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诗意感受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n1987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一夜声。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过分水岭》写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冢山,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
  首句从溪水写起,引出诗人的感受。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有情”二字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示出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所以诗人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潺声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诗人那“溪水有情”的感受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一夜声”如同它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其他文献
【开窗启思】  画家喜欢画“松、竹、梅”,表示高洁的志向;人们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颂扬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或寄寓某种生活哲理,这就是托物言志。  【技巧点拨】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耐读性、艺术性,启发读者做无限遐想和深深思索,去感悟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托物言志呢?一般说来,中学生只要了解并掌握以下“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
①在华中农业大学,许多大学生外出就餐时会带一双筷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在青海西宁,不少公司白领、公务员兜里都揣着公交卡,自觉少开车、不开车……从点滴做起,生态微行动难能可贵。  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决策者和各级政府,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行动。美丽中国需要“美丽公民”,每个公民意识美、行为美,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行动,也可以汇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无穷正能量。  ③建设生态文明,与每个家庭的生活、每个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黄土路上依稀可辨两个高大的人影——高加林和孙少平。他们融合,又在电光石火间分开……  路遥笔下热血的知識青年徘徊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是什么铸就他们不同的命运,把他们引向各自的不幸?  性格。高加林不愿被土地束缚,在现实和理想、传统与进步间反抗。爱情上,他追求精神的共鸣、广阔的前景。事业上,他倔强而脆弱,高傲又自卑。他极少审视理想
借用王国维先生将学问分为“三重境界”之思路,我也想将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分为“三境”——课堂上随名师以解惑,课堂外厚阅读以薄发,生活中重实践以体验,从而构建语文大厦,浸润精彩人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与问,夯实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此第一境也。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不能脱离课堂学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走入学堂开始,在心灵上写下拼音
摘要: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
【考点解读】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2015年以来(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各地越来越重视名篇佳句积累的考查。  ⒈考题设置  古诗文默写通常被设置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试卷的第一大题)。不过也有例外,例如2016年武汉市、天津市、
一  白虹是22岁那年嫁给龙强的。  说是龙强,其实一点也不强,生得瘦瘦小小,长得白白净净,鼻梁上架着一付宽边近视眼镜,显得有几分文弱、单薄。  龙强说话细声细语,慢条斯里,还带有几分“娘娘腔”,便有人开玩笑说他是女人错投了胎,就成了这副不阴不阳的模样。  龙强听了,也不气恼,也不着急,依旧是不紧不慢的样子,一副“我就这样了”的态势,谁也奈何他不得。  别看龙强外表孱弱,性格温顺,诗却写得雄壮、火
【开窗启思】  学生生活大都平淡单调,往往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于是很多人总是感觉没有素材可写,或者写得平平淡淡。殊不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一些美的东西,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善联想,发现这些“贝壳”、“珍珠”的美丽,并将它们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也就是说从平常的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写出新颖、深刻的文章,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技巧点
这一夜,林春艳留连忘返没有回家。潘文雅把她拉到他的寓所,两人激情燃烧一夜销魂。  林春艳醒来已是满屋阳光。身旁的潘文雅还在沉睡,她推醒潘文雅:“快起来,送我去上班,要迟到了。”潘文雅坐起来,搂住她,孩子似的说:“亲爱的,我不让你走。”  “乖乖,别闹,下了班,我再来陪你。”  “那也不让你走,你是水我是鱼,离开你我就会死呀。”  “小绵羊,真拿你没办法。”  潘文雅学了声羊叫,把林春艳逗笑了。她只