
  “中国梦”是新时期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包含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等丰富内容,具有浓厚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已成为一种文化政治符号,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是激励人、教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挖掘“中国梦”的深刻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激发其强大的力量,是应对多元化思潮挑战,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中国梦”蕴涵了中华儿女长期以来争取独立、解放、发展的艰辛探索
  “中国梦”是基于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沉痛反思得出来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深刻总结得出来的,也是我国改革发展成功实践的不断探索得出来的,其蕴含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渊源远流长,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逐步沦为世界列强的殖民对象,开始了苦难屈辱的历史。也正是在此时,中国人民在争取独立和解放的道路上开始了艰难探索。从洋务运动的“师以长技以制夷”到主张维新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终都未冲破封建势力的禁锢,仍未改变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至此,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才开始走出了重要一步。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并未改变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命运,复兴之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长路漫漫,中华儿女初心不改,执着如一,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难奋斗。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到来,让迷茫中的中国人找到了科学的指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国家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结合国情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民族复兴的梦想正在实现。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中国梦”传承着中华民族绵延流传的独特民族精神
  “中国梦”深植于中华大地,集中反映了无数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共同期盼,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理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历程中,我们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胸怀“鸿鹄之志”,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重任,以“士可杀不可辱”之气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在逐梦路上,党带领全国人民勇往直前,不断进取,形成了“两弹一星”、抗洪救灾、北京奥运等一系列中国精神,为时代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目前,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也是前所未有。如何在多元价值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抵御金钱的诱惑,如何在经济困境中实现转型发展,这些不仅需要我们以大无畏精神去啃硬骨头,去涉险滩,更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光荣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才能攻艰克难,不断进取,从而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追求
  “中国梦” 是复兴之梦、强国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想追求。它以通俗、亲切、质朴的话语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关切和希望,承载了非一般意义的梦想,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理想愿望,已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信仰追求,发挥着精神支柱、思想引领的作用。
  民族有梦想,国家就有希望,人民有梦想,心中就有追求。中国人民的追梦、圆梦的过程就是追求崇高理想,重塑精神信仰的过程。在当今多元社会,不同的社会信仰,不同的价值追求相互交锋,造成部分人思想迷茫,理想信念偏失,道德修养滑坡。此时,我们特别需要一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并为大众所认同的信仰支撑,而“中国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中国梦”是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统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和坚持。它从国家、民族及公民个人几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的有机结合,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为新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重新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同时,“中国梦”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一方面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执着,另一方面又体现与时俱进,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炼出鲜活生动的思想内容,并予以大众化的表达,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信仰决定方向,信仰决定选择,信仰激发力量。“中国梦”是激发力量,振奋精神的号角,目前,全国人民理想坚定,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中华复兴正在实现。
  二、“中国梦”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包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艰辛探索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历史和现实、传承和创新、个体和共体的统一,具有精神力量的属性。
  (一)“中国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梦”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我国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懈奋进的复兴梦。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記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和侵略的历史,不能忘记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梦想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了,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历史,特别是我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我国从落后挨打到奋发图强,不断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史为鉴,时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让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以及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清醒认识,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奋勇开拓,为实现伟大梦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奉献自己的青春。
  (二)“中国梦”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它照亮人生方向,是决定我们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给人以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挫折的强大支柱。“中国梦”教育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它蕴含国家认国、价值观认同等意识形态内容,同时又包含了时代发展新要求,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增添了新思想,拓展了新内容。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适时进行理想教育,有助于统一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斗志,培养学生高度的主体自觉,增强家国认同感,使学生勇于挑战,敢担重任,积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在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三)“中国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人民的一种深厚情感,以及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责任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认为国家与小家,个人与集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家和国的关系就是以家国情怀这种独特的思想情感来表现。“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家国情怀的当代表达。以“中国梦”为引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帮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系国家、人民,鼓励学生勇于担当肩负的历史重任,加强自身修养,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在奋勇拼博中奉献青春,实现与祖国和人民共同成长。
  三、“中国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力量激发
  (一)以“中国梦”为主题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对一个人而言,也可能除了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外,还有科学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1]。信仰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而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来源于对信仰的坚守,我们要丰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信仰教育。
  一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指导,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四个自信”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支持者,自觉清除各种消极思想影响,在理想信念面前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学生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曲折时都能做到理想坚定,旗帜鲜明,在面对任何考验和磨炼时都能做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二加强价值信仰教育。面对各国文化相互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呈多元化的态势,社会迫切需要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以形成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提出了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规范的凝炼,已成为我们共同价值信仰的核心话语。加强价值信仰教育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教育、思想引导、文化宣传、实践感知等方法,以“三个倡导”为引领,把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发展信仰教育。所谓发展信仰教育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为中心,艰苦创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奋斗。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发展信仰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坚定。加强大学生发展信仰教育,首先要培养发展意识,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永无止境,不进则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其次,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当代大学是“中国梦”的参与者,更应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我国各方面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强目标迈进。积极推进“五大发展理念”进课堂,要向学生全面解读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使学生了解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站,理解新形势下党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教育学生坚持发展不动摇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四加强文化信仰教育。文化信仰表现为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追求与信仰。它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的信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信仰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定中国文化信仰,一要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要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并能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都展现中国人特有的骨气和精神。二要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胸怀,也就是既能立足中华文化又能理性地对待他国文化,善于学习,取长补短。三要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使命,鼓励学生勇担历史赋予的文化重任,继往开来,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
  (二)以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
  “中国梦”深植于中华大地,以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发展特色。“中国梦”的提出实现了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向文化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化,它从中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我国文化特色话语来表达中国精神、中国品格,打造体现中国风,反映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梦”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已成为一种文化政治符号,深入人心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人,引领人,帮助人的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借用一定的语言和术语来叙述自己。”[3]长期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政治话语,仅仅关注话语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而忽视了话语体系中的文化因素和人文关怀,加之部分教师又采取说服、说教、灌输的简单方式,使学生难以接受,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思想的交锋与意识形态的较量也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以文化传播的名义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造成部分学生理想空虚、信仰怀疑、价值观混乱,这迫切要求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创新话语体系,实现向文化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化,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是以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话语,来深刻解读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使之通俗易懂,入恼、入心。
  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不是要消解或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而是通过发挥文化意识形态话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使教育活动更加亲切,通俗易懂,更加反映现实,具有文化和生活气息,使学生更能接受和认同。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基本内涵及精神实质,我们必须堅持,决不能放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为指导的同时,也要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现中国精神的话语体系来进行理论宣传教育。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入发掘、整理和凝炼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丰富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内涵。在进行理论教育时要重视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阐述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把握,避免单纯的理念灌输。同时,要不断丰富话语体系中的时代内容。在长期的斗争和建设中,我们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的中国精神,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它们独特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利用红色文化教育,了解党的奋斗历史,宣传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以通俗、生动的话语,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以讲中国故事的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如“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正能量”等话进行宣传教育,避免口号式的枯燥话语和生搬硬套地理论灌输。
  (三)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性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4]以“中国梦”教育、引领学生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这是由精神动力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P320精神动力就人而言属于外部因素,它只有成为人真正的精神需求和自觉意志时,才可能发挥强大的动力作用。外部强加的精神力量,如没有被学生内化吸收,也只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并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使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以往我们在教育中更注重说教、理论灌输的方法,而较少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们必须抛弃“一言堂”的教育,努力营造一个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真正走进学生当中,和学生交朋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我们还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人想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能力专业等,帮助他们合理定位个人理想,指导学生处理好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关系,鼓励学生在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此外,还要将内在的精神需求外化为学生具体的行动,这样理想信念的大厦才有坚实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到农村、工厂、社区,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国情和现实的认识,密切和群众的联系,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增强和群众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也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磨砺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奋斗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启正.珍视我们自己的信仰[N].人民日报,2013-05-14.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5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高凡夫.以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探析[J].高教学刊,2016(24):27-29.
  [7]李亮亮.“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18):14-15.
其他文献
摘 要:进行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改革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教师深入研究基础上实施的“专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聚焦重点,以专题方式整合教学内容;要着眼需求,以问题连锁深化专题讲授;要借助新媒体,以参与式教学法组织专题教学;要用富于弹性的评价机制保障专题教学改革。  关键词:《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
期刊
摘 要:基于SERVQUAL模型研究了大学生对学生餐厅的满意度,主要分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借助于问卷星将调查表在网络平台上发放,对回收数据统计了P值和E值;2.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ERVQUAL模型的算式得到了学生餐厅SQ(服务质量总得分)为72.02分。最后针对所得的结论提出若干学生餐厅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SERVQUAL模型;学生餐厅;满意度;感知值与期望值;SQ分值  中图
期刊
摘 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剖析《概论》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等,并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实践,探讨了专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课题研究式教学等,旨在提高教学供给侧质量的以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动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文章将优势视角理念融入高校辅导员工作,基于对3所上海市属理工类高校的调查,分析当前辅导员的育人现状并进行学生需求评估,进而探索与当前大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有效育人路径。研究发现,辅导员尚未成为学生遇到问题时的首要求助对象,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高低不一,辅导员育人工作任重道远。优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路径,可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着手。工作理念上把握“两要点”,即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关注优势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教育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认可、对学校教师、环境、人才培养的看法及自身价值观、压力源、信仰、学业情况大学生学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支撑,为大学生的培养方向、过程监控及量化
期刊
摘 要:当前多元文化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职业形象规划多停留在对于职场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印象,即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包装的理解上。文章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规划措施,以帮助大学生们在自我认知、内心素养方面,从内到外获得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个人职业形象;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
期刊
摘 要: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地质知识传递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双重任务。文章针对目前边疆高校地学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和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新丝路“视域下提高边疆高校地学专业教学质量,以期为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和激发边疆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边疆高校;教学方法;普通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期刊
摘 要:助学金评定是高校体现政府关怀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采用实验法针对目前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适度关心和保护学生隐私为基础,采用“三民主两集中”一道评选程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地评选助学金。在班级实践此评定办法后,针对评定结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100%的肯定,说明此评定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助学金;“三民主两集中”;评定方法  中图
期刊
摘 要:研究地方实际、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应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核心功能。邢台学院从实践教学入手,实施产学融合、精实课程,主动研究邢台需求,精准服务邢襄经济,打造科学研究的“邢台”特色。实施本科生助研制度,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培育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助研培育应用人才“的特色育人之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特色;邢台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地方本科院校遵循规律,大胆创新,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探索专业与学科转型发展规律,加快转型发展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的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技术;转型发展;实践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